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连环画报

中國連環畫期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連環畫報
Remove ads

连环画报》,中国月刊,1951年创刊[3],专门刊载连环画[2]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1]。1999年1月[4],《连环画报》与《中国连环画》合并[4][5],新刊继承《连环画报》一名[4]

事实速览 语言, 出版信息 ...

历史沿革

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将出版一种《连环画报》半月刊。以连环画为内容来出版期刊,这还是创举。为向广大不识字的和识字不多的劳动群众进行教育,各地应帮助这个刊物的发行推广。
1951年5月27日《人民日报[6]

1950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备小组成立。次年,尚处筹备期的人美社开始准备创立一本美术期刊,以连环画为主要内容。[6]5月,社长萨空了、总编辑朱丹主持创办了《连环画报》[3]中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题写刊名[3]。6月发行[2]。发刊词写道[7]

时为半月刊[3][8]。创刊时,发行量15万册[9]:130;后来月发行46万册[8]。1953年,人美社成立了连环画册编辑室,专门编辑与出版连环画[2]。1957年,中国大批连环画作者被划为“右派”。之后又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中国大陆的连环画出版品种大大收缩。1960年7月第13期[10](一说为12月号[5])出刊后,《连环画报》停刊。[2]

这一时期的《画报》作品,主要反映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6],解读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大政方针[11],涉及的事件包括朝鲜战争土地改革[6]。当时稿件的作者,有古元彦涵等名家,亦有基层美术爱好者[3]

1973年7月,《连环画报》重新试刊[10]。10月复刊[5][10]。属文革期间较早恢复出版的艺术类专业期刊[10]。出版频率改为一月一期。此时期,《画报》刊登的《马头琴的传说》《人到中年》《伤痕》《枫》引起社会关注[12]。上世纪80年代初,《连环画报》成为中国大陆十大畅销刊物,月发行量达120万册[13]。1986年,中英文对照的《连环画报》国际版出版[5]

1998年5月15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创设[14]。次年1月[4],总社将《连环画报》与原中国连环画出版总社所创月刊《中国连环画》合并[4][5]。新刊继承《连环画报》一名[4]。201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册编辑室与《连环画报》期刊合并,组成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编辑室[15]

Remove ads

刊载作品

Thumb
1979年第8期《画报》刊登连环画《枫》,故事以文化大革命的武斗为背景[16]:40
《枫》的作者和发表这套连环画的《连环画报》,(……)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回答了一些多年纠缠不清的理论问题,也可说是突破了禁区。 (……)连环画《枫》做了大胆的尝试,没有把林彪、江青这些政治上极为丑恶的人物进行变形丑化,而是让人们看他们似乎在生活中的那种自然形态(……)
何溶《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注 1]──读连环画〈枫〉和想到的一些问题》,原载《美术》1979年第8期[16]:35-38

《连环画报》上的一些作品,甫一刊登,即产生了社会影响。1979年8月3日,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创作的短篇连环画《枫》在《画报》发表[16]:34。《枫》根据伤痕文学创作。该期画报在一些地方被一抢而光,销售120万册。[13]作品不仅引发中国大陆美术界讨论[5],更有业余美术工作者、一般读者提出意见[16]:34。肯定意见赞誉它为“文化大革命以来最有战斗力的作品”,认为该作品“没有表面地丑化林彪、‘四人帮’”。否定意见则指该作品“为‘四人帮’招魂呐喊,歌功颂德”,表示“不能容忍”。当年《美术》杂志主编何溶的评论文章透露,有领导人认为其中“有林彪、江青的正面形象出现”,“将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主张停售《画报》。《画报》编辑部形容这部作品获得了“有史以来少见的热烈反响”[16]:34。该作品后获中国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5]

1983年,人物画家高云应《画报》约稿,创作了一套连环画《罗伦赶考》,凡13幅,用长线条勾勒而成。《画报》首次用一个版面印两幅的方式来刊登其作品,主编亦配发文章加以推荐,题为《连环画家要学会导演》。《中国文化报》形容这套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古装连环画的画风[13]

此外,亦有一些人士在青年时期向《画报》投过稿。花鸟画家杨文仁17岁在《连环画报》上开始发表作品,后成为山东美协副主席[11]。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知青时期的处女作即发表于《连环画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1970年代大学刚毕业时,曾创作水粉招贴画《红太阳照亮内蒙古草原》,即刊登于《连环画报》封底[17]

Remove ads

评论与影响

《连环画报》影响了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代青年读者。曾有读者向《厦门日报》投稿指出,这部通俗美术读物被赋予了历史责任,“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连环图画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使人们在新的生活中,积极投入到各条战线的建设中”。[18]光明日报》文章认为初创时期的《画报》表现形式活泼,并因此受到当时读者追捧,具备相当影响力[11]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振宇文章认为,《连环画报》《工农兵画报》是连环画艺术性探索的重要学术平台[9]:130

办刊逸事

创办《连环画报》的萨空了、朱丹二人,曾反复研究发刊词宜采用何种形式,以适合连环画这一主题。认为用散文不如用韵文旧体诗等。二人除了研究讨论,亦曾亲自试验。[19]

条目尾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