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徐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郡级行政区
西晋徐州领有彭城、下邳、东海、琅邪、广陵、城阳6郡。西晋初城阳郡移属青州,增置东莞(265年置,277年废,284年后复置)、临淮(280年置)、兰陵(291年置)、东安(297年置,304年后废)、淮陵(301年置)、堂邑(304年置)等郡国,西晋末领10郡国。
- 彭城国
-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权为彭城王。[参 2]郡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领彭城、留、傅阳、武原、吕、梧6县。咸宁年间(275-280)左右沛国广戚县来隶。[注 1]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鲁国蕃、薛2县来隶。[参 3]西晋末领彭城、留、傅阳、武原、吕、梧、广戚、蕃、薛9县。
- 下邳国
- 曹魏为下邳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晃为下邳王,郡改为下邳国。[参 4]郡治下邳县(今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领下邳、睢陵、夏丘、取虑、僮、良成、下相、司吾、徐、淮陵、曲阳11县。西晋初废曲阳县,[参 5]新置凌县(不详何时)。[参 6]太康元年(280年)以后淮陵、司吾、下相、徐4县移属临淮郡,[参 7]凌县改名北凌县。[参 6]西晋末领下邳、良城、睢陵、夏丘、取虑、僮、北凌7县。
- 东海国
- 曹魏旧郡,郡治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北),领郯、祝其、朐、襄贲、昌虑、厚丘、兰陵、承、戚、合乡、利城11县。太康元年增置赣榆县。[参 8]元康元年(291年)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移属兰陵郡,[参 9]八月封陇西王司马泰之子司马越为东海王,郡改为东海国。[参 10]西晋末领郯、祝其、朐、利城、厚丘、襄贲、赣榆7县。
- 琅邪国
-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伦为琅邪王,[参 11]咸宁三年(277年)改封赵王,改封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参 12]郡治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领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东安、东莞、安丘、费9县。泰始元年(265年)以后东安、东莞、安丘3县移属东莞国,泰山郡华县来隶。咸宁三年(277年)东莞废国并入琅邪国,琅邪国增领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蒙阴、东安10县,太康五年(284年)以后复立东莞郡,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8县移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东安县移属东安国。西晋末领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费、华、蒙阴8县。
- 东莞郡
- 曹魏时曾置郡,后废。晋泰始元年(265年)分琅邪、城阳、齐、北海4郡国置东莞国,封晋宗室司马伷为东莞王。[参 12]郡治东莞县(今山东省沂水县),领东莞、朱虚、安丘、盖、临朐、剧、广、蒙阴、东安9县,咸宁三年(277年)废国并入琅邪国。[参 13]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复分琅邪国置,[注 2]郡治不变,领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8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莒、姑幕、诸、东武4县来隶,[参 13]东莞郡安丘、广、剧、临朐、营陵5县移属城阳郡,郡治移往莒县(今山东省莒县)。[注 3]元康七年(297年)盖县移属东安郡,[参 14]永康元年(300年)朱虚、姑幕、东武3县移属青州平昌郡。[注 4]西晋末领莒、东莞、诸3县。
- 广陵郡
- 曹魏旧郡,郡治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领淮阴、淮浦、海西3县。晋平吴后增置射阳(280年置)、舆(280年后置)、海陵(280年置)、广陵(280年后置)、盐渎(281年置)、凌(281年置)、江都(285年置),至西晋末不变。太康十年(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曾短暂立司马遹为广陵王,但未就国。
- 临淮郡
-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国淮南一带置郡,[参 7]郡治盱眙县(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领盱眙(280年后置)、淮陵、司吾、下相、徐、东阳(280年后置)、高山(280年后置)、赘其(280年后置)、潘旌(280年后置)、高邮(280年置)、堂邑(太康年间置)11县。永宁元年(301年)淮陵、司吾、下相、徐4县移属淮陵国,[注 5]永兴元年(304年)堂邑县移属堂邑郡。[参 15]西晋末领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6县。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Remove ads
注释
出处
参考资料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