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公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公学校(日语:こうがっこう台湾话Kong-ha̍k-hāu[1]),简称公学,是台湾日治时期政府开设的儿童教育学校,入学对象大多是台湾本岛人,1898年起开设,1941年改制为国民学校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事实速览 汉字, 白话字 ...

在同一时期,台湾总督府依台湾实际情况,在本岛人(台湾的汉人,即台湾闽南人客家人)儿童教育为主的学校外,设有供通日语儿童(多为内地人,也就是在台日本人)念的小学校,与专供台湾原住民学习用的蕃人公学校

关于设立于南洋厅,以岛民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机关,请参照南洋厅#公学校南洋诸岛#教育

简介

沿革

1896年(明治29年),台湾总督府辖下之学务部以普及日语为目的,于6月公布《国语传习所规定》,9月公布《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规则》。在此两规则下,台湾总督府在各地设置14所国语传习所。这规则里面所称的“国语”指的是日本语

1897年(明治30年),学务部长伊泽修二提出将国语传习所改成公学校的构想[2]:2。是由六年的小学科与四年的中学科所构成,教授科目除国语(日文)、地理、历史、算术、理科之外还有儒家经典,但日后实际成立的公学校与伊泽修二的构想有相当的出入[注 1][2]:3

1898年(明治31年)7月28日,发布《台湾公学校令》、《台湾公学校官制》;8月16日,再行发布《台湾公学校规则》。明定以中央或地方经费开办公学校,以取代国语传习所,成为正式的台湾教育机构。台湾的现代化教育出现于此。除此该法令并明定公学校的就学资格为8岁以上、14岁以下的台籍儿童,另外也详细制定六年制的公学校应教授的科目(修身、国语、作文、读书、习字、算术、唱歌与体操)、师资与例假日等。

1919年(大正8年)与1923年(大正12年),台湾教育令两度修正与修正公学校规则,重点为采取内地共学,公学校课程至此与日本内地相同。

1941年(昭和16年)3月,《台湾教育令》再度修正,将小学校、蕃人公学校与公学校一律改称为国民学校,至此,以台湾儿童为施予对象公学校学制才正式结束。

公学校的设立目的相当明显,可从公学校规则开宗明义的第一条条文可见一斑:“本岛人子弟施德教,授实学,以养成国民性格,同时使精通国语。”这四项要点,“施德教”与“养成国民性格”的目的是相近的,在使台湾子弟成为忠贞顺服的“日本国民”,而“授实学”,“精通国语”则是训练台湾子弟具备生活必需的技术能力,以协助开发台湾资源。

Remove ads

影响

公学校的教育实施下,1944年的台湾,公学校与小学校一同改名为国民学校,共有944间,台籍公学校学生人数达87万6000余人(含女学童),就学率为71.17%。该就学率于当时全世界,已是先进国家的标准。2006年2月6日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根据这数据,认为“台湾之所以现在拥有这么高的教育水平,最大原因是日本殖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3][4]。但实际上,在1939年也就是日治40年后,台湾的就学率才超过50%。[5]。都会区与其他区域就学率有所差异,越是农村地区,因为生产力之故,许多家庭需要学龄儿童在家工作,特别是女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受教育更有所限制。

科目

Thumb
台北州八芝兰公学校讲堂。
Thumb
新竹州山脚公学校宿舍。

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8月10日总督府以府令第七十八号制定《台湾公学校规则》。规则第四条规定教授科目为“修身”、“国语”、“作文”、“读书”、“习字”、“算术”、“唱歌”及“体操”等八个科目,修业期限为六年。国语科包含说话方法、造句方法等。读书科则包含日语读法及汉文教育,其中汉文教材选用《三字经》、《孝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习字科即练习日文假名字母与汉字,另外亦采用《上大人》等台湾传统习字教材。规则第十一条规定“公学校教科课程表”,读书科教授上述儒家汉文经典;六个学年的科目教授时数均为12小时,前四学年以台湾话文读音进行,五、六学年则改以日语训读进行。其中,第一与第五学年均教授《三字经》与《孝经》,而第三与第六学年皆教授《论语》,唯前后所使用的教授语言不同。[6]

