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铜芯抗疫口罩
含銅的可重複使用口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铜芯抗疫口罩(英语:CuMask)是一种由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在2020年开发的可重复使用型布口罩[1]。然而,盖此款口罩不属于外科口罩,佩戴此口罩不能进入公立医院及部分私营医院(如圣保禄医院)[2]及JRE考场[3]。


设计
该款口罩符合人体工学,由六层物料构造而成,里面有4层不织布滤芯,其中两层物料含有铜,可以抑制细菌、常见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口罩在颗粒过滤效率(PFE)、细菌过滤效率(BFE)、合成血液穿透阻力、阻燃性及压力差方面,符合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F2100一级标准,且可以清洗60次。[4]
口罩有条纹一面向外,口罩应覆盖口、鼻和下巴。然后将挂耳带绕在耳上,使口罩紧贴面部。较弯曲的一边向上。[4]
铜芯抗疫口罩需以肥皂及冷水单独手洗,并在水中轻轻搅动和按压。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平放晾干。清洗时,需注意无须取出过滤层,不应使用漂白剂、衣物柔顺剂或含萤光剂的洗衣液,不要拧干,也不可熨烫。[4]
登记与派发

2020年5月5日,香港政府宣布向全港市民免费派口罩,市民可以在5月6日早上7时开始,至6月6日期间在网上登记。只有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证的人士,才能免费领取一枚铜芯抗疫口罩。在登记时,一名年满18岁的符合资格市民可以同时再为另外5名亲友一同登记。登记人需填上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手提电话号码等个人资料,以避免重复登记。登记后会有短讯通知[5]。口罩会在登记后的大约2星期,口罩由香港邮政的邮差送货上门。而就读小学及幼稚园的学童,则会经由就读学校获得中童及幼童尺码的口罩,且毋须在网上登记。到派送口罩的时候,已登记的市民会再次收到短讯提醒邮差会上门派送口罩。而在登记期间未能网上登记的市民,则可于1个月的登记期后直接到邮局领取[6]。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如果登记时在网页上勾选“愿意以同一资料再收取其他抗疫物品”这一选项,之后政府如果再派发口罩滤芯时,市民就会自动收到滤芯。他也表示,即使登记时没有勾选这一选项,之后也可以重新登记。[5]
Remove ads
反响
因为口罩项目涉款达3.6亿元,且政府并没有透露生产商背景,网络上对此产生了许多传言。有网民发现,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董事局其中一名董事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的胞弟梁嘉彦,新兴织造厂是梁君彦的家族企业;而特首林郑月娥晚上在社交网站专页贴出参观生产点的照片,被发现疑为荃湾南丰纱厂,于是网络上产生了口罩是由新兴织造厂或南丰纱厂生产的传闻,后被特区政府辟谣[7][8][9]。网民也批评该处生产的卫生条件不太理想,如生产的工人仅戴上口罩,没有穿上防护衣物[10]。事后有记者到南丰纱厂4楼共享空间视察时,被多名职员及保安员驱赶,而房间被封上塑胶板[11]。
对于网络传闻,梁君彦则透过发言人澄清——新兴织造厂虽然是他的家族公司,但并无生产任何口罩,包括政府派发的“铜芯抗疫口罩”。他也在5月6日傍晚离开立法会会议厅,被记者追问口罩是否与他家族公司有关时,反问记者“这样的谣传你们也相信?”[12]而创新及科技局发言人则澄清并指出,口罩并非如同网上所流传,不是由那些厂商生产,并就网上谣传深表遗憾[13]。
苹果日报获得消息指,在农历新年后政府一度想将口罩生产工作外判给本地生产商,当中涉及很多保密条款。但政府在数星期后改变初衷,收回生产外判的想法并决定自行生产,然而最终由谁承包则不得而知。[14]
据悉,口罩非由南丰纱厂生产,南丰纱厂仅租出厂房作工场[15],联业制衣及南丰纱厂借出地方摆放车间。南丰纱厂则表示以象征式港币一元租出场地。联业制衣表示,集团于2月中期开始向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免费提供地方。[16]
