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读者反应批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读者反应批评(英语: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流派,主要关注读者及其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发展

尽管文学理论长期以来便已关注读者在创造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感受中的作用,但现代的读者反应批评始于20世纪60、70 代的美国德国。读者反应批评运动将焦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1] ,认为情感反应是批评的合理出发点。 [2] 由于关注读者的解释活动,读者反应批评的实践不同于支持文本自主性的理论,例如: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以及新近的评论运动,例如;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2]

读者回应批评的代表人物有Norman N. Holland、费许英语Stanley Fish沃尔夫冈尧斯英语Hans Robert Jauss[3]。1929年,瑞洽慈分析剑桥大学生的误读,成为读者回应批评的重要先驱;在《文学探索》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1938)中,路意斯·罗森布莱特英语Louise Rosenblatt指出,教师应避免强加任何“对作品做出正确反应的先入为主观念”。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读者是积极的代理人,赋予作品“真实的存在”,通过解释来完成作品的意义。读者反应批评中,文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每个读者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独特的、与文本相关的表演。另一方面,读者反应理论,认为阅读仍是由文本决定,且受诠释传统限制,从而避免描述的主观性。 [3][4] 读者反应理论与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完全对立,后两者忽视读者在文学作品再创作中的作用。[5] 新批评强调,只有文本的内容才是文本意义的一部分,诉诸作者的权威或意图,乃“意图谬误”(英语:Intentional fallacy);而诉诸读者心理,则为“感应谬误”(英语:Affective fallacy)。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和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