1903年,总督府府令发布《公学校规则改正》。改正要点将原本作文、读书、习字三科的日语部分一并纳入国语科中,而前述三科的汉文课程则新设立成为“汉文科”。汉文科每周有5小时的教授时数,汉文教育的地位较改正先前提高不少。改正后,汉文科教授内容删除不适合学童心智的儒家经典,改以平易的文体和合适实用之内容作为新教材。1904年,官方编纂《汉文读本》作为汉文科的新教材,较先前的四书五经更贴近台湾学童的日常生活经验,但教授语言已从原先的台语文读音及白读音转为以日语训读授课。

1918年3月31日,总督府《公学校规则中改正令》以涵养日本国民精神及培养具有生产力之人民为理由,将汉文科授课时数减为每周2小时,并增加日语及实科之时数。1922年,为实施日台共学以实践内地延长同化政策,汉文科成为每周2小时的选修课程(随意科),并由各地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废除汉文科。

日治时期欲透过学校教育,灌输台湾人效忠日本“皇国”(忠君爱国)的观念,形塑其所期望的“公民”。因此教材设计上,对于涵养国民精神最直接相关的“修身”和“国语”这两科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其中,“修身”科成为日本欲形塑台湾人服从、勤勉、团结和忠诚的国民特性,在近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7][8]

Remove ads

1941年改制前夕公学校列表

台北州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Remove ads

新竹州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 坑子公学校海湖分教场(1939年)→坑子国民学校海湖分教场(1941年)(今桃园市芦竹区海湖国民小学
  • 鹤冈公学校南河分教场→鹤冈国民学校南河分教场(今苗栗县公馆乡南河国民小学)
  • 鸡隆公学校新隆分教场→兴隆国民学校新隆分教场(今苗栗县铜锣乡新隆国民小学)
  • 富士公学校中心埔分教场→富士国民学校中心埔分教场→次富国民学校(今苗栗县铜锣乡中兴国民小学)
  • 三叉公学校鲤鱼潭分教场→三叉国民学校吉田分教场(今苗栗县三义乡鲤里国民小学)
Remove ads

台中州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 大平公学校车笼埔分教场
  • 北屯公学校北屯分教场
  • 西屯公学校水堀头分教场
  • 龙井公学校三块厝分教场
  • 龙泉公学校新庄分教场
  • 大肚公学校追分分教场
  • 芬园公学校同安寮分教场→芬园国民学校同安寮分教场(今 茄荖国小)
  • 沙山公学校王功分教场、
  • 沙山公学校路上厝分教场
  • 芳美公学校林子分教场,后改芳美国民学校林子分教场,南投北国民学校[12],今新丰国小
  • 土城公学校双冬分教场(今双冬国小)
  • 顶新厝公学校弓鞋分教场(今弓鞋国小)
  • 埔里南公学校溪南分教场
  • 乌牛栏公学校水尾分教场
  • 水里公学校拔社埔分教场
  • 鱼池公学校木屐囒分教场
Remove ads

台南州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Remove ads

高雄州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Remove ads

台东厅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Remove ads

花莲港厅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 花莲港公学校美仑分教场→港国民学校(今 明耻国小)
  • 花莲港公学校佐仓分教场→西国民学校(今 明廉国小)
  • 观音山公学校春日分教场→观音山国民学校春日分教场→春日国民学校(今 春日国小
  • 富里公学校竹田分教场→竹田国民学校(今 东竹国小)
  • 凤林公学校林田分教场→北林国民学校

澎湖厅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1941年改制前已废止公学校列表

更多信息 #, 公学校名称 (分教场仅列最后名称) ...


历年公学校统计表

自1898年至1921年公学校校数、学生数如下表:[18]

更多信息 年度, 校数 ...

自1922年至1941年公学校校数、学生数如下表:[19]

更多信息 年度, 校数 ...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