自派发可重用口罩的消息曝光以来,其生产商及采购程序的资料一直被政府保密,引起社会关注。2020年5月7日,创科局终于发布该款口罩是晶苑国际集团在越南的厂房生产,但创科局把3亿港元的订单直接批给单一生产商,此举引发“利益输送”的争议。[17]自由党党魁兼立法会议员锺国斌在接受香港电台的《千禧年代》节目专访时表示,政府不公开口罩的采购程序及相关资料,令人难以评估3港亿元的生产费用是否合理,他认为有很多公司都受疫情影响而陷入经营困难,政府如要公平处理,便应将项目分拆给不同公司参与生产,他又认为在越南生产这款可重用口罩是“益了越南”,香港人无法受惠。[18]
另外,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在5月9日公开物料供应商的名称,分别为益成无纺布有限公司、Argaman Technologies Ltd.、溢达集团及Y and K Textiles Ltd.。[19]其中溢达集团发声明指出,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身兼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主席,为避免有利益冲突,集团及杨敏贤均没有参与“铜芯抗疫口罩”项目的研发、原材料供应和生产的讨论和过程,只以成本价向该中心供应总额约380万元的纱布以制作口罩贴脸部分。[19][20]
Remove ads
政府公布派发口罩计划时,列明“铜芯抗疫口罩”的设计于2018年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是采用弱磁石作抗菌。但当时的设计与“铜芯抗疫口罩”单纯使用纯用铜作抗菌有别,而两者的外形亦不同。对此,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的首席执行官葛仪文解释,新款的口罩是改良自“日内瓦获奖版本”。他续指,口罩滤芯有微粒铜,表面层虽然不含弱磁场技术,但换成了以氧化铜的铜纱制成,即使“洗到烂”仍然能防菌。[21]
口罩因为其条纹及配色问题,被外界戏称为“CU Bra”、“胸围口罩”、“内衣裤”、“底裤口罩”等。而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则表示口罩的外观是“不够完美,可以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口罩颜色方面,若在外层“有些颜色,观感上不要太近似(内衣裤)”会较理想。[22]
有业内人士笑言,如果政府外判口罩生产,外观设计就不会搞到如此不堪。[14]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理学教育助理教授陈钧杰指,假如口罩生产时纳米铜未有紧密依附于口罩纤维,佩戴时便有机会直接吸入。他解释道,当氧化铜粒子小到纳米单位,其穿透力会更强,吸入后纳米粒子或会产生基因毒性,为健康带来危机,“如果比纳米大一点的话,出现重金属中毒的风险反而较低,但要视乎金属数量。”[21]
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任康宁指,纳米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将有机会被人体吸入,若数量较大外来物体已可破坏肺部组织,导致肺部纤维化,“纳米金属吸入肺部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目前研究结果还不够全面,存在争论,但一般认为对心血管系统有威胁,毫克级别吸入量已算数量较大了。”但他也同时强调,毫克级别的吸入量通常长期积累,而非短时间就能聚集。他也认为,铜芯口罩的氧化铜镶嵌在织物纤维上,正常情况下不会脱落;但如果材料经过长期氧化后会有机会脱落,这种情况通常是发生在“保质期以外,比如数年后”。因此,他不建议市民长时间保持后才使用。[21]
任康宁就金属中毒的传闻表示,铜离子才会被人体吸入,惟摄入安全限度内的微量铜离子,本身不对健康产生威胁,铜芯口罩干燥时使用,不会产生化学变化。他同时表示道,氧化铜要泡在类似“通渠水这等程度的强酸”才会转化为铜离子,“而且要喝下去才直接有风险,但正常没人会这样做”。因此,他认为佩戴而接触铜的中毒风险很低。[21]
Remove ads
