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许坤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许坤仲(1935年—2023年3月11日),本名白浪·巴瓦瓦隆(排湾语:Pairang Pavavaljung),出生于屏东县三地门乡达瓦兰(Tjavadran)大社部落,现居于玛家乡礼纳里(Rinari)大社永久屋社区,为排湾族的口鼻笛演奏家,也是传统礼刀制作耆老,族人称他为Pulima(排湾语:直译为很多手的人,意指手艺精巧、手会说话)。[1]许坤仲自十七岁起开始吹奏口鼻笛,迄今已逾半世纪,曾获文化部选为“人间国宝”,[2]他吹奏的笛音亦曾为电影《超级公民》编曲配乐,获得亚太影展最佳配乐奖。[3]
Remove ads
生平
许坤仲(Pairang Pavavaljung)的家族在排湾族里是艺匠世家,在部落中的分工为“美的释放”(Malang)。[4]族名“白浪”(Pairang)是由祖先传承而来,本意为“平地人”,意指与平地的锄头师傅同样出色,反映了家族流传的工匠基础。[5]其父亲是部落中出色而受人尊敬的工艺匠师,擅长刀、鞘、弓、箭、鼻笛与口笛等物件的制作。从小耳濡父亲吹奏口鼻笛,许坤仲萌生对笛艺的喜爱。[6]幼时许坤仲接受过两年的日本教育,求学期间在语言、知识上收获良多。[5]
迨日本教育因战败停止后,许坤仲已达十二岁。从小观察父亲手艺与吹奏技术的他,开始接受父亲的指导,透过边看、边询问的方式来学习。除遵照父亲传授的技巧,也融入自己的新方式,研究如何增进笛艺。根据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的“技艺.记忆-传统艺术艺人口述历史影像纪录计划”纪录片,许坤仲表示因自身勤奋不懈,学习不久后即在同侪间展露头角,父亲的肯定更为他加添自信心。十七岁时,许坤仲已精通吹奏、制作及雕凿等口鼻笛技术。同时间,制作礼刀的相关技术也从父亲身上习得。[7]
2023年3月11日辞世,享寿89岁。同年20日举办告别礼拜,时任文化部政务次长李静慧代表颁赠总统褒扬令,由其子女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诞‧巴瓦瓦隆、勒格艾‧巴瓦瓦隆及娪艾‧巴瓦瓦隆等共同代表受赠。
Remove ads
家庭
许坤仲一家都是杰出的文化工作者。大儿子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u Pavavaljung)是著名的排湾族工艺家。为复兴排湾族传统工艺与文化传承,其于1984年设立古流工作室,并于2018年获选第二十届国家文艺奖。另外,其亦推动母语教育与部落青年回流运动。[4]
二儿子伊诞·巴瓦瓦隆(Etan Pavavaljung)以特殊的“纹砌刻画”(venecik)[8]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纹砌刻画是由排湾族语的ve–ne–cik转译而来。vecik是纹路、图像的意思,对排湾族而言,此为一种古传的书写方式。伊诞.巴瓦瓦隆将其延伸法展为一种创作手法,类似木刻版画,但不翻印于纸上,而是直接在木板上色。他多次开设个人特展,出版有《山上的风很香:遇见伊诞的纹砌刻画》等书籍。[9]亦从事影像工作,以摄影记录部落。另创有伊诞创艺视界企业社,以多元方式使大众认识原住民族艺术。
孙子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以油画、平面设计与平面绘画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其灵感取自于生活周遭,作品则具有排湾族风格与个人特色,另创有个人品牌–阿迪丹文化艺术,将作品扩展为各式文创品。
Remove ads
荣誉
贡献
2011年,许坤仲获选为文化部人间国宝后,推动口鼻笛传承,致力于传承排湾族口鼻笛吹奏与制作技艺,以工艺、乐音传递文化。2018年参与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登录无形文化资产-重要传统表演艺术保存者接班人传习演出计划”,与其学生伊诞・巴瓦瓦隆、撒古流・巴瓦瓦隆.玛拿妮凯于宜兰传艺园区演出《爱恋排湾口鼻笛》,与民众分享原住民传统艺术之美。[12][13]
许坤仲亦投身教育,受地磨儿国小邀请教学口笛及鼻笛,国小教师认为现代笛子无法吹出传统笛子的曲调,因此请许坤仲亲手制作笛子与创作歌曲,传承传统古调,至今已教出三十多位徒弟,其第一届学生更已经开始接受外界邀请进行表演、教学与比赛。[14]
许坤仲在“技艺.记忆-传统艺术艺人口述历史影像纪录计划”中表示若学生愿意学习,他十分乐意教学,但他认为学生若要更精进技法,必须自己去学习进修,甚至是透过歌谣的学习进一步学习族语,借此认识原住民文化。[14]
音乐作品
《传唱爱恋的兄弟》
2011年8月发行,收录十一首曲目及纪录片,以纪录片形式呈现原住民部落的乐音及变迁。
《原味音乐来办桌》[16]
2012年10月30日发行,收录台湾16个族群的歌谣,其中收录许坤仲所吹奏〈palinget双管竹制纵笛独奏〉一曲。
近年演出经历
受访纪录片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