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行相(梵语:ākāra; 巴利语:ākāra),又译为行、相、取相、相貌,佛教术语,三转十二行或四谛十六行相都使用这个名词。
字义
梵语:ākāra的字面意义为外形、表情、姿势等,可以用来指事物的外显形状、形态,也可以用来指心识对于外界的取境而产生的影像。
影像
后世有重要含义“影像”,据说为说一切有部提出[1],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所缘缘”理论[2]或与之有渊源关系。普光《俱舍论记》记载:
“ | 言行相者,谓心、心所,其体清净,但对前境,不由作意,法尔任运,影像显现,如清池明镜,众像皆现。……故《入阿毘达磨》第二云:‘如眼识等依眼等生,带色等义影像而现,能了自境。’[1]……谓彼心等对境之时,有影像现,据此义,边名为能缘,境名所缘。以心、心所缘境之时,非如灯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钳押取彼物,据影现义,名能、所缘。……若依正量部:心、心所法,亦直缘前境,无别行相现心等上。不同说一切有部,不变相分,复不同大乘。 | ” |
分类
参见
注释与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