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孙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长孙俭(492年—569年12月19日),本名庆明,后改名俭,字庆明,恒州高陆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1],祖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长孙俭的祖先是北魏宗族的分支,姓拔拔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拔拔氏改为长孙氏[2],长孙俭的五世祖长孙嵩是北魏的太尉、北平王[3][4]。
长孙俭年少正直,有操守德行,相貌魁梧,神情严肃,即使在家中,整天也是矜持庄重的样子。长孙俭生性不随意交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即使王公贵族造访,长孙俭也不和他们相见。虚龄十八岁时[5],长孙俭以员外散骑侍郎为起家官,很快转任轻车将军、羽林监[1],跟随尔朱天光前往关中,署理东夏州防城大都督,跟随尔朱天光击败陇右的宿勤明达等人,以功获赐爵索虏侯。宇文泰前往夏州时,任命长孙俭为录事,对他非常赏识敬重。贺拔岳被杀后,宇文泰前往平凉,凡是筹划商讨大事,长孙俭都参与其中。长孙俭跟从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宇文泰将长孙俭留下担任秦州长史、防城大都督,委任后方事务,另外封他为信都县伯。永熙三年(534年),渭州刺史可朱浑元投奔东魏后,黄河与渭水一带人心离散,秦州刺史李弼命令长孙俭暂时镇守渭州,宇文泰任命长孙俭为假节、抚军将军、代理渭州刺史[1]。长孙俭率领十余名骑兵冒着危难前往渭州,又随机应变安抚,羌族和胡族心悦诚服。大统元年(5355年),长孙俭又转任持节、西夏州刺史,加散骑常侍[1],很得民心和乐。大统五年(539年),当时西夏州没有归附宇文泰,而东魏派遣许和担任西夏州刺史,长孙俭以信义招引许和,许和于是杀死西夏州刺史张琼举州归附西魏[6]。长孙俭当即出任使持节、镇东将军、都督东北三夏州诸军事、西夏州刺史,增加食邑一千户,进爵为公[7][8]。
大统六年(540年),当时荆襄刚刚归附西魏,宇文泰表扬长孙俭功绩显著,应该委派他到东南任职,于是任命长孙俭为使持节、都督三荆三襄南雍平信江随郢浙一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1]。长孙俭所管辖的郑县县令泉璨被百姓起诉,推究调查获悉实情。长孙俭就将僚属都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这是由于刺史教海不够明确,诚信不能覆盖万物,这是我的罪过,不是泉璨的罪过。”长孙俭于是就在官署的大厅前面袒露身体责罚自己,放过泉璨不加责问。从此长孙俭属下的城市肃然,没有人敢犯法。魏文帝下诏书慰劳长孙俭。宇文泰又写信给长孙俭说说:“近来路人传送你因为属下县令有罪,就自我杖责三十下,用来使属下肃然生畏。我以前听说‘君王的臣子很忠贞,这是尽忠而不顾自身的缘故’,这无非是说忧虑公事忘却私利,知道的没有不实行罢了。还没有人像你这样严于律己处罚自身训导手下官员的。我听说此事非常嘉许感叹。”长孙俭清廉正直统领部下,同时心怀仁慈,有盗窃的人,追究属实,就教诲后释放了他。荆州蛮族的旧习俗是年少之人不尊敬年长的人。长孙俭对此殷勤的加以劝勉诱导,风俗大为改观。长孙俭致力于推广农耕和蚕桑,同时进行军队训练,所以边境没有忧虑,百姓安居乐业。官吏百姓上表请求为长孙俭修建一座清德楼,树碑立传,朝廷议论允许了。官吏百姓又因为长孙俭任职期满,唯恐有接替的人来,就前往朝廷乞求留下长孙俭,朝廷嘉奖而准许了他们的请求,长孙俭在荆州一共任职七年[9][10][11]。
