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都知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都知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原执掌内府各监方移、一应关支勘合,后沦为清道开路,随随驾前导警跸的“下下衙门”。[1]
官制[2]
- 掌印太监,一员;
- 佥书,无定员;
- 掌司,无定员;
- 长随,无定员;
- 奉御,无定员。
发展历史
都知监始设于洪武三十年(1398年)七月,在十二监中置立最晚。其发展经历两个阶段,由早期的重要部门到后期的可有可无。“都知”之名沿袭宋代,为宦官的最高等级[3]。
都知监“掌内府各监方移、一应关支勘合”[4][5],初设实朱元璋分割内官监、司礼监的权力,避免内府某一机构权力过重。
自明宣宗起,司礼监崛起。都知监掌管各监文移、关支勘合的职能被禠夺,造成地位的沦丧。嘉靖中期尽数裁撤镇守内官,造成了对都知监最为致命的打击。使其仅剩“引导并为皇帝车驾清道开路”的职能。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评价都知监为:“甚不显贵”、“极寒苦”、“下下衙门”[2]。
明历代都知监太监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