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议题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大众传播学中,议题建构是指各种社会团体试图将自身利益传递到公共决策者的过程[1] 。此论由朗氏夫妇(Lang and Lang)研究水门案且于1981年所发展出来的理论。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间由于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介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导,使它们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议程构建描述了各种团体试图将其利益转变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利益的持续过程。[1] Cobb 和 Elder 在 1971 年将其概念化为政治学理论[2],“议程构建视角……提醒我们环境社会过程在决定决策阶段发生的事情以及发生什么事情时的重要性。将产生各种类型的政策结果”。它侧重于社会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关系。[3]
经典民主理论侧重于这样的假设,即呼吁“公共政策制定者通过自主媒体促进公民参与的选民的利益”[4](即经典理论侧重于政策制定者和媒体)。然而,它未能说明更大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可以在其中确定可用于决策的备选方案范围之论点。[2]
Remove ads
关键假设
Cobb 和 Elder 认为,议程制定基于两个主要假设:
“首先,政府的关注能力必然是有限的。总是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关注,而不是可以积极考虑的事情。其次,政策问题不是先验的,而是定义的问题。无论是特定情况还是一系列情况构成问题并且是‘公众’关注的适当问题不仅取决于事实,还取决于信仰和价值观。”[5]
其他假设包括但不限于:
- 过程,而不是结果:议程状态通常是不稳定的,一个问题的状态是通过团体之间的精心竞争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试图将问题强加到议程或击退之,并定义和重新定义问题的描述方式。[1]
- 争夺注意力:相互竞争的参与者/团体积极宣传有利于他们利益的问题或议题的属性,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1] 政策制定者只能解决他们所知道和关心的问题。但是来自媒体、选民、特殊利益者等的“信号”开始发挥作用,并试图提醒和通知政策制定者。[6]
- 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行为者(媒体、公众、利益集团、精英、决策者)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一张重叠的相互影响的网络。[2]
- 议程不同:有两种议程:制度性(政策摘要)和系统性(值得公众关注)。议程之间的更大差异意味着更多的社会冲突,因为对公众重要的事情与决策者正在处理的事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
- 势力范围偏向:一些团体和个人拥有更多制定议程的权力。由于技能、机会、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偏见。[2] 例如,精英通常具有更大的影响议程的权力。
- 问题通常源于小团体:如果该团体想要挑战现状,他们理应将问题扩大到公众,或者将其隐藏在公众之外以避免引起反对者的注意。[1]
- 问题特征:不同的问题具有影响其在议程上的位置的不同特征,例如,先前已经确定的问题进入议程时阻力较小。[4]
Remove ads
将议程构建方法应用于研究问题的学者经常确定议程构建的来源,并将由此产生的话语与发送者的信息(无论是媒体报导还是政策)进行比较。例如,Nisbet、Brossard 和 Kroepsch 追踪媒体报导之研究结果表明,乔治·W·布什政府成功地推动了对干细胞研究争议的报导。[7]
Cobb、Ross 和 Ross 提出了议程构建的四个主要步骤[1]:
以下几个步骤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间亦包含各种回馈的过程,而正是这整个过程使得一个事件能够成为所谓的“议题”,这也就是“议题建构”的过程[8]。
议题建构是政治学和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不同于议程设置,但又与之相关。然而,这些术语通常定义不清:例如,Berkowitz 建议,将议程设置一词应用于有关媒体对公众的影响的情况,并将政策议题建构应用于涉及政策制定者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形成。[3]
议程类型
学者们普遍同意议题建构的基本原则,但正如上文所述,术语并未达成一致。Denham 提出了一种研究议题建构的特定方向分类方式(英语:typology),他使用了术语:政策议题建构、媒体议题建构、公共议题建构,以及跨媒体议题建构。[4] 在所有类型中,媒体都是关键角色。
- 政策议题建构(先后次序:团体、媒体、政策):政策制定者的直接游说肯定会发生,但是,团体通常会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动员更多的公众并将问题强加到公共议程上。例如,反堕胎团体向乔治·W·布什总统提出了一项议程,其中包括禁止胎儿干细胞研究;随着支持与反对方之间的斗争在媒体上展开,关注度飙升。[7] 绿色和平组织和农业团体联盟停止了在菲律宾进行的转基因茄子试验,然而,支持试验的团体也很活跃;当地报纸刊登了农民呼吁将技术商业化和生物学者呼吁推翻禁令的报导。[9]
