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属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属栅(metal gate),指在横向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结构中,栅电极与晶体管通道之间由氧化层隔开——其栅材料为金属。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MOS晶体管中“M(金属)”已被多晶硅取代,但名称仍沿用。

铝栅
首个MOSFET由Mohamed M. Atalla和Dawon Kahng在1959年于贝尔实验室制造,1960年实现演示。[1]他们采用硅作为沟道材料,并使用非自对准的铝栅。[2]铝栅金属(通常在真空蒸发室内沉积在晶圆表面)在20世纪 70年代初期非常常见。
多晶硅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业界由于制造复杂性及性能问题,逐渐放弃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中使用铝作为栅材。[需要引用]一种称为多晶硅(高度掺杂的多晶硅晶粒)被用来替代铝。
多晶硅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轻松沉积,且能耐受后续高温(900–1000 °C以上)处理——而金属则不能。尤其是,金属(常为铝)在热退火步骤中容易与硅扩散合金化,导致短路。[3][4]尤其是在晶体取向为〈1 1 1〉的硅晶圆上,铝在高温加工中与硅过度合金化,会在铝下方的源极或漏极区域和基底的冶金结之间形成金属化短路,造成无法修复的电路失效。这些短路由金字塔状的硅-铝合金尖刺向下贯入硅晶圆。铝在硅上的实际高温退火极限约为450 °C。多晶硅还适合制造自对准栅。在栅极就位后进行源极和漏极掺杂剂注入或扩散,通道与栅极完全对准,无需额外光刻步骤,从而避免层间错位。
NMOS和CMOS
在NMOS逻辑和CMOS技术中,随着时间和温度的推移,栅结构所施加的正电压会导致门介质下的正电性钠杂质扩散,通过栅介质迁移到电性较低的通道表面。那里正电荷对通道形成的影响更显著,降低了N沟道晶体管的阈值电压,并可能随着时间引发故障。而早期的PMOS逻辑技术对这一效应不敏感,因为正电的钠离子被负电的栅极吸引,远离通道,减少了阈值电压的漂移。20世纪70年代的N沟道金属栅工艺对洁净度(无钠存在)要求极高,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多晶硅栅也对这种现象敏感,但在后续的高温工艺中可暴露于少量HCl气体(常称为“Getter”),与钠反应生成NaCl并随气流排出,形成基本无钠的栅结构,极大提高了可靠性。
现代工艺重返金属
从45纳米制程起,金属栅技术重新被采用,并配合使用由英特尔率先采用的高介电材料。
NMOS的金属栅电极候选材料包括Ta、TaN、Nb(单金属栅);PMOS通常由WN/RuO₂构成(金属栅常由两层金属组成)。这种方案可提升通道的应变能力,并使栅内电子排列减少电流扰动(震荡)。
相关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