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虞诩
东汉将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虞诩(?—?),字升卿,小字定安,东汉陈国武平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北)人,其为虞国君主虞仲的后裔,虞诩精通《尚书》,个性刚正不阿,奉养祖母至孝,汉安帝年间,他担任朝歌县县长,弭平当地贼寇,后升迁武都郡太守,以增灶之计击溃来犯的羌人,并兴修河道,招抚流民,从而使当地安宁富饶,汉顺帝时,任司隶校尉,期间因弹劾中常侍张防,一度遭下狱拷问,在孙程等人的营救下最终获释,后官至尚书令[1][2][3]。
生平
虞诩的祖父虞经担任过郡县的狱吏,其执法公平允妥,尽力存有宽仁之心,每年到了冬季要上呈犯人的情状时,总是流着泪去办理,虞经曾说:“东海郡于公将乡里之门修高,而他的儿子于定国最终官至丞相,我审理案件已六十年了,即使比不上于公,大概也相距不远,子孙未必不能当上九卿呢!”因此将虞诩的表字命名为升卿[1]。
虞诩十二岁那年,就能通晓《尚书》,年幼时父亲去世,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荐他为孝顺的孙辈,陈国国相对虞诩感到惊奇,想聘任他为吏员,虞诩推辞说:“祖母高龄九十岁了,除了我没人能奉养她。”国相这才打消念头。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服丧期满后,虞诩被征召到太尉李脩的府里,担任郎中[1]。
永初四年,羌人反叛并侵扰祸害并州、凉州二地,大将军邓骘认为军费劳役耗费过多,无法供给,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防卫北部边境,朝廷于是会合公卿一同商议,邓骘说:“就像衣服破了,毁坏其中一件来补缀另一件,还可以得到一件完整的衣服,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两件都将无法保全。”商议的官员们都同意其看法[1][2]。
虞诩听说后,劝告李脩道:“我私下听闻公卿大会订下策略,准备放弃凉州,依照我的看法,不见得恰当,先帝开拓疆土,历经辛勤劳苦后才使天下安定,但如今却因害怕少量的耗费,一下子就放弃凉州之地,凉州放弃后,三辅地区就成为边塞,那么皇家陵园就暴露在外面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俗谚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我看关西人练兵的的雄壮勇猛,确实远超其他州郡,如今羌人之所以不敢深入占据三辅地区,成为心腹大患,是因为凉州位于后方的缘故,当地人之所以手持锐利的兵器,却没有背叛之心,这是因为他们臣属于汉朝,假若放弃这片地域,迁走当地的百姓,那么百姓安土重迁,眷恋故土,一定会生出反心,如果让这些心怀不满的关西豪杰聚集起来,席卷向东打去,即使让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担任士卒,让太公望那样的名将担任将军,恐怕还是不能抵挡,议论者用修补衣服后还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作比喻,我担心那补好的衣服也会慢慢腐坏溃烂而没有极限,放弃凉州并不是条好计策!”[1][2]。
李脩说:“我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不是先生提醒我,几乎败坏了国家大事,既然如此,应当用何计策呢?”虞诩回答:“如今凉州骚乱,人心浮动,我担心会在突然间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确实该命令四府九卿,各自任用几名凉州人,那些刺史、太守、县令、县长的子弟都让他们担任闲散官职,对外可以劝勉激励,犒赏他们的功勋劳苦,对内可以用来约束控制他们,防止这些人图谋不轨。”李脩相当赞赏虞诩的建议,再次召集四府大臣计议,全盘听从虞诩的建议,东汉朝廷于是任命凉州的豪杰担任掾吏,任命刺史、太守、县令、县长的子弟为郎官,以此来安抚他们[1][2]。
