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赫耳墨斯主义

宗教传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赫耳墨斯主义
Remove ads

赫耳墨斯主义(英语:HermeticismHermetism)是近代对一种西方古代秘教-启示学说的称呼。其名称源自传说中的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三重伟大的赫耳墨斯)所著的伪典[1]他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学说是在希腊化时期的埃及文化中形成的折衷论体系,将希腊神祇、信使赫耳墨斯埃及神话中掌管智慧与学识的神明托特融合在一起。不过,在某些文本中,赫耳墨斯并非启示的创造者,而是其接受者与宣告者。

罗马帝国时期,这一学说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许多性质各异的著作都被认为源自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的启示。这类作品在学术研究中统称“赫耳墨斯文献英语Hermetica”。这些内容繁杂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理论为主的作品,传授宗教与哲学的教义;另一类则偏重实践,旨在向读者传授可用于理解自然的实用知识。

  • “宗教-哲学”性的赫耳墨斯主义解释了世界的起源与本质,并指导人们如何获得智慧,以及如何净化与拯救灵魂
  • “技术”性的赫耳墨斯主义则旨在通过秘传知识与魔法来掌握人生、支配自然。其文献内容涉及大量关于魔术、占星术炼金术的观念。


文艺复兴早期,那部早已失传的《赫耳墨斯文集》——一套古代的赫耳墨斯启示文献——被重新发现。马尔西利奥·费奇诺将其从希腊语译为拉丁语。这部作品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因为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相信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是犹太先知英语Prophets in Judaism时代一位古老而尊贵的智慧传道者。人们认为他的教义与基督教信仰相容,甚至能为后者提供支撑。然而,1614年,伊萨克·卡索邦通过研究证明,这部所谓的“上古”文集实际上成书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公元一至二世纪,于是人文主义者对赫耳墨斯的崇敬失去了根基。尽管如此,赫耳墨斯的启示思想仍继续吸引着神秘学与秘传学的圈子。

现代研究关注赫耳墨斯主义的来源,并探讨其在罗马帝国时期文化史整体脉络中的位置。学者们特别强调它的古埃及根源以及与柏拉图主义的关联。一个常被讨论的问题,是宗教-哲学性的启示世界观与大众化赫耳墨斯主义中各种秘术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到赫耳墨斯主义的两个核心要素之间的联系:

  • 受过教育的精英对于智慧的追求,
  • 以及更广泛社会群体对具体魔法力量的兴趣。

事实证明,哲学性的赫耳墨斯主义与技术性的赫耳墨斯主义无法严格区分,这样的划分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历史情况;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重要的重叠与交融。

Remove ads

作为神话性创始者的赫耳墨斯及其崇拜者

赫耳墨斯文献之所以享有特殊的声望,是因为人们相信这些著作见证了远古智慧的启示——据说它们出自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之口,这位人物被视为上古时代的神祇,或受神启发的人。在埃及,托特神被认为是全知的,一切重大发明,尤其是书写与计算之术,都被归功于他。早在希腊化时期,人们便习惯将托特与希腊的赫耳墨斯视为同一神祇。在埃及语中,托特被称颂为“伟大”三次,这种三重重复表达了一种极致的程度(意即“在各方面都至为伟大”)。将这一称号译入希腊语后,便形成了他的尊号“特里斯墨吉斯忒斯”(意为“最伟大的三重者”或“三重伟大者”)。据主流学术观点,这一称号直到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才出现;其最早的记载见于比布罗斯的菲洛英语Philo of Byblos的作品中,但该记载仅通过间接传述保存下来。[2]至于一份据称来自公元前约200年的象形文字资料是否能作为证据,学界对此仍有争议。[3]

根据学界一种广泛的看法,赫耳墨斯主义主要或完全是一种文学现象。关于是否存在有组织的实践者团体或宗教崇拜,一直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有赫耳墨斯信徒的教团存在;相反,种种迹象显示这些著作纯属文学性的作品。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赫耳墨斯学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组织形式,他们可能会聚集起来进行诵读、冥想与仪式活动。[4]彼得·金斯利则主张,教师与弟子之间曾有过紧密而深入的互动。[5]

