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正量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正量部(梵语:Saṃmatīya、Saṃmitīya;巴利语:Sammitī)是佛教部派之一,又称“一切所贵部”(律主为通人所重也)、三弥底部、正量弟子部,主张“有我论”,为一现实之实证论或经验论,上座部体系中犊子部的主要分支[1][2]。
佛教大纲 ![]() |
![]() 初期佛教 |
![]() |
Remove ads
名称
此部宗义明由来,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正量部者,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义,刊定无邪,自称正量,从所立法,以彰部名。”
历史
《异部宗轮论》记载在犊子部确立后百年内,因为对《发智论》中的一颂的解释不同,又分出四个分支。犊子部分裂即正量部确立的时间在迦多衍尼子造《发智论》之后,在《异部宗轮论》中推定为佛灭第三百年中。根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记载,正量部在公元7世纪前后,在印度全境除了北印度以外都有传播。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称其为“圣正量部”,并认为从它分离出四部[5]。
宗义
正量部宗义继承了犊子部的理论,在印度佛教中晚期与其他部派及大乘佛教的交锋中也有新的破立。
正量部反对“新阿毘达磨”如《大毘婆沙论》的“业种子”相续概念[6],依据《八十诵律》等中的“不失法”偈颂:‘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7],解释证沙门果之圣者仍受宿业恶报问题,发展出了自己的业报理论:“不失法如券”,最早见于龙树《中论》的转载:
“ |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
” |
正量部反对据说为说一切有部新提出的“行相”理论[15]和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所缘缘”理论[16]。普光《俱舍论记》记载:
“ | 言行相者,谓心、心所,其体清净,但对前境,不由作意,法尔任运,影像显现,如清池明镜,众像皆现。……谓彼心等对境之时,有影像现,据此义,边名为能缘,境名所缘。以心、心所缘境之时,非如灯焰舒光至境,亦非如钳押取彼物,据影现义,名能、所缘。…… 若依正量部:心、心所法,亦直缘前境,无别行相,现心等上,不同说一切有部,不变相分,复不同大乘。 |
” |
正量部反对瑜伽行唯识学派的“阿陀那识于凡愚不开演”的说法,窥基《成唯识论述记》:
“ | 此即南印度罗罗国正量部僧名般若毱多。此名惠藏。安惠之学徒。三代帝王师。造七百颂诽谤大乘[17]。论中作如此说:‘是佛说者,何故相违。’拨大乘理为非善说。 | ” |
参见
引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