大统九年(543年),长孙俭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1]。大统十二年(546年),朝廷征召长孙俭回朝出任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长孙俭曾经与各位公侯陪侍在宇文泰座前。等待长孙俭退下后,宇文泰对左右的人说:“此人娴雅,我每次与他交谈,都是肃然起敬,唯恐有什么失误。”有一天,宇文泰对长孙俭说:“名称与实际按道理应该相符合,尚书既然心中安于清贫朴素,可以改名为俭,用来彰显清雅的德操。”长孙俭因此改名为俭,字庆明[12][13][1]。
大统十三年(547年),长孙俭加开府,其余官职如故[1]。大统十四年(548年),长孙俭出任尚书左仆射,加侍中[13],晋升骠骑大将军[1]。大统十五年(549年),长孙俭再度出任东南道行台仆射、都督十五州诸军事、代理荆州刺史。当时南梁岳阳王萧詧归附西魏,初次派遣使者入朝,到达荆州。长孙俭在荆州官署大厅中摆列军队仪仗,穿好军装,与使者以宾主之礼相见。长孙俭容貌魁梧,声音洪亮如钟,大声说鲜卑语,派人传话翻译给使者,南梁的使者惶恐不敢仰视。晚上,长孙俭穿着袍衫戴着纱帽,引着使者在别的屋舍设宴,于是和使者说到南梁政局动乱,西魏朝廷招安之意,说话有风采。使者非常高兴,出门后说:“我很难测此人的高深。”[14][15]侯景之乱后,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率兵救援,南梁竟陵郡太守孙暠献竟陵郡归附西魏,宇文泰命令大都督符贵前往镇守竟陵郡。侯景攻克建邺后,柳仲礼返回司州,进攻西魏,孙暠在竟陵郡叛变西魏,宇文泰大怒。大统十五年十一月,柳仲礼留长史马岫与弟弟柳子礼守安陆,自己亲自率领一万人向着襄阳进发,宇文泰派遣杨忠和行台仆射长孙俭率领军队进攻柳仲礼,以救援萧詧[16][17]。
大统十六年(550年)七月,宇文泰率领十六军东征,长孙俭担任宇文泰大丞相府左长史参与了东征。西魏军队到达潼关后,宇文泰命令长孙俭和右长史郑道邕、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人分别掌管各方面的事务[18][19]。同年,长孙俭加都督南道三十六州诸军事,其余官职如故[1]。等到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称帝,表面上与西魏和睦友好,内心却怀有其他打算。长孙俭秘密的写信报告宇文泰,陈述攻取南梁的计谋。于是宇文泰征召长孙俭入朝,向他询问谋略。长孙俭回答说:“现在江陵处于长江以北,离我们不远。湘东王萧绎即位已经有三年了,观察他的形势,他是不想东下。南梁宗室之间骨肉相残,百姓厌恶他们的毒害。荆州的军用物质和器械,储藏积蓄已经很久了,如果大军向南征讨[20],一定不会有匮乏的忧虑。而且兼并弱小攻伐昏昧,是军事上良好的原则。国家既然拥有了巴蜀,如果再平定江汉,抚慰安定那里,收取那里的贡赋,来供应军国的需求,天下就很容易平定了。”宇文泰认为长孙俭说的很正确,于是对他说:“按照你所说的,我攻取江陵已经算晚了。”宇文泰就命令长孙俭回荆州,秘密的做好准备[21]。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命令柱国、燕国公于谨统帅军队讨伐江陵。出兵前,长孙俭向于谨询问说:“替萧绎打算一下,他该怎么办?”于谨说:“在汉江沔水炫耀兵威,把军民财物统统带上渡过长江,只在丹阳拒守,这是他的上策;迁徙外城内的居民,退守子城,加高女墙,等待外援,这是他的中策;如果难以迁徙,就拒守外城,这是他的下策。”长孙俭说:“估计萧绎会用什么计策?”于谨说:“一定会用下策。”长孙俭询问:“他放弃上策而用下策,为什么?”于谨回答说:“萧氏拒守江南,经历了几十年。正逢中原多事,没有顾得上对江南用兵。他们又认为我们有高氏的外患,一定分不出兵力。而且萧绎怯懦无谋,多疑虑而少决断。愚民难以与之谋划事情的开始,都留恋城里原本的住宅,既然不愿意迁移,就得拒守外城,所以说他会用下策。”[22][23][24]魏恭帝元年十一月乙卯,于谨命令长孙俭入据金城。梁元帝对长孙俭说:“城中埋了黄金一千金,想要送给您。”