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行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蘊
Remove ads

巴利语सङ्खारSaṅkhāra梵语संस्कारsaṃskāra),为十二因缘第二支,五蕴之一。

更多信息 十二因缘 ...

概论

在佛教中,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依不同脉络而定[1]

行(巴利语Saṅkhāra)梵文中的字面意义是“被放在一起”,或“放在一起”。

  1. 被当成被动式时,代表的是一种心理倾向所造成的条件式结果。也就是“造作”的原因,以及因为“造作”所形成的结果。它可以被译为“在某种条件状况下才存在的事物”、“被决定的”、“被制造出来的”、“因为某种条件状况而形成的”。如“诸行无常”中,采用第一个意义,也是最广义的。指在世间的所有事物,无论是云朵、树木或是人,都是在某种条件下组合而成。因此,所有事物都在生灭变化中,都是无常、不恒久的,了解这个事实,就可以带来智慧
  2. 当它以主动式出现时,代表某种心灵或意识的状态。而五蕴中的行蕴,十二缘起中的行,以及思的行,都采用第二个解释,较为狭义。如行蕴为的集合体[2]

行蕴种类

  • 身行、口行、心行
  • 六思身等[3][4]
  • 除了受心所和想心所外的50个心所(参见《摄阿毗达摩义论》第二摄心所分别品)

52心所:

触、、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

寻、伺、胜解、精进、喜、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当知为净(善)心所

行蕴体性

十二因缘法中的行

十二因缘之一,有两层意思,一为造作,二为迁流[6]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行”(造作诸业)而产生“[7](业识)。

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8]。十二因缘中的行,专指能感召罪福果报的善、恶业。

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说,行是过去世的因。无明和行均为过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现在世有情众生的果报。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