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尔-格罗夫模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尔-格罗夫模型(Deal–Grove model)用数学方法描述材料表面氧化物层的生长,特别用于预测和解释硅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热氧化过程。该模型最早由快捷半导体的Bruce Deal 和安迪·葛洛夫于1965年发表,[1]建立在Mohamed M. Atalla在1950年代末期于贝尔实验室关于硅表面通过热氧化钝化的工作基础之上。[2]该模型是CMOS器件和集成电路制造的重要步骤。
物理假设

模型假设氧化反应发生在氧化层与基底材料的界面处,而不是在氧化层与周围气体之间。[3]因此它考虑氧化物质按下列顺序经历的三个现象:
- 氧化剂从气相主体扩散到表面。
- 氧化剂穿过已存在的氧化层扩散到氧化层-基底界面。
- 氧化剂与基底发生反应。
该模型假设每个阶段的速率均与氧化剂的浓度成正比。第一步遵循亨利定律;第二步遵循菲克扩散定律;第三步则遵循对氧化剂的一级反应动力学。该模型还假设反应处于稳态,即不存在瞬态效应。
结果
在这些假设下,氧化剂在三个阶段中的通量可用浓度、材料性质和温度表示为[4]:
其中是气相输运系数,是周围大气中氧化剂的浓度,是氧化层表面处的氧化剂浓度,是氧化层与基底界面处的氧化剂浓度,是氧化层内的扩散系数,是氧化层的厚度,是基底表面氧化反应的速率系数。
在稳态下,三种通量相等:,可导出以下关系:
假定扩散控制生长,即由决定生长速率,并将上述两式中以表示的与代入与的表达式,得到:
若是单位体积氧化物中氧化剂的浓度,则氧化物的生长速率可写成微分方程的形式。该方程的解给出任意时间时的氧化层厚度。
其中常数和分别概括反应和氧化层的性质,并且是表面存在的初始氧化层。这些常数如下所示:
常数和分别代表反应与氧化层的性质,是表面初始存在的氧化层厚度。常数定义为:
其中,为亨利定律中的气体溶解参数,是扩散气体的分压。
解二次方程得到:
对上式取短时间与长时间极限,可见两种主要的工作模式。第一种模式为线性生长,发生在很小时。第二种模式为二次方(平方根)生长,发生在氧化层随时间增厚时。
与常被称为“二次”与“线性”反应速率常数。它们随温度呈指数依赖,形式为:
其中是活化能,是以电子伏特为单位的波兹曼常数。不同方程的不同。下表列出在工业常用条件下(低掺杂、大气压)单晶硅的四个参数值。线性速率常数依赖晶体取向(通常以面向表面的晶面密勒指数表示)。表中给出的是与硅的数值。
Remove ads
对硅的适用性
Deal–Grove 模型在大多数条件下对单晶硅的适用性很好。然而,实验数据表明非常薄的氧化层(小于约25纳米)在中的生长速率远高于模型预测。在硅纳米结构(例如硅纳米线)中,这种快速生长通常随后出现动力学减弱的自限性氧化过程,因此需要对迪尔-格罗夫模型进行修正。[3]
如果在某一氧化步骤中所生长的氧化层远大于25 nm,则通过一个简单的调整可以解释异常的生长速率。对于厚氧化层,若不是假定初始厚度为零(或任何小于25 nm的初始厚度),而是假定在氧化开始前已存在25 nm的氧化层,则模型能给出准确结果。但对于接近或薄于该阈值的氧化层,必须采用更复杂的模型。
1980年代,人们意识到需要更新迪尔-格罗夫模型以描述上述薄氧化层(自限性情形)。一种更准确模拟薄氧化层的方法是1985年的Massoud模型。Massoud模型为解析解,基于平行的氧化机制。它通过加入速率增强项来改变迪尔-格罗夫模型的参数,从而更好地描述初始氧化生长。
迪尔-格罗夫模型对多晶硅也不适用。首先,晶粒的随机取向使选择线性速率常数变得困难。其次,氧化剂分子沿晶界快速扩散,因此多晶硅的氧化速度快于单晶硅。[来源请求]
掺杂剂原子会使硅晶格产生应变,从而使硅原子更容易与进入的氧结合。该效应在许多情况下可忽略,但重掺杂硅的氧化速率明显更快。环境气体的压力也会影响氧化速率。[来源请求]
参考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