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徐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晋徐州州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参 1]范围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

郡级行政区

西晋徐州领有彭城、下邳、东海、琅邪、广陵、城阳6郡。西晋初城阳郡移属青州,增置东莞(265年置,277年废,284年后复置)、临淮(280年置)、兰陵(291年置)、东安(297年置,304年后废)、淮陵(301年置)、堂邑(304年置)等郡国,西晋末领10郡国。

彭城国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权为彭城王。[参 2]郡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领彭城、留、傅阳、武原、吕、梧6县。咸宁年间(275-280)左右沛国广戚县来隶。[注 1]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鲁国蕃、薛2县来隶。[参 3]西晋末领彭城、留、傅阳、武原、吕、梧、广戚、蕃、薛9县。
下邳国
曹魏为下邳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晃为下邳王,郡改为下邳国[参 4]郡治下邳县(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领下邳、睢陵、夏丘、取虑、僮、良成、下相、司吾、徐、淮陵、曲阳11县。西晋初废曲阳县,[参 5]新置凌县(不详何时)。[参 6]太康元年(280年)以后淮陵、司吾、下相、徐4县移属临淮郡,[参 7]凌县改名北凌县。[参 6]西晋末领下邳、良城、睢陵、夏丘、取虑、僮、北凌7县。
东海国
曹魏旧郡,郡治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北),领郯、祝其、朐、襄贲、昌虑、厚丘、兰陵、承、戚、合乡、利城11县。太康元年增置赣榆县。[参 8]元康元年(291年)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移属兰陵郡,[参 9]八月封陇西王司马泰之子司马越为东海王,郡改为东海国[参 10]西晋末领郯、祝其、朐、利城、厚丘、襄贲、赣榆7县。
琅邪国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伦为琅邪王,[参 11]咸宁三年(277年)改封赵王,改封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参 12]郡治开阳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领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东安、东莞、安丘、费9县。泰始元年(265年)以后东安、东莞、安丘3县移属东莞国,泰山郡华县来隶。咸宁三年(277年)东莞废国并入琅邪国,琅邪国增领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蒙阴、东安10县,太康五年(284年)以后复立东莞郡,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8县移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东安县移属东安国。西晋末领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费、华、蒙阴8县。
东莞郡
曹魏时曾置郡,后废。晋泰始元年(265年)分琅邪、城阳、齐、北海4郡国置东莞国,封晋宗室司马伷为东莞王。[参 12]郡治东莞县(今山东省沂水县),领东莞、朱虚、安丘、盖、临朐、剧、广、蒙阴、东安9县,咸宁三年(277年)废国并入琅邪国。[参 13]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复分琅邪国置,[注 2]郡治不变,领东莞、朱虚、营陵、安丘、盖、临朐、剧、广8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莒、姑幕、诸、东武4县来隶,[参 13]东莞郡安丘、广、剧、临朐、营陵5县移属城阳郡,郡治移往莒县(今山东省莒县)。[注 3]元康七年(297年)盖县移属东安郡,[参 14]永康元年(300年)朱虚、姑幕、东武3县移属青州平昌郡。[注 4]西晋末领莒、东莞、诸3县。
广陵郡
曹魏旧郡,郡治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领淮阴、淮浦、海西3县。晋平吴后增置射阳(280年置)、舆(280年后置)、海陵(280年置)、广陵(280年后置)、盐渎(281年置)、凌(281年置)、江都(285年置),至西晋末不变。太康十年(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曾短暂立司马遹为广陵王,但未就国。
临淮郡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国淮南一带置郡,[参 7]郡治盱眙县(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领盱眙(280年后置)、淮陵、司吾、下相、徐、东阳(280年后置)、高山(280年后置)、赘其(280年后置)、潘旌(280年后置)、高邮(280年置)、堂邑(太康年间置)11县。永宁元年(301年)淮陵、司吾、下相、徐4县移属淮陵国,[注 5]永兴元年(304年)堂邑县移属堂邑郡。[参 15]西晋末领盱眙、东阳、高山、赘其、潘旌、高邮6县。
兰陵郡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置,郡治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领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参 9]
东安郡
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以东莞郡东安县置东安国,作为东安王司马繇的封国,三月废东安国及东安县。[参 16]元康七年(297年)分东莞、泰山2郡置,[参 14]郡治盖县(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领盖、新泰2县。永宁元年(301年)复封司马繇为东安王,郡改为东安国,永兴元年(304年)东安王司马繇被杀后,不久废国。[参 17]
淮陵国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广陵公司马漼因废赵王伦迎晋惠帝之功,进封淮陵王,分临淮郡置淮陵国[参 18]郡治淮陵县(今安徽省明光市东北),领淮陵、司吾、下相、徐4县。[注 5]
堂邑郡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分临淮郡置,郡治堂邑县(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北),领堂邑1县。[参 15]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更多信息 郡名 (县数),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释

