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灿
香港電視劇角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灿(英语:Ah Chian / Ah Chan / A Qian)[3][4],早期又时被写为亚灿[注 1],是1979年香港电视剧《网中人》内的一个来自中国内地[注 2]的新移民角色,全名程灿,由廖伟雄饰演。阿灿是剧中戏份不少的配角,其故事线讲述在中国内地成长的他,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着墨于他对香港生活的不适应以及过度的憧憬,以展现该类新移民的负面特质为主。
因这角色深入民心,“阿灿”不仅成为廖伟雄的䁥称,及衍生出相关电影系列,更成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本地人对该类新移民的贬称。关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本地人与新移民关系、香港影视作品中的内地人形象等学术研究中,这角色亦成为分析对象。[3]
Remove ads
背景与角色设定
1970年代,香港本土运动逐渐强烈。无线电视于1979年10月首播的电视剧《网中人》,在构建“香港人”此一身份认同方面,被视为该时期影视媒体上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该剧主线的香港家庭程家,次子程灿(廖伟雄饰)䁥称阿灿,他在中国内地长大,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因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屡起波澜,这亦是当时大量移民从中国内地涌入[11](不论合法或非法)的香港社会写照,该剧反映了香港本地人在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该时期内地新移民,所产生的歧视,及视之为“外来者”的心态[12][13][14][10]。其中该剧主角——在香港长大、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家长子程纬(周润发饰),与中国内地长大、土气的程灿有着强烈对比,这种比较亦屡见于学术研究中[12][13][5]。程灿的故事线亦是利用中港文化差异制造笑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5]。他属于悲喜剧人物[16]。
程灿的外形秉承饰演者廖伟雄之矮小瘦弱,其貌不扬;他也不注重卫生,常表现得肮脏邋遢[17]:44-46。个性方面,剧中程灿在香港生活后处处表现出愚昧、浅薄、落伍,对香港生活节奏与文化显得不适应、不协调,并常为家人带来麻烦、负担;又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常希望当老板,曾声言不择手段都要发达,对于打工则抱有逃避态度;同时他也结识到女朋友,后来结婚生子;急功近利的他后期参与了黑帮行劫活动,更与剧中大反派阮其昌(李道洪饰)走在一起,用枪指着兄长程纬,最终因程纬的劝说而自首入狱。[5]:124-126[12]:29,33-43[13]:40-41,44-45,52-53[18]:184-185[2][19][20][21]该剧成功将程灿塑造为内地新移民的缩影[5]:126[注 3],其形象及“阿灿”这个䁥称深入民心,其中最闻名的一幕是程灿为了自尊心及获得同侪的认同,在快餐店的竞食比赛中一口气吃下30多个汉堡包。[2][19][20][21][13]:58,62
据当时任职于无线电视的刘天赐,“阿灿”的命名灵感来自该台一位名为黄荣灿的新移民编剧,但没有嘲笑他之意[2]。但曾参与《网中人》编剧工作的影视学者吴昊则有另一种说法,他指角色名创作方向是具滑稽感,灵感来自粤语俗语“咸虾灿”以及描写大戏音乐特色的“喳撑笃撑”一语[注 4],配合姓氏“程”的发音,能联想到具有喜剧效果的声响[16]。
Remove ads
在影视界的回响
文化评论人章嘉雯(即吕大乐)当时指出,程灿此角的经历对香港观众来说,比喜剧更富娱乐性,是《网中人》收视理想的主因,比主角周润发及郑裕玲更为关键。[22]
饰演程灿的演员廖伟雄亦因此角色深入民心而走红。廖伟雄成长于香港,并非移民,他于1977年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1979年在《网中人》的演出成为他首个代表作,并让他步入首个事业高峰,“阿灿”亦成为他长久以来的䁥称[注 5][2][20][23][21]。廖伟雄曾表示当时透过观察一些年青的新移民朋友来揣摩角色[24]。
虽然《网中人》播出后“阿灿”成为了一种贬称,剧中程灿一角亦以走上歧途告终,但后来有报刊描述廖伟雄的受欢迎程度时,以善良、正义、踏实、可爱等词形容“阿灿”角色[25][26][27][注 6],电视制作人刘天赐亦以“既可爱又可笑”形容程灿一角[2];学者卢伟力(时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则形容程灿为“小人物,可笑,但不是坏人”[10];学者周华山则认为程灿“虽愚昧无知,但心底仍真挚善良”(相对于大反派——阴险虚伪的越南移民阮其昌)[5]:126。
Remove ads
廖伟雄因阿灿一角而走红后,获得不少电影主演机会,其中1980-81年间有四套片名冠以“阿灿”之名[10],当时有报刊统称为“阿灿”式电影[29][30],这些电影由不同公司及班底制作,人物和剧情上并无关连,主角亦非《网中人》内的程灿。乘着“阿灿”的热度,票房多获佳绩[21],至1983年此卖点已被明确视为过气[30]。当时有电影业界人士曾举出“阿灿”作为以人物为电影卖点的事例[31]。
当时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市场中,程灿一角同样备受注目,廖伟雄获得不少登台邀请,电影卖埠情况理想[50][51][52],甚至有些当地观众只知阿灿这个角色与䁥称,并不知廖伟雄这个演员本名[53][27]。在台湾市场,虽然曾有报道指开始受到注意[50],但后来《电影双周刊》的相关专题报道指出电影作品在台湾反应冷淡,阿灿之名“识者几稀”[41]。
在社会的回响
《网中人》播出的年代正值电视媒体影响力的高峰期[17]:42,此剧播出后[注 10],因阿灿形象深入民心,“阿灿”亦成为香港本地人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的流行贬称[54]:44[55]:24-25[56]:1[57]:1[20],除涵盖合法移民、非法偷渡者,亦被用于短暂到香港的探亲者等人士[5]:124,甚至有泛指所有中国内地人的情况[57]:1。此称呼的流行时期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57]:1[注 11][注 12]。
学术研究与评论
学者马杰伟(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与曾仲坚(时为北卡罗莱纳大学传播