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赵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赵典(?年—?年),字仲经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1]东汉八俊之一。

生平

赵典年少时行为踏实俭约,博学经书,有很多学生从远方来求教。建和初,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及大将军府表荐他,征拜为议郎,侍讲宫中,后迁为侍中。永兴元年三月十二日(153年4月23日),汉桓帝游幸鸿池,想要广开鸿池,赵典劝谏说:‘鸿池水面,已达百顷,现在还要增广挖深,这不是唐尧虞舜的约束自我,要遵从像汉文帝那样爱护百姓。’汉桓帝采纳其言而终止。[2][3]

赵典父亲赵戒去世后,赵典袭封厨亭侯。[4]后被任命为弘农太守,转右扶风。因公事辞去官职,征拜城门校尉,转任将作大匠,迁少府,又转为大鸿胪[5]

当时没有功劳却应天子的恩幸而受封诸侯,群臣不悦但没有人敢提出异议,赵典独自劝谏说:‘无功而赏,劳动的人反而得不到奖励,上愧下辱,有违法度。且汉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应该要对那些无功受封的都削其爵土,以捍卫旧制。’赵典的谏言没有被采纳。不久,转任为太仆,迁太常。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时任太常的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任其为郎中[6]朝廷每有灾异疑议,都找赵典咨询。赵典据经以对,没有刻意曲折隐晦。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生活比较困苦的学生。后来因谏争违背旨意,被免官。汉桓帝去世时,当时禁止诸侯不得奔丧,赵典愤慨说:‘我身穿粗布衣,致位高官。鸟都能反哺报恩,何况是士大夫呢?’于是解下印绶符策付县,驰马赶路到京师。州郡及大鸿胪都要捉拿他论罪,公卿百官却表扬赵典有义气,上表奏请以租自赎,受批准。再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表奏赵典笃学博闻,宜备位太师[7]恰逢赵典病逝,使者前往吊祠。窦太后又再遣使者兼赠印绶谥号为献侯。[8]

赵典兄长的儿子赵谦赵温,相继为三公[9]

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人称八俊,即人中英杰。[10]

Remove ads

性格

赵典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结交好友必须品行良好、有德。[11][12]

两个赵典

《曹腾传》:“颖川堂溪赵典等。”按《蔡邕传》作“五官中郎将堂溪典。”注:“堂溪,姓也。”此文衍一“赵”字。(赵典本传:是成都人,非颍川。灵帝初官卫尉卒。又〈党锢传〉云:唯赵典名见而已,是后汉有二赵典。)《原抄本顾炎武日知录

评价

  • 七言谣曰:天下才英赵仲经《袁崧后汉书》
  • 宋恕严君平万卷书著,赵仲经八俊名驰。《宋恕集》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后汉书·卷27》,出自范晔后汉书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