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摩翼龙属
夜翼龙科的一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拉摩翼龙(学名:Alamodactylus,或译阿拉莫翼龙)夜翼龙科无齿翼龙超科翼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的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属下仅含单一物种伯氏阿拉摩翼龙(Alamodactylus byrdi)。[1]
Remove ads
发现
该属仅所知于正模标本SMU 76476,为迈尔斯(2010年)首次描述的部分左翅膀。[2]该标本已被压碎,由一个左肱骨、第四翼掌骨远端及第四指第一翼指骨近端组成。安德列斯和迈尔斯(2013年)报道的正模标本其它材料包括一个左近端并腕骨、指骨及一些碎片——包括四个可能代表颅骨的锥形突起、一个疑似隅骨下颌关节的关节面以及不呈锥形且可能是骨化肌腱的较薄骨骼。阿拉摩翼龙由布里安·安德列斯(Brian Andres)和提莫西·迈尔斯(Timothy S. Myers)于2013年命名,模式种是伯氏阿拉摩翼龙(Alamodactylus byrdi)。属名取自象征着德克萨斯独立的阿拉摩之战及dactylos——在古希腊语中意即“手指”,为翼龙类属名常用后缀,意指这类动物用来飞行的修长手指。种名byrdi致敬发现正模标本的盖瑞·伯德(Gary Byrd)。正模标本收集于科林县达拉斯北部奥斯汀群(Austin Group)的阿特科组,地质年龄可追溯到约8980至88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中期的早科尼亚克阶。[1]
Remove ads
描述
阿拉摩翼龙正模标本最初由迈尔斯(2010年)归入无齿翼龙科并暂时鉴定为无齿翼龙近似种(cf. Pteranodon)。迈尔斯(2010年)指出,肱骨表面上看与无齿翼龙相似,其它方面则与夜翼龙相似,但正模标本已被压碎,使比较变得困难。安德列斯和迈尔斯(2013年)鉴别该属的特征为肱骨中轴收缩和肱骨远端横截面呈D形的独特特征组合。这种中型翼龙的肱骨近端腹侧亦存在独特的小型气腔孔,背侧营养孔位于与三角肌嵴中部齐平的肱骨干中线上。此外,其弯曲的肱骨三角嵴向近端增厚。[1]
种系发生学
正如迈尔斯(2010年)在原始描述中所假设的的,安德列斯与迈尔斯(2013年)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将阿拉摩翼龙恢复了为无齿翼龙和夜翼龙科的近亲。阿拉摩翼龙和夜翼龙科被发现是无齿翼龙超科的连续姐妹群,无齿翼龙则被定义为后者中最原始的分类单元。虽然演化支无齿翼龙类通常适用于仅由无齿翼龙科和夜翼龙科构成的分支,但安文(2003年)最初将其修改为包含无齿翼龙和夜翼龙,因此在他们的系统发育中该类群还包含鸟掌翼龙类及其它分类单元。因此阿拉摩翼龙被分类为一种非无齿翼龙超科的无齿翼龙类,而其与无齿翼龙超科的姐妹群关系也促成了该材料新属新种的建立。以下是安德列斯和迈尔斯2013年研究的分支图,显示了阿拉摩翼龙在无齿翼龙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1]
无齿翼龙类 Pteranodontia |
| |||||||||||||||||||||||||||||||||||||||||||||||||||||||||||||||||||||||||||||||||||||||||||||||||||
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和同事2018年发表的一项系统发育分析将阿拉摩翼龙归入夜翼龙科并置于最基干的位置上,与上文安德列斯和迈尔斯的研究相反。[3][4]
鸟掌翼龙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
| ||||||||||||||||||||||||||||||||||||||||||||||||||||||||||||||||||||||||||||||||||||||||||
Remove ads
参见
- 翼龙类研究历史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