托伪曼涅托——一位罗马帝国时期身份不明的作者——所作的《索提斯书英语Book of Sothis》(仅残存片段)——区分了两位名为赫耳墨斯的人物。第一位是托特,他生活在大洪水之前,并用象形文字将自己的知识刻录在石上。洪水之后,这些文字被译成希腊文;而第二位赫耳墨斯,即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则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6]希波的奥古斯丁也知道这种区分。他特别强调,早期的那位赫耳墨斯(拉丁语称作墨丘利),即特里斯墨吉斯忒斯的祖父,是在摩西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埃及的智慧学说要比《圣经》的启示更为晚出。[7]

希腊的赫耳墨斯与埃及的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之间有一个显著区别:前者常被以形象的方式描绘出来,而后者尽管广受崇敬,却并无任何已知的古代图像传世。[8]

Remove ads

宗教-哲学性教义

文献

Thumb
开罗科普特博物馆藏《纳格·哈玛第文库》第六卷第52页(公元4世纪)中,一篇科普特语赫耳墨斯论文的开头部分。

现存的赫耳墨斯文献,即古代赫耳墨斯学派的哲学著作,大部分几乎可以确定出自罗马帝国后期。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少数文本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成形的可能。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一庞大而丰富的创作体系中,似乎只有极少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据亚历山大的克莱曼特记载,当时共有“四十二部赫耳墨斯书”,其中三十六部包含了埃及人全部的“哲学”,其余六部则论述医学主题。克莱曼特将“哲学性”著作的范围界定得相当宽泛,不仅包括探讨神祇崇拜的书籍,也涵盖天文-占星与地理类的作品。[9]古典时代晚期新柏拉图主义者杨布里科斯则援引现已失传的资料称,赫耳墨斯曾将其教义阐述于2万卷,甚至36525卷书中。[10]所有传世的作品最初皆以希腊语写成,但其中一部分如今仅以拉丁语、科普特语或亚美尼亚语译本的形式留存。[11]

一些最重要的赫耳墨斯文献被汇编进《赫耳墨斯文集》中——这部合集可能直到中世纪才被整理成形,而其现今的名称则是近代学术界所赋予的。第一个确知曾接触过这部文集(或至少部分内容)的学者,是生活在11世纪的米海尔·普塞洛斯。这部文集共收录了十七篇希腊语论文,其中部分保存状况不佳,来源各异,彼此之间并无系统关联,甚至在某些地方相互矛盾。其中一些采用对话体写成,通常由赫耳墨斯向他的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或幼子塔特传授教义。编者在文集开篇放置了《人之牧者》——哲学性赫耳墨斯文献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此,过去人们曾将整部文集称为《人之牧者》,因为他们误以为这些论文其实是同一部著作的各个章节。在《赫耳墨斯文集》之外,另有一部篇幅最长、保存下来的赫耳墨斯主义作品——对话体著作《阿斯克勒庇俄斯》。[12]

一些赫耳墨斯文献的残篇通过莎草纸文书及古代作家的引文而得以保存。古典时代晚期学者约翰尼斯·斯托拜乌斯在其文选中收录了四十段篇幅不一的摘录,其中二十九段出自现已失传的著作。拉克坦提乌斯亚历山大的区利罗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引自未知赫耳墨斯文献的片段。1945年12月,在拿戈玛第的莎草纸文书出土中,人们发现了一部此前未知的赫耳墨斯文本,直到1971至1972年才通过出版与影印本正式向公众公布。[13]另有若干此前未见的作品残篇,保存在两份维也纳莎草纸文书以及一份13至14世纪的牛津手稿中。[14]另一类资料来源是《赫耳墨斯格言集》,这是一组简短的教义语录,多数仅以公元6至7世纪的亚美尼亚语译本形式流传。这些格言旨在用于灵修实践,帮助赫耳墨斯学派的修行者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15]

《人之牧者》

Thumb
《人之牧者》开篇部分,载于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藏手稿 Gr. Z. 263(=1025)第42页正面,约成于15世纪中叶。