  1. 胡阿祥等以广戚县在魏末已属彭城国领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93页)。孔祥军仅言太康三年(282年)前已属彭城国(《晋书地理志校注》页144注释4)。广戚县改隶彭城国大概与公丘县同时,在咸宁三年(277)前后。
  2. 据《晋书·琅邪武王伷传》记载司马伷太康四年去世时,“临终表求葬母太妃陵次,并乞分国封四子,帝许之”,则东莞郡复置年份当在明年,即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宋书·州郡志》记载在太康十年,疑有误。
  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李錫甫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平昌郡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孔祥军考证淮陵郡领县仅得司吾及徐2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703-704页)。据《宋书·州郡志》与郡名及地理位置,临淮郡北方的淮陵及下相2县当属淮陵国管辖。
  6. 胡阿祥等认为傅阳、武原、梧、广戚4县在永嘉之乱后见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93页)
  7. 《晋书·地理志》作“凌县”。
  8. 吴增仅及谭其骧认为淮阴县三国时隶属广陵郡。孔祥军据《水经注》“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城西西”之文,认为三国时淮阴县属下邳郡,西晋时移属广陵郡。然而《水经》原文或有沿用汉史地理的可能性。
  9.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
  10.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51-152页。
  11.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
  12.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52-153页。
  13. 东安县东晋时未见,疑在永平元年(291年)三月废东安王司马繇时,东安县连同被废。

出处

  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
  2.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从叔父司马〕权为彭城王。”;卷37〈宗室·彭城穆王权传〉:“彭城穆王权,字子舆,宣帝弟魏鲁相东武城侯馗之子也。初袭封,拜冗从仆射。武帝受禅,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户。”
  3. 《晋书》卷37〈彭城穆王权传〉:“子康王释立,官至南中郎将、持节、平南将军,分鲁国蕃、薛二县以益其国。”;《宋书》卷35〈州郡志一·彭城太守〉:“蕃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薛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
  4.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从叔父司马〕晃为彭城王。”;卷37〈宗室·下邳献王晃传〉:“下邳献王晃……武帝受禅,封下邳王。”
  5. 《宋书》卷35〈州郡志二·豫州刺史·颍川太守〉:“曲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魏书》卷106中〈地形志〉:“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罢。”
  6.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南彭城太守〉:“北凌令,本属南下邳,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下邳。本名凌,而广陵郡旧有凌县,晋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凌县非旧土而同名,改为北凌。”;《太平寰宇记》卷17〈何南道·宿州符离县〉:“北陵城,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汉书·地理志》:‘凌县,属泗水国。’《舆地志》:‘有陵县。’《太康地志》云:‘属下邳。’晋武帝以南有广陵,故曰北陵。”
  7.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临淮郡,汉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复立。”;《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临淮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
  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兰陵太守〉:“赣榆令,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海。魏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9. 《太平寰宇记》卷23〈河南道·忻州承县〉:“承县……本汉旧县……晋惠帝分东海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城。”
  10. 《晋书》卷4〈惠帝纪〉:“〔永平元年八月〕辛未,立陇西世子越为东海王。”;卷59〈东海孝献王越传〉:“东海孝献王越……别封东海王,食六县。”
  11.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从叔父司马〕伦为琅邪王。……〔咸宁三年徙〕琅邪王伦为赵王。”;卷59〈赵王伦传〉:“赵王伦……武帝受禅,封琅邪郡王……咸宁中,改封于赵。”
  12.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叔父司马〕伷为东莞王……〔咸宁三年徙〕东莞王伷为琅邪王。”;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传〉:“琅邪武王伷……武帝践阼,封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伷镇御有方,得将士死力,吴人惮之。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封琅邪王,以东莞益其国。……太康四年薨,时年五十七。临终表求葬母太妃陵次,并乞分国封四子,帝许之。”
  13.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及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分琅邪置东莞郡。……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属东莞。”;《宋书》卷36〈州郡志二·青州刺史〉:“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咸宁三年,复以合琅邪,太康十年复立。”
  1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东安太守〉:“东安太守,东安故县名,前汉属城阳,后汉属琅邪,《晋太康地志》属东莞,晋惠帝分东莞立。”
  15.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元康〕七年……分临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秦郡太守〉:“堂邑本为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又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临淮淮陵立堂邑郡。”
  16. 《晋书》卷4〈惠帝纪〉:“〔永平元年三月壬寅,以〕东安公繇为尚书左仆射,进封东安王。……庚戌,免东安王繇……徙带方。”
  17. 《晋书》卷4〈惠帝纪〉:“〔永宁元年〕九月,追东安王繇复其爵。……〔永兴元年〕八月戊辰,颖杀东安王繇。”;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传〉:“东安王繇……初拜东安公……以功拜右卫将军,领射声校尉,进封郡王……废徙带方。永康初,征繇,复封,拜宗正卿,迁尚书,转左仆射。惠帝之讨成都王颖,时繇遭母丧在邺,劝颖解兵而降。及王师败绩,颖怨繇,乃害之。后立琅邪王觐子长乐亭侯浑为东安王,以奉繇祀。寻薨,国除。”
  18.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淮陵太守〉:“淮陵太守,本淮陵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以为淮陵国。”
  19.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临淮太守〉:“射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20.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广陵太守〉:“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21.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山阳太守〉:“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
  22.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临淮太守〉:“凌令,前汉属泗水,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2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广陵太守〉:“江都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六年复立。”
  24.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南兖州刺史·广陵太守〉:“高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舆地广记》卷20〈淮南东路·通州〉:“高邮县,汉属广陵国。东汉属广陵郡。吴省之。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属临淮郡。”
  25. 《晋书》卷14〈地理志〉:“新泰,故曰平阳。”;《太平寰宇记》卷23〈河南道二十三〉:“新泰县,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注云:‘今泰山有平阳县,汉为东平阳县,属泰山郡。’按河东有平阳县,故此为东也。后汉省,魏复立平阳,晋武帝太始中改为新泰县,属太山郡,后属东安郡。《记》云:‘旧名平阳,太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晋惠帝割属东安,宋因之。”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Remove ads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