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洛丽塔综合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蘿莉塔綜合症
Remove ads

洛丽塔综合症(日语:ロリータ・シンドローム艾尼克斯在1983年10月发售的成人游戏。它于艾尼克斯主办的第2届游戏爱好者编程大赛中获奖,并在1980年代日本萝莉控热潮期间因其内容猎奇而成为话题。

事实速览 洛丽塔综合症, 常用译名 ...
Remove ads

游戏系统

Thumb
《洛丽塔综合症》的其中一环节

《洛丽塔综合症》以洛丽塔之家(メゾン・ロリータ)为舞台,该屋子有5间房间——从1号室到5号室。每间房间都有一名被囚禁的少女需要玩家去拯救[5][2][3]。1号室的少女被绑在台子上,她面前则有一把圆锯,其以绳索挂在半空,并不断往下移动[2][3]。玩家需从10把锁匙中猜出真正的1号室锁匙,才能开门救她。他们最多可猜5次[3][2]。2号室的少女被绑在墙上,要救她则需向她抛刀,但不能掷中她[3][2]。不过预先准备好的10把刀子当中有1把至2把是弯的,选中它们便会令该名角色丧命[2]。3号室的少女躺在床上,呈濒死状态。要救她则先要从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药物中选取正确的那款,然后对着合适的部位施用(同样是三选一,玩家要从胸部、腹部、性器官三个部位中选择一个)[2][3]。玩家需在4号室跟室内的少女玩石头、剪子、布。每当玩家猜赢,该名角色便会脱掉一件衣服。不过若玩家猜输,她就会穿回所有衣服。因此,玩家需连续猜赢七次才能过关[2]。该一游戏的正确选项完全随机,因此玩家需以运气取胜。若然成功救出女主角或在某部分中胜出,那么玩家便能观赏该些少女的裸体[6]。最后的5号室为摄影室,设立的目的在于让玩家拍摄少女角色的身姿[3]

Remove ads

开发与发行

1980年代期间,日本出现了一股萝莉控热潮,不少创作者纷纷于作品中加入萝莉元素[3]。当时日本对于性的创作表达相对宽松,有关内容大多只交由创作方自我审查[4]。艾尼克斯于热潮期间发行《洛丽塔综合症》一作[3][4][5]。其在PC-6001和FM-7/8上以磁带形式发行。PC-8801版则以磁带或5英寸的2D软盘发行[3]。它的角色由漫画家望月かつみ负责绘制[3]。此外,望月亦负责编写这部作品的程序[2][5]

评价

《洛丽塔综合症》在艾尼克斯主办的第2届游戏爱好者程序设计大赛中被选为“入选作”[7],并因此而得以成为商品[5]。在开售后,这部作品随即成为话题。当中不少人都把焦点放在玩家输掉游戏时,女主角惨死的情景。此外很多玩家希望官方能推出续作[3]。1985年,光荣推出本作事实上的续作《我的洛丽塔》(マイ・ロリータ[8]望月かつみ同样参与上述作品的开发工作[5]

评论家普遍认为本作是问题作。“电脑世界的秘密基地”(電脳世界のひみつ基地)的编辑松田写道,本作比同一年代发行的《团地妻的诱惑》更“迷惑”,与《玛丽酱陷入绝境》相比则显得较“猎奇”[6]。此外,他亦认为把萝莉元素跟猎奇结合的做法相当独特,并指出本作为萝莉控热潮带来不少冲击[6]。电脑游戏杂志的编辑前田寻之在专栏中表示,本作即使放在审查标准较宽松的1980年代也是“突围而出”,并认为这部作品的内容为“美少女游戏史上最残劣”[4]。多根清史在《超成人游戏》(超エロゲー)中指出,本作即使内容猎奇,也能够顺利发行的原因在于1980年代的日本游戏市场主要是面向大人,并形容它是艾尼克斯及成人游戏史上“最大的问题作”[2]。漫画家J. Sairo日语J・さいろー在成人游戏杂志《BugBug》中同样形容本作是艾尼克斯的问题作[9]。他亦写道本作在该公司的奇妙类游戏中扮演着一定角色[10],并促成“电锯游戏的一大流派”[9]

本作的角色则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松田指出,画师在绘画本作的少女时并没有采用露骨的画风,反把他们画成纯洁无瑕的样子——这让之感到一定的落差[6]。多根形容该些少女的身躯被画成“桶状”,并认为这可能符合部分玩家的口味[2]。Cracked.com的撰稿人麦克斯韦·叶兹皮特洛克(Maxwell Yezpitelok)指出,《玛丽酱陷入绝境》的女主角看起来就像是个大人,而《洛丽塔综合症》的女主角看起来则“小于10岁”,并说该游戏“以带性挑逗的方式描绘幼儿”[11]。J. Sairo指出,游戏标题画面的少女并没有于本编中登场,故认为她只是形象角色[9]

成人游戏文化研究概论(修订版)》(エロゲー文化研究概論 増補改訂版)著者宫本直毅认为,《洛丽塔综合症》由于采用随机决定正确选项的系统,故其攻略难度为“地狱级”[5]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