化学博士邝士山在察阅口罩的数据后,相信口罩是可以清洗且重用的。不过他认为铜芯抗疫口罩存在3大问题。他认为口罩的滤芯面积过小,使用者可能因为更换手法不当,而导致空气没有经过滤芯便直接被使用者直接吸入,从而缺失防护效果。[23]
邝博士也指出口罩使用氧化铜存在风险,他认为虽然氧化铜本身无毒,但当氧化铜变成微小颗粒[注 1]时,要研究如何才能防止微粒吸进肺部。他因不知氧化铜微粒是以那种方式跟口罩结合,所以安全性存疑。当用家使用口罩时,用户可能没有察觉自己已吸入氧化铜微粒,而氧化铜微粒吸进肺部后,只会积聚在肺内而无法排出,久而久之可能会使肺部纤维化,会对身体构成严重影响。而如果氧化铜是以纳米形式存在的话,则会对人体产生更大危险。[23]
邝博士同时怀疑口罩是否能达到所声称的“可以抑制细菌、常见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规格。他认为一般的即弃外科口罩没有防菌、防病毒用途,是因为口罩通常是用完即弃;即使是可重用口罩,都只是使用数小时便要清洗,那么要把防菌、防病毒元素加到口罩是没有太大作用。他也表示,即使口罩确实能够防菌防病毒,也非3分钟左右就可将细菌与病毒完全杀灭,最终用家还是有可能会吸入细菌与病毒。[23]
葛仪文则澄清口罩并不含纳米铜,口罩滤芯只是含有微粒铜,而至于口罩表面外层的铜线面积更大,两者都不会直接接触面部,难以被吸入人体。[21]
创新及科技局常任秘书长蔡淑娴指,有就可重用口罩与卫生署接触,口罩只是适合日常社区防护之用,并没标榜具医学用途,一般以枧水清洗,便能洗走口罩的细菌或病毒。[21]另外,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对于外界担心口罩的铜物料脱落被吸入人体,当局正与原材料供应商确认,但相信应不会发生此情况。[24]
创新及科技局指,填写身份证号码及出生日期是为了给入境事务处核实登记人是否香港居民及有否重复登记;姓名与地址则是涉及到上门派递安排;而本地移动电话号码,则会用以接收派递相关短讯。并续指政府不会将登记时输入的资料用于其他用途,而登记系统在政府私有云上运作,确保系统稳定安全,服务推出前已通过资讯保安风险评估及审计,系统处理个人资料的安排,亦已咨询个人资料私隐专员。[13]
创科局预计香港邮政会在2个星期内,将200万份可重用口罩挂号邮包配给全香港市民;并以该数量推算续指,1个星期可以将100万份口罩以挂号方式派到市民手上。[25]
香港邮政局员工会主席卓信指:“粗略计算,每个邮差在每一段,大约80至90份左右,计及本身的挂号邮包已过百,对于一名派递的同事来说相当吃力。因为不是在大堂放入信箱,而要逐家逐户上楼派递,时间长了。”他指出,每个邮差现时平均每日要派过千封平邮,加上挂号邮包后,时间才刚好够用。以他所属的东九龙邮政局为例,指出其局130个邮差、8名后勤支援员工,每天最高处理2,000多件挂号信,推论每周要派发100万份口罩包。署方标准是每两分钟派一封挂号信,但实际上对全港约28间派递局来说为“非常困难”,且未必能够做到。[25][26]
卓信又论述道如果家中无人,邮差就不单止要将邮件再背回邮局,还要再发一张卡提醒不在家的市民,市民也要之后再去邮局里领取口罩邮件。他又预计口罩邮包数量多,一幢楼可能要分两三次派,邮包会直接由邮局送来紫色邮箱,方便邮差领取后分批派件,不用一直拿着这么重。[25]
香港邮政署则表示已做好物流规划部署,将从其他部门借调人手至派递科,及增聘刚退休员工支援作应对,并会按政府每天发货量安排上门派递。除了动员超过2,000个邮差外,也计划增聘约80多个退休人员,处理后勤支援工作。[25]但新闻传媒根据所公布的邮差数量估算出,派递邮差平均每人每天须处理65件挂号邮件。但东九龙邮政局这类大型邮局,在高峰期时每人每天也只处理约15件,预计其压力将会十分巨大。[26]
2020年7月,传真社报道,其中一间位于葵兴华达工业中心,生产“同心抗疫”口罩的工厂,处理过程未符合无尘室的卫生要求,有工人在纸皮箱砌成的桌面上包装,无尘室内的工人亦没有穿上防护衣。文中所指为“同心抗疫”口罩,而非铜芯抗疫口罩。同时并以铜芯抗疫口罩资料为标杆,解释合理的生产程序。[27]

2020年9月1日,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上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其口罩右边突然脱落,她一边回答问题一边想将右耳的口罩绳挂回,惟一直未能成功,称“希望啲摄影(记者)唔好系咁影我好唔好呀”。最后未能戴回口罩,继续回答记者提问。[28]
其他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