- 媒体议题建构(先后次序:限制约束、媒体、政策):许多力量塑造媒体议程;例如,新闻惯例(例如,记者依赖某些新闻来源,经常重复)、按惯例制作内容的需要、组织文化、财务限制等。也许特别是由于对新闻实践的限制增加,议题建构学者特别关注关注议题建构的公共关系方面;公共关系部门的共同努力可以影响新闻报导,进而影响政策。例如,Berkowitz 追踪美国地方和国家的电视和报纸报导,发现超过 70% 的电视新闻以新闻稿和官方来源中的信息为特色。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和约翰·麦凯恩的公共关系方面付出是媒体报导的关键决定因素。[10][11]
- 公共议题建构(先后次序:媒体、公众、政策):当媒体提醒公众注意某个问题时(通常通过调查报导)。学者Lang氏夫妇追溯了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之《华盛顿邮报》水门案调查报导的力量;许多媒体都报导了这个问题,很快这起丑闻就成为了每日头条新闻,引起公众的注意并采取行动。
- 跨媒体议题建构(先后次序:媒体、媒体、公众和/或政策制定者)。媒体机构互相寻找有关报导内容的线索。例如,《纽约时报》影响着其他媒体。
Denhams 的分类方式中缺少对政策制定者如何直接使用媒体来建立他们自己的议程的说明(先后次序:政策制定者、媒体、公众)。政治人物需要记者来传播他们的信息,就像记者需要报导来源一样。[12] Cook 称之为“新闻价值的谈判”;记者和消息来源(偶尔还有其他人)一起互动,以确定媒体报导的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13] 政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方面具有特殊的结构性优势,特别是因为他们是可靠的新闻来源。[14]
Remove ads
议题门槛
朗氏夫妇进一步将议题区分为低门槛议题、中门槛议题、高门槛议题三大类,分别对应了关系到的群体
数位时代的议题建构
无论议题建构类型如何,现代学术都开始扩大媒体的范围,以及扩大的媒体领域将如何影响议程建设。网志、社群网站等流行的互动平台已经成为大规模公众互动的渠道。考虑到互联网已经分散了信息生产的手段并分散了信息环境,公民角色的增加标志着议题建构研究的新方向,标志着权力从传统媒体转变为建立单一议程的任何人都有能力上网。[15]
多项研究表明,议题建构效应发生在数字化时代。YouTube影响了2008年加利福尼亚州8号提案的报导,并可能影响了公投。[16] Parmalee 通过采访记者关注议程设置和推特;他发现推特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7] Wallsten 比较了媒体报导和网志讨论;结果表明,记者的担忧与网志写作者的关注相符。[18] Jacobson 发现 Rachel Maddow 的 Facebook 页面上的评论影响了广播。[19] 在科学相关方面,Runge、Brossard、Scheufele 和 Xenos 发现社交媒体在定义“粉红肉渣”问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该行业不得不捍卫他们通常所说的“精瘦牛肉(英语:lean finely textured beef)”。[20]
以下还有一些相关轶事之证据:
- Trent Lott的辞职:2002年,Lott因在史壮·瑟蒙的生日派对上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而辞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职务。多位网志写作者提出这个问题,迫使主流媒体这样做,最终迫使Lott辞职。[21]
- 米特·罗姆尼的“47%”:Scout Pouty 在 YouTube 上发布影片,显示罗姆尼对“47% 的美国人”不屑一顾,他称这些人过度依赖政府。[22] 它被较小的新闻机构报导,但后来,主流媒体报导了这个故事,虽然罗姆尼的评论可能被断章取义,但仍然破坏了竞选活动。
- 出席Brock Turner宣判的律师 Michele Landis Dauber协助与Buzzfeed分享受害人的影响陈述,这最终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报导和知名政治人物的关注。[23]
Remove ads
当机器和人类共同设定议程时,学者们现在开始研究议题构建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会产生什么影响。算法,例如 Facebook 使用的排名算法,应用以前的在线行为来预测未来的兴趣,以提供个性化内容;潜在的、看不见的算法以呈现给观众的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24] 算法编辑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在 Facebook 是巨大的:“...... 自动链接过程的结果塑造了超过 10 亿日常活跃用户的社交生活和阅读习惯—全球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口……它可以被调整,让我们快乐或悲伤;它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新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想法,或者使我们陷入意识形态泡沫中”。[25] Facebook 淡化了其作为发布者的角色,但鉴于 Facebook 已成为新闻的主要分发者,Facebook 等平台“只是管道”的立场越来越无法成立。[26]
新闻的算法决定论并非没有争议。例如,Facebook 因审查 Phan Thị Kim Phuc 的“凝固汽油弹女孩”照片而受到抨击(他们将问题归咎于算法)[27],它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之进行情绪感染实验(英语:emotional contagion experiment)[24],被指控有自由主义偏见。[28]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