长孙俭于是带着梁元帝入城,梁元帝趁机描述萧詧对自己的侮辱情况,对长孙俭说:“向您说谎,就是想要说被侮辱的事,哪有天子自己埋藏黄金?”长孙俭于是将梁元帝留在主衣库[25][26]。十二月,于谨逼迫梁元帝写文书征召王僧辩前来,梁元帝不同意,于谨的使者说:“您现在还能由自己作主?”梁元帝回答说:“我既然无法由自己作主,王僧辩也不会听我的了。”梁元帝又向长孙俭要宫人王氏、荀氏和幼子萧犀首,长孙俭都还给了他[27]。江陵平定后,因为长孙俭最先谋划此事,赐给长孙俭奴婢三百人。宇文泰写信给长孙俭说:“本来图谋江陵,是由你出谋划策的,如今果然和你所说的那样。有智谋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发时就有所发现,这是多么妙啊。但是吴地百姓离散,需要招抚安慰,使南方重镇顺服,非你不可。”宇文泰于是就命令长孙俭去镇守江陵。魏后二年(555年),长孙俭晋爵为昌宁郡公,升任大将军[1]。魏后三年(556年),魏恭帝拓跋廓诏令长孙俭说:“吴人还没复国,需要帮助制定谋略,如今西梁王的兵马,都受到您的调度指挥”。长孙俭移镇荆州,出任总管荆襄等五十三州诸军事[28]、代理荆州刺史[29][30]。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楚国公赵贵等人将要图谋杀死晋国公宇文护,长孙俭的长子长孙僧衍参预其事,获罪被处死。宇文护征召长孙俭回朝,任命为小冢宰[31]。保定二年(562年),长孙俭出任蒲州刺史、检校六防诸军事[1]。保定四年闰九月己亥(564年11月3日),长孙俭加柱国大将军[32][33],又出任襄州刺史,其余官职如故[1]。朝廷商议长孙俭操行廉洁,功勋大,周武帝下诏赞扬他,并赐给各种丝织品一千段,粟麦二千斛[1],以表彰长孙俭的美德[31]。天和元年正月丁未(566年2月26日),长孙俭出任陕州刺史、都督八州二十防诸军事,其余官职如故[34][35][1]。长孙俭曾经去朝廷上奏事情,当时遇上大雪,于是站在大雪中等待报告,从早一直等到晚上,竟然没有倦怠的面容。长孙俭奉行公事勤勤恳恳,都如此类。天和四年(569年),长孙俭因病回到京城,周武帝诏令因为长孙俭的旧居狭小,赐给豪华住宅一座[35]。天和四年二月癸亥(569年3月6日),长孙俭出任夏州总管[36],因病未能上任[37]。天和四年冬十一月辛亥(569年12月19日),长孙俭在京城住宅中去世[38][39],虚岁七十八[1]。长孙俭临终前命令以当时的服装收殓,素色的马车装载棺木,不设置仪仗,亲友赠送的办丧财物全部不接受,长孙俭的儿子们都遵行。长孙俭又遗表周武帝[40],请求葬在宇文泰陵墓附近,并将官府所赐的住宅归还。周武帝诏令都按照长孙俭所说的那样办,赠予长孙俭原本的官职,加太保、凉夏灵银长原河鄯甘瓜等十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谥号文。荆州人仪同赵超等六百九十七人感激长孙俭的遗爱,拜谒朝廷请求为长孙俭立庙树碑,周武帝诏令准许[41][42]。
天和六年(571年),周武帝认为四海没有安宁,天下三分鼎立,有怀念将帅的心意,于是追赠长孙俭为郐国公,食邑五千户[1][43]。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诏令说:“已故柱国、郐国公长孙俭临终时明察正直,发表善言,因为他所居住的宅第本由皇帝赐予,建造规模宏伟壮丽,不是自己儿子们所应当居住的,请求还给官府,另外迁居到其他地方。昔日孙叔敖推辞肥沃的土地,萧何前往穷乡僻壤,用古人来比照今人,长孙俭也无愧于古代的贤哲。然而有关官员不识大体,急速的把他的宅第给予了外人。追忆善行思念功绩,是先代君王的美好法典,岂能实现长孙俭的谦让,致使背离奖惩的道理!如今把长孙俭的住宅还给他的妻子儿女,使清明的风尚远播,以发扬先人的品德。”[41][44]
Remove ads
家庭
- 长孙嵩,北魏太尉、北平王
- 长孙地汾,安东将军、临川公
- 长孙酌,恒州刺史
- 长孙戫,员外散骑侍郎,早卒
- 曹氏[45]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