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梁(1878年—1962年12月27日)[1][2],汉名关介之,原字锡侯,清朝灭亡后改为息候[3],号东庐,又号瓜圃,晚号不息老人,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1]。出生于平湖乍浦[1],世为浙江杭州八旗驻防,故亦作杭县人。清末翰林,官员,历史学者。

生平
祖父观成曾任四川川南知县,父亲凤瑞曾任乍浦驻防八旗副都统。金梁于戊戌政变后,曾上万言书请杀荣禄以谢天下。[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杭州创立文明学社,倡导小学教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甲辰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提调、监察御史、内城警厅知事、奉天旗务处总办、奉天新民知府等职。在奉天期间,金梁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交往较多。
辛亥革命后,曾任奉天省洮昌道尹,农商部秘书等。1913年,张作霖曾请金梁当其子张学良的家庭教师。后来金梁被安排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当了院长。1917年,张勋复辟期间,金梁任总管内务府大臣。1919年,应黑龙江省长兼督军孙烈臣之请,主持编修《黑龙江通志纲要》。1924年,溥仪下诏,命令金梁协助郑孝胥管理内务府。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金梁携眷到了沈阳,依附赵尔巽。
1927年,袁金铠邀请金梁加入清史馆。袁金铠本人热衷政治,不克常居史馆,乃约金梁为《清史稿》进行校刻。金梁对编修工作颇为投入,“排日付印,如编新闻者,主笔督催,手民侍立,无复有片刻之暇……随引随发,前后不遑兼顾”。[5]1927年秋,赵尔巽病故,由柯劭忞代理馆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北伐,奉军连遭败绩,张作霖退守关外。清史馆失去经费来源。时局动荡,金梁雇佣车马,将书稿“携归私寓,日夕赶办,撰校兼行,一月之间,竟补至百卷。”[5]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自行加入张勋、康有为和张彪三人的传记。[6]金梁的校订亦有合理之处,如删去《八线对数表》这类非关文史的数学内容。1928年,金梁将书稿送交刊印,共印书1100部,其中400部被运往关外发行,这批书称为“关外本”。有清史馆同仁发现金梁私改原稿后,[7]又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加以还原,并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以及康有为传,这次重印称为“关内本”。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同月,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清史馆。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金梁举家避居天津,在爱丁堡道赁屋居住。养病天津期间,他撮录昔年日记而成《光宣小记》一书。1934年,金梁在东北又重新修改了“关外本”并重印面世,在文苑传二,姚鼎传后补入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号为“关外二次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金梁曾任奉天地方维持会委员、满洲国奉天国立博物馆馆长、奉天通志馆总纂,奉天四库全书馆作办。1942年,金梁还刊印《清史稿补》,记载了《清史稿》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金梁被聘为文史馆馆员。
另编有《光宣小记》、《近世人物志》、《满洲老档秘录》等。工书画篆刻。
1962年12月27日,因感染“大头风”医治不愈[2],卒于北京[8][9],终年85岁。也有称1963年卒于北京[8],终年87岁[10]。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