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藏文化

亚洲特定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藏文化
Remove ads

西藏因其地理和气候条件而发展出独特的藏文化喜马拉雅地区受到来自中国印度尼泊尔藏族文化的影响,但其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保留了独特的当地影响力,并刺激了其独特文化的发展。

Thumb
西藏格鲁派和尚与沙坛城

藏传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西藏后,对藏族文化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影响。主要来自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的佛教传播者引入了来自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和习俗。西藏的艺术,文学和音乐都普遍包含了佛教信仰的元素,而佛教在苯教和其他地方信仰的影响下,在西藏也形成了独特的形式。

西藏的天文占星医学方面的一些著作是从梵文文言文翻译过来的。

西藏的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鼓励居民游牧,并发展出与周围地区不同的饮食,这种饮食文化符合高海拔地区人体的需求。

藏语

Thumb
西藏民族语言地图

藏语在面积达五十万平方英里的藏族聚居区内以多种方言通行。其中一些方言像汉语一样具有声调,而另一些则没有声调。历史上,西藏被划分为卫藏康区安多三个文化区域。这三个区域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藏语方言。使用最广泛的是拉萨方言,也称标准藏语,主要在藏中地区以及流亡藏人中广泛使用。康区通行康方言,安多通行安多方言。藏语方言属于藏语族,而藏语族又是藏缅语系的一部分。现代藏语源于古典藏语(书面标准)和古藏语。不丹的官方语言宗喀语也与藏语密切相关。

视觉艺术

藏族艺术本质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绘画、壁画、雕像、法器、钱币、饰品和家具。

地毯

藏毯制作是藏族人民传承的古老艺术和手工艺。这些地毯主要采用藏区绵羊的初剪羊毛制成。藏族人几乎在所有家庭生活中都会使用地毯,从铺地、挂墙到制作马鞍,无所不包。传统上,最好的地毯产自江孜,这座城市也以地毯闻名。

藏毯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几乎所有工序都由手工完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引入,出于成本考虑、技艺传承等原因,部分制作环节已由机器取代。此外,一些新的收尾工序也借助机器完成。

藏毯[1]不仅在西藏,而且在尼泊尔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藏族移民将他们的地毯制作技艺带到了尼泊尔。目前,地毯产业是尼泊尔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且拥有众多地毯出口商。

绘画

唐卡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挂轴尼泊尔绘画和克什米尔绘画风格的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十一世纪。唐卡呈长方形,绘制于棉布或亚麻布上,图案通常为传统构图,描绘神祇、著名僧侣以及其他宗教、占星和神学主题,有时也包含曼荼罗图案。为了防止图像褪色,唐卡会被装裱在色彩鲜艳的丝绸锦缎中,并卷起存放。“唐卡”一词意为“可卷之物”,正是因为唐卡便于卷起运输。 除了唐卡之外,藏传佛教壁画还可以在寺庙墙壁上找到,家具和许多其他物品上也有装饰性绘画。

文学

藏族文学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包括史诗、诗歌、短篇小说、舞剧、哑剧、戏剧等等,其作品数量庞大,其中一些已被翻译成西方语言。藏族文学的历史跨越1300多年[2]。在西藏以外,藏族文学中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史诗故事,尤其是著名的《格萨尔王传》

建筑

Thumb
布达拉宫的白宫

西藏建筑融合了中国和印度的建筑风格,并体现了深厚的佛教底蕴。几乎每座喇嘛寺上都能看到转经筒,以及双鹿或双龙的装饰。佛塔(chörtens)的设计也多种多样,从康区圆润的墙壁到拉达克方正的四面墙壁,不一而足。

西藏建筑最独特的特点是,许多房屋和寺院都建在朝南的地势较高、阳光充足的地方,而且通常由石头、木材、水泥和泥土混合建造而成。由于燃料匮乏,取暖和照明都十分困难,因此屋顶通常采用平顶以保温,并设置多扇窗户以引入阳光。为了应对山区频繁发生的地震,墙壁通常向内倾斜10度。

世界遗产

布达拉宫高117米,宽360米,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于2001年将罗布林卡区域纳入其中,被认为是西藏建筑最重要的典范之一[3]。布达拉宫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所,共有十三层,拥有超过一千间房间,内藏历代达赖喇嘛的画像和佛像。宫殿分为外宫(白宫)和内宫(红宫)。外宫是行政办公区,内宫则设有喇嘛集会殿、佛堂、一万座佛龛以及藏书丰富的佛经图书馆。

传统建筑

藏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其多样性通常只有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才能见到。康定的大多数民居都保留着传统的康区建筑风格。康区房屋通常宽敞,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如同康定其他地区的房屋一样,康区房屋的地板和天花板也都是木质的。[本文内容已过时。如今的康定城已重建,早期易燃的木结构建筑已被拆除]。水平木梁支撑着屋顶,屋顶又由木柱支撑。尽管该地区曾遭受严重的森林砍伐,但木材仍然大量进口并用于房屋建造。康区甘孜藏族自治州被森林环绕,以其风格各异、装饰华丽的精美木屋而闻名。房屋内部通常以木板装饰,橱柜也装饰精美。虽然建造这些房屋使用了多种材料,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精湛的木工技艺。这项技艺代代相传,当地似乎有很多木匠。然而,混凝土结构的日益普及对藏族传统木工技艺构成了威胁。一些人认为,混凝土的广泛使用是中国文化对西藏的蓄意渗透。在汉族人口稀少的嘎巴镇,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传统建筑[4]

寺院建筑

二十世纪发生在西藏的事件对西藏寺院建筑造成了沉重打击。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统治时期,丹增林寺因寻求与中国达成和解,于 1914 年被拆毁。1947年,色拉寺下属热振寺五世热振活佛噶厦政府逮捕,吉扎仓的僧人为此组织了武装试图营救。他们与政府军在拉萨的北郊发生战斗,色拉寺遭到藏军榴弹炮轰炸和洗劫[5]

值得注意的是,色拉寺并非完全被毁,而只是部分遭到洗劫。真正的破坏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佛教寺院衰败或消失,这既有蓄意破坏,也有缺乏保护和维护造成的损失。

自20世纪80年代起,藏人开始修复幸存的寺院。这已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合作。专家们正在指导藏人如何修复建筑,并努力拯救东部高原上剩余的寺院[6]

塔尔寺这样的寺院仍然受到中国政治的影响。桑披寺在1967年被彻底夷为平地,尽管后来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

扎什伦布寺展现了蒙古建筑风格的影响。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据说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帝国松赞干布(约605-650年)统治时期。大昭寺也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大昭寺是西藏吐蕃时期现存最辉煌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民用建筑。它融合了西藏、中国唐代、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风格,数千年来一直是藏传佛教建筑的典范。楚布寺由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1193年)于1159年创建。他曾到访此地,并向当地的护法神、法神和地方神灵供养,为寺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189年,他重访此地,并在此建立了主寺。寺院发展壮大,僧侣人数达到1000人。措宗寺是一座建于14世纪左右的小型寺庙。白居寺建于1418年,以其四层楼内设有108座佛殿的塔楼而闻名。琼果杰寺第二世达赖喇嘛于1509年创建,曾有500名僧侣在此修行,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彻底摧毁。

小昭寺是拉萨的一座重要寺庙。原建筑群由汉族建筑师于七世纪中叶始建,深受唐代建筑风格的影响。文成公主主持了这项工程,并下令将这座寺庙朝东建起来,以表达她的思乡之情。

参见藏传佛教寺庙列表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