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褒歌

台灣一種傳統民俗的歌謠形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褒歌
Remove ads

褒歌台湾话Po-kua),亦作相褒歌台湾话Sio-po-kua)、七字仔歌台湾话Tshit-jī-á kua[1],部分地区称念口白念歌台湾话liām-kua),台湾汉族的传统民俗歌谣形式之一,其歌词或者旋律多为即兴表演,所吟唱内容包括男女情歌、环境气候、产业农事、婚丧节庆,甚至哀叹生活困苦,借着褒歌以宣泄苦闷,但凡生活点滴,皆可入词,题材多元,但1970年代之后因社会生活型态改变,褒歌仅剩老年人能够吟唱,青年人无力传承,褒歌文化日益衰微。[2][3]

Thumb
二崁褒歌馆,位于台湾澎湖县西屿乡二崁古厝聚落区的褒歌纪念馆。

简介

早于周朝之际,官方便有将民间诗歌采集成《诗经》,做为一种视察民间的作法,郑坤五便认为“褒歌”内容是一种反映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可以视为“台湾国风”。[4]

康熙廿三年(1684年),台江一带沿海平原、澎湖被纳入大清版图,陆续有大量福建移民迁入台湾[5]:70-72,各地流传起各式各样的民间娱乐,为当时风土民情留下不少文字纪录[3][4],其中以中上阶层作“竹枝词[6]、平民阶层则多兴“褒歌”为代表[4],至于以客籍移民为主的新竹苗栗地区,则有“山歌”传诵等等[7][8]

自清领时期开始,褒歌在台湾民间曾经十分普及,村村皆可听闻吟唱褒歌的声音,但由于1970年代后生活型态改变,民间娱乐多元,褒歌渐不再做为纪录生活、抒发心情的主要管道[3][9];又加上1946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戒严时期厉行国语政策,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口母语能力日益低落[10][11],对褒歌传承更显不利,褒歌文化亦渐趋凋零。[3]

Remove ads

形式

褒歌是一种民间即兴表演的念唱歌谣,没有严谨的形式规定[9],但最普遍的褒歌大多是“七言四句”,即七个字凑成一句歌词、四句歌词组成一首褒歌,此外,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多会押韵。[12][13]

更多信息 歌词, 教育部台罗拼音 ...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