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客家山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客家山歌(客语白话字:Hak-kâ sân-kô)是一种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福建、江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当中,主要靠口头创作,随意而出,是客家音乐的代表。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起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梅州等客家人聚居地。[1]在古代,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客家山歌的基本结构如七言律诗,一般为七言四句。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是因为客家人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客家男女自古在山野田间劳作,在长期的辛苦劳作中为表达情意,或宣泄情绪,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的曲子。同时,旧时客家地区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众娱乐方式,故唱山歌这种大众化的娱乐受到了客家男女的喜爱。此外,在客家社会里,受到礼教严格束缚的人们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久而久之,唱山歌便成了客家人表达轻松愉悦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2]
其歌词形式多为七字仔,讲求平仄、押韵,但并非全部的字都严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兴、融合客家人生活题材且擅用隐喻与双关。[3]
Remove ads
客家山歌的种类
客家山歌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唱时未必有互动对象,如单独一人随口哼唱几句以调剂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的调情,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三是属于戏谑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的态度向对方吟唱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回吟山歌,相互调侃或讥讽对方。[4]
清代客家人到番邦打工,唱的歌通称“过番歌”,通常为男女朋友或夫妻互唱,流传较广的句子例如有“郎在番邦妹在唐,两人共天各一方;妹在唐山无双对,郎在番邦打流浪”。[5][6]
特色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较为含蓄且耐人寻味。通常把无形的思想情感化为各种艺术形象,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而通俗,语调押韵。[7]:46
客家山歌还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在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和生命的,歌词文体往往抒情与叙事相交融。[7]:46-47
九腔十八调
一般认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调”为虚词,代表其腔、调众多,实际上的曲调远远不止十八种,可能是较无特色因而失传。另有一说认为九腔十八调系指客家三脚采茶戏之曲调。[来源请求]而在赖碧霞女士在她的著作《台湾客家民谣薪传》一书中指出“九腔”指的是广东省的九种口音(因乡音的不同导致唱腔的差异),而“十八调”指的是歌谣中的十八种调子。[8]
- 平板调
- 山歌仔调
- 老山歌调(又作“南风调”)
- 思恋歌调
- 病子歌调
- 十八模歌调
- 剪剪花调(又作“十二月古人调”)
- 初一朝调
- 桃花开调
- 上山采茶调
- 瓜子仁调
- 闹五更调
- 送金钗调
- 打海棠调
- 苦力娘调
- 洗手巾调、卖酒调(又作“粜酒”)
- 桃花过渡调(又作“撑船歌调”)
- 绣香包调
各地的客家山歌
山歌在台湾沿山客家聚落间非常普遍,从过去许多的文献资料,例如罗香林、锺肇政、锺理和、锺铁民等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六零年代,只要一进到客家地区就可以听到从山林间传来的山歌声[9]。流传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与平板调三种为最主要的调子。此三调之曲调固定,歌词可随意变化、即兴创作。
-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谣,特色是唱腔非常悠长,又作“大山歌”、“过山调”。
- 大门声: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又作“吊高声”。
- 新民庄调:为台湾南部独有曲调。六堆地区新民庄(今六龟区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与原住民互有往来,受到原住民音乐影响所发展出的曲调。又作“番仔调”、“半山谣”。
- 山歌子:从老山歌变化而来,又作“山歌指”。
- 平板调:从老山歌及山歌子变化而来,又作“改良调”。
除了这三调之外,另有其他小调,如桃花开、思恋歌、十二月古人...等等。小调词曲当中的歌词以及衬字受到演唱者的个人特色会有所不同[9]。以小调曲调另编新词的新创作,为有别于传统小调,称之为创新小调。[10]
Remove ads
新加坡山歌在客家聚落间非常普遍,过去的客家会馆几乎都有山歌合唱团。1950年代还有演唱活动,曾在“快乐世界”连续举办过三晚的客家山歌比赛。此后,由于新加坡的发展,客家山歌一度销声匿迹。
2002年,应和会馆率先开办了客家歌唱班,其他客属会馆紧跟其后,2004年,茶阳(大埔)会馆主办第一届“客家歌谣观摩会”,至今已经到了第十二届“客家歌谣观摩会”。
早期山歌班没有太多歌谱,有时会改编其他方言歌曲,像是把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改成客语演唱,有些则会赴中国广东找客语老师拿原创歌谱,也有一些本地客家人尝试自己谱曲写词。[11]
在新加坡,传统山歌的演唱以清唱为主,一般没有乐器伴奏,但近来各音乐社团演唱时有钢琴、电子琴、卡拉OK等伴奏,传统的清唱形式较少。[12]
梅县是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人聚居,梅州市,被称为“客家之都”。这里的客家山歌以松口山歌为名,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唱腔多样,具有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松口山歌是一搭一唱,随口对词作为回应,所以通常都是对唱。[13]
龙川的客家山歌广泛存在于山野农村,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几乎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够对上几段。近年来,每天傍晚,龙川县城的长堤路一带都聚集着很多的老人,在自发的对唱山歌,俗称“斗歌”。龙川还有一个山歌剧团很著名,多次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赛上得奖。[14]
参考资料列表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