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虎尾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虎尾街
Remove ads

虎尾街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发展史中,1933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南州虎尾郡。二战后改为云林县虎尾镇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Thumb
虎尾街管内略图
Thumb
虎尾街市区地图

历史

大正9年(1920年)10月1日实施的行政区划改正当中,原本嘉义厅大坵田堡的“五间厝”改称“虎尾”[1],并合并其周边的数个庄,庄役场(行政中心)设在原来五间厝庄内。

1933年,虎尾庄因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而升格为虎尾街。

行政区划

虎尾街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大坵田堡、他里雾堡的40庄,在1896年4月隶属台中县云林支厅;1897年6月至1898年6月改隶嘉义县,之后又改隶台中县;1901年11月,县和辨务署废止而改隶斗六厅土库、斗六支厅。1903年6月,此40庄编入大墩仔区、土库区、他里雾区。1904年4月,斗六厅进行街庄整并,此40庄整并为以下13庄:

  • 土库支厅大坵田堡:竹围仔庄、五间厝庄、平和厝庄、埒内庄、廉使庄、蕃薯庄、大墩仔庄、牛埔仔庄、北溪厝庄、三合庄、湳仔庄
  • 斗六支厅他里雾堡:过溪仔庄、惠来厝庄[2]

1909年10月,斗六厅并入嘉义厅。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除了五间厝改称虎尾(大字)之外,庄名大致保留,但将“庄”依照日本的行政区划用语改称某某“大字”,例如蕃薯大字。将“仔”改写为“子”,例如竹围子(大字)。大墩仔改写为简字“大屯子”(大字)。前述13庄合并为台南州虎尾郡“虎尾庄”;庄辖域内分为虎尾竹围子平和厝埒内廉使蕃薯大屯子牛埔子北溪厝三合湳子过溪子惠来厝等13大字[3]。1933年12月20日,虎尾庄升格为“虎尾街”。

虎尾庄和后来的虎尾街皆辖有此13个大字,这些大字大多与后来中华民国政府所设的里名有所不同,但虎尾镇民间仍惯称旧地名。例如当地人若说:“去虎尾”、“虎尾街仔”(台语)、或者“去街上”,指的都是要去以前五间厝庄或虎尾大字所辖的范围,尤其是日治时期虎尾郡役所与糖厂之间的闹区(今日的中山路、中正路交叉口一带)。又例如当地人仍是惯称今日的兴南里为“蕃薯庄”,今日的顶溪里、中溪里、下溪里为“过溪仔”,今日的西安里为“五间厝”,今日的颖川里为“湳仔”。

二战后,虎尾街改为台南县虎尾区虎尾镇。1950年9月,虎尾镇改隶属云林县至今。虎尾镇现有29里,各村里与日治时期虎尾街大字对照如下:

更多信息 1899年1月[4], 1904年4月 ...
Remove ads

面积

辖区内面积65.11平方公里,虎尾市街地0.81平方公里[5]

更多信息 大字名, 平方公里 ...

人口

在虎尾庄成立之前的大正四年(1915)年,台湾总督府做了第二次临时户口调查。以后来虎尾庄辖区各庄而言,这年总计11,789人[6],其中:

  • 内地人:1,060人;其中1,010人住于糖厂所在的五间厝庄,几乎与该庄的本岛人(1,148人)相等。(此时期“内地”指日本本土人);
  • 本岛人:10,176人;
  • 外国人:3人。

昭和七年(1932年),升格为虎尾街的前一年,十二月人口21,885人[7],其中:

  • 内地人:2,062人(此时期“内地”指日本本土人);
  • 本岛人:19,628人(含汉人与原住民);
  • 外国人:195人。

18年间人口成长近一倍,主要因为糖厂带来的就业机会、糖厂铁路的客货运,以及设为虎尾郡和虎尾庄行政中心,带来了许多公务员及眷属。虎尾街也是内地人比例较高的行政区,其比例在1943年底达10%,在台南州仅次于台南市嘉义市新营街[8]

更多信息 大字别, 内地人 ...
Remove ads

街庄长

  • 廖重光:1920年10月至1924年5月(西螺人,且后任西螺街长)[7]
  • 松山松次郎:1924年5月至1932年5月[7]
  • 今冈贤太郎:1932年5月至1933年
  • 大村康吉:1934年至1941年
  • 古谷野高二:1942年至1944年[10]

教育

设施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