《人之牧者》(希腊语Ποιμάνδρης罗马化Poimándrēs)的名称来自于该论文中启示之神自称的名字。作为人名,希腊语中原本只存在“Poimandros”这一形式,而“Poimándrēs”显然是作者自创的变体,他可能借鉴了一个发音相近、但未在其他地方出现过的科普特语词汇p-eime nte-rē,其意为“的灵性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既熟悉希腊传统,也精通埃及文化,巧妙地将两种语言与观念融合在一起。《波伊曼德列斯》中的这位神祇显然可被视为托特的化身,但也可理解为启示接受者自身灵魂中那一独立存在的神性精神的拟人化象征。如此一来,启示并非来自外界的神,而是内在的神性在个体心灵中发声。[16]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自身即是启示的接受者。他讲述自己在一次异象中见到了人之牧者。人之牧者应被理解为人的内在心灵,而非外在的神明,却常被误解为“至高权能之灵”或“拥有至高权能的理智(智性)”。这位“内在的神”向他揭示了世界与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存在的目的。整篇著作以这场启示性的对话过程为结构展开。[17]

作者描写道,有一天,他沉思于“存有之物”的本性,此时感官的作用已完全静止。他的思维由此升至极高的境界。就在那时,他看见一个巨大无比的形象,自称为人之牧者,并向他表示,愿赐予他关于上帝与世界的一切知识。这位神圣的导师首先以视觉与听觉的象征方式,让他领悟世界的生成过程。根据作者的异象记述,起初只有一种澄澈、柔和的光,令人心生渴慕。随后出现了一片可怖的黑暗,如同扭曲盘旋的漩涡,向下坠落,并化为一种潮湿而混乱的原初自然,喷吐着烟雾。那自然先是发出痛苦的呻吟,继而发出一声无法辨清的呼喊。作为回应,从光中降下了一位“神圣的逻各斯”,即“普纽玛”,进入那自然之中。于是,那里出现了一种纯净的火,轻盈而有力地升向高处。空气这一元素也随同逻各斯上升,停驻在火的下方。由此,形成了两个“轻的”自然界层次——上层是宇宙之火,下层是气的领域。而在下方,那“重的”两种元素——土与水——依旧混合在一起,它们在悬浮于其上的普纽玛推动下缓缓运动。[18]

按照人之牧者的解释,他自己便是那光。而光所派遣到自然界中的“逻各斯”,就是“神子”。二者在人身上同样不可分离地共存:父神体现为人的精神,而逻各斯则是感知世界的那一层意识。父与子的合一,正是生命本身的本质。逻各斯被自然所接纳后,使自然得以观照宇宙的精神原型——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观念世界”。由于这一原型至美无比,自然便依其样式加以模仿。通过这种仿效,自然获得了秩序与形态,因而自身也成为一个“宇宙”——即物质世界。[19]

人之牧者将那“神圣的灵”描述为兼具阴阳两性[20]亦即“生命与光”[21]的存在。它生出第二位从属的神——巨匠造物主,由他来安排并建构物质世界。巨匠造物主创造了七位“管理者”,即七大行星的神祇,他们作为命运之力主宰并运行着世界。依照巨匠造物主的旨意,诸行星开始围绕世界的中心旋转——在那里聚集着两种沉重的元素,由此形成了位于宇宙中心的地球。随后,坚实与流动之物相互分离,地球遂获得了如今的形态。下界的三种自然界——气、水与土——在行星旋转的激发下,孕育出众生:空气生出飞禽,水生出游鱼,大地生出奔走与匍匐的动物。然而,理性之源——那神圣的“逻各斯”——离开了与其本性相异的低等领域,与造物主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动物虽具生命,却没有理性。[22]

Remove ads

《赫耳墨斯文集》第2—10篇

《赫耳墨斯文集》第11—14篇

《赫耳墨斯文集》第16—18篇

《阿斯克勒庇俄斯》

《世界之女》与相关文本

教义的起源

“技术性”的赫耳墨斯主义

占星术、魔法与医学

炼金术

论证模式

接受度

古代

中世纪

阿拉伯世界

中世纪拉丁文学

犹太教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后至现代前

现代

古代研究、文艺复兴研究与宗教研究

哲学与文化批判

诗歌、文学研究及美学

神秘主义

注释

相关条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