邓骘兄弟因为虞诩否定他们的主张,心生不满,打算用吏法来中伤虞诩。后来朝歌县的盗贼宁季等数千人杀害了县里的主要官吏,盘踞在当地数年,州郡的官员都无法制服他们,于是任命虞诩出任朝歌县长,亲朋故旧都同情地对虞诩说:“到朝歌任职多么倒楣啊!”虞诩笑着回道:“有志气就不追求轻松容易,碰上事情就不能逃避艰难,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不遇盘根错节,又怎能区别出锋利的武器呢?”虞诩甫一到任,就前去拜谒河内郡太守马棱,马棱劝勉他说:“您身为一名儒者,应当在朝廷出谋划策,为什么反而来到朝歌呢?”虞诩说:“刚被任命时,士大夫们都来安慰我,但就我看来,这些贼人并不能有什么作为。朝歌,位于古代韩国、魏国的交界处,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离敖仓百里,而青州、冀州的百姓中,流亡的饥民数以万计,这些贼人不知道打开敖仓招集众人,劫夺库中兵器,守住要地成皋,切断天下的右臂,这就不值得忧虑了,现在贼众刚刚兴盛,很难与他们正面交锋,用兵要通达权变,希望能给我调兵遣将之权,不要束缚我的手脚就行了!”[1][2]。
等虞诩到任后,便下令设置三个等级来招募壮士,自掾史以下吏员都要各自举荐他们所知道的人,有抢劫行为者为上等,伤人偷盗者为中等,服丧期间不理家业者为下等,总共招募到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款待,并宽免他们的罪行,派这些人混入贼众之中,诱使贼人出来抢掠,再埋伏军队等待,成功杀死数百名贼人。虞诩又暗中派遣能缝制衣服的穷人,接受贼人的雇佣替他们做衣服,把彩色纱线缝制于衣服的大襟上作为标记,贼人有出现在城镇乡村的,立刻就被官吏擒获,贼人因震骇恐惧而散去,都称虞诩为神明。虞诩其后调迁为怀县县令[1][2]。
Remove ads
后来羌人侵犯武都郡,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才略,就擢升虞诩为武都郡太守,在嘉德殿予以召见,给予优厚的赏赐。羌人知道虞诩将要前来赴任后,聚集起数千人准备在陈仓、崤谷一带拦截虞诩,虞诩立刻命军队停下来不再前行,对外宣称说正上书朝廷请求增兵,要等到援军抵达才继续出发。羌人得知消息后,便分头向旁边几个县掳掠,虞诩趁着羌人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赶路前进,兼行百余里。并命令将士们每人造两个灶,每天灶数增加一倍,羌人因而不敢逼近。有人问道:“孙膑用减灶之法而您却增灶,依照兵法军队每日不行走超过三十里,以防备意料不到的情况,而您现在每日行走将近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羌兵数量多,我军数量少,走得慢就容易被他们赶上,快速前进是他们预料不到的,羌人见我们的灶数日日增加,一定会认为是郡兵已来迎接,人数众多而进兵迅速,如此一来,羌人一定会害怕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示人以弱,我们现在是示人以强,这是因各自所处形势不同的缘故”[1][2]。
虞诩抵达武都后,兵员不满三千人,而羌兵却有一万余人,敌军围攻赤亭数十天,虞诩下令军中,让兵士们不要发射强弩,而悄悄发射小弩,羌人认为汉军箭力薄弱,射不到他们,于是合力加紧进攻,此时虞诩让二十把强弩同射一名敌军,箭无虚发,羌人震惊不已,因而撤退,虞诩趁机出城奋勇追击,杀伤许多敌军。第二天虞诩把他麾下的军队全都摆出来,命他们从东城门出去,又从北城门进来,期间不断变换衣服,如此进出回转数次,羌人不知道有多少军队,更加惊恐震动。虞诩料到羌人差不多要退兵了,便暗中派遣五百余人在浅水射下埋伏,等待在敌军逃跑的路上,而羌人果然大肆奔逃,伏兵趁机掩袭攻击,大败羌人,斩首俘获大量敌军,羌人从此衰败逃散,往南逃入益州。虞诩于是选择有利的地势,修筑军营壁垒一百八十所,又招回流亡的居民,赊借救济穷人,武都郡因此安宁下来[1][2]。
此前武都郡的运输道路艰难,车辆、船只皆无法通行,运五石的粮食才能运抵一石,虞诩为此亲自率领官吏士卒,考察山川河谷,从沮县到下辩县,数十里中,凿石砍树,开通行船的运道,花钱雇佣负责运输者,水运之路因而通达便利,每年可省去运费四千余万。虞诩刚到武都郡时,户数才刚满一万,等到他安抚召集剩下的百姓,招回流散在外的郡民,短短二、三年间,就增加到四万余户,盐米充裕,价格低廉,比从前低了十倍。后来虞诩在任上因触法而免官[1][2]。
Remove ads
永建元年,虞诩接替陈禅担任司隶校尉,数月之间,参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人,百官畏惧,都称虞诩是苛刻之臣。三公一同弹劾奏称虞诩在盛夏时拘捕了许多无辜者,已成为官吏百姓的祸患。虞诩上书自我申诉说:“法律禁令是约束世俗的堤防,刑罚是控制人的工具,如今州该办的事情推给郡,郡该办的事推给县,互相推诿贻误,百姓贫穷怨愤,以苟且纵容为贤能,以尽节为愚蠢,臣所揭发检举,犯下贪污罪的不只一人,二府担心被臣所参奏,于是诬陷加罪于臣,臣将如史鱼那般死去,以死来谏诤。”汉顺帝看了他的奏疏,于是免去司空陶敦的官职[1][2]。
当时中常侍张防特别受到重用掌握权势,每当其受人请托收取贿赂,虞诩就加以调查,但结果总是被搁置起来,不上报给汉顺帝,虞诩不胜愤怒,将自己绑送廷尉,并上奏道:“从前孝安皇帝任用樊丰,于是造成继承大统的混乱,几乎使国家灭亡。如今张防又在耍弄威势和权柄,国家的祸乱将要重新来临了,臣不能忍受与张防同朝,因此自绑投狱来让陛下知晓,不要让臣步上杨震的后尘。”奏书呈上后,张防流着泪向汉顺帝哭诉,虞诩被论罪发往左校令服劳役,张防一心要害死虞诩,两日之中,传讯拷问了虞诩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虞诩说:“宁愿在刑场上被砍头让远近之人观看!”[1][2]。
宦官孙程、张贤等人知道虞诩因忠诚获罪,相继上书请求觐见,孙程说:“陛下开始与臣等图谋即位之事时,常常痛恨奸臣,知道是他们危害国家,如今即位后自己却又做同样的事,那跟先帝又有何不同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竭尽忠诚,却反倒被拘捕囚禁,中常侍张防受贿的罪刑清楚明白,却反而诬陷忠良,如今客星移守到羽林星上,占卜认为此种异象表示宫中有奸臣,应该赶紧收补张防送入监狱,用来堵塞天上的灾变,再下诏释放虞诩,归怀给他印绶。”当时张防就站在汉顺帝身后,孙程当场怒斥张防道:“奸臣张防,为什么还不下殿!”张防不得已,急忙退走到东厢房,孙程又说:“陛下赶紧收补张防,不要让他跑到乳母宋娥那里去求情。”汉顺帝向尚书贾朗征求意见,贾朗平素与张防关系密切,作证说虞诩有罪,汉顺帝对此有所怀疑,对孙程说:“你暂且先出去,让朕再想一想”[1][2]。
这时虞诩的儿子虞𫖮与门生百余人,举著幡等候中常侍高梵的车,磕头到流血,向其诉说虞诩冤枉的情状,高梵于是进宫转达给汉顺帝,张防因此获罪流放边境,尚书贾朗等六人有的被处死,有的被罢黜,当天就将虞诩释放出来,孙程再次上奏陈述虞诩立有大功,言词极为恳切激动,汉顺帝深受感动而醒悟,任命虞诩为议郎,几天后又升迁尚书仆射[1][2]。
Remove ads
当时长吏、太守都听任百姓中被判流放者用钱来赎罪,号称“义钱”,假托收这些钱是为了穷人储备,但太守、县令们却实则借机敛财,虞诩上疏说:“元年以来,贫穷百姓公开说长吏中有受取钱财百万以上的人,传言纷纷,不绝于耳,罚取吏民钱财至数千万,但三公、刺史对此很少有所检举上奏。臣考察永平、章和年间,州郡官吏以走卒钱向百姓放贷,司空弹劾追查,州以及郡县官吏都因此犯法而被免官废黜。如今应遵照先前的法典,废除这种权宜性的制度。”汉顺帝于是下诏将虞诩的奏章拿给朝臣们观看,严厉谴责州郡官员,输钱替代流放刑罚的作法从此停止[1]。
此前宁阳县的主簿赴朝廷,上书控诉其县县令贪赃枉法,拖延了六七年都没有回音,主簿于是上书说:“臣是陛下的子民,陛下是臣的君父,臣上章百次,始终不见回答,臣难道只能往北面向单于申诉冤屈了吗?”汉顺帝阅后大怒,把奏章拿给尚书看,尚书于是弹劾这名主簿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虞诩替主簿辩解道:“主簿申诉的,是君父之怨,上章百次而不能送到皇帝手中,这是主管官员的过错,对主簿这样愚蠢的人,不值得过多的惩罚。”汉顺帝听从虞诩的意见,只是鞭笞了主簿而已,虞诩趁机对各尚书说:“小民有怨恨,不远千里,忍受筋骨之苦,来到朝廷申诉,但你们不为他受理,这怎么符合臣下的道义?你们与那贪官污吏是有什么关系,而与这个心怀怨怒之人又有什么仇呢?”听到这话的尚书都感到惭愧。虞诩又上奏说:“尚书是显要的职位,仕途通行的阶梯,现在有的一郡举用七、八人,有的却连一州都没有一人,应该让各州郡均等,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虞诩的其他奏议,也大多被汉顺帝采用[1]。
Remove ads
虞诩喜欢揭发他人的过恶,毫无妥协或回避,他因此多次得罪当朝权贵,曾九次被谴责拷问,三次遭到刑罚,但他刚强正直的性格,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永和初年,虞诩升任尚书令,后因公事离职,朝廷考量其忠诚,再度征召他,正巧此时虞诩去世,临终前,他对儿子虞恭说道:“我做官清廉正直,行事问心无愧,所后悔之事只有在担任朝歌县长时杀掉数百个贼人,其中哪里会没有被冤枉的?从那时起至今二十余年,家里没有再添一口人,这是得罪了上天啊!”[1]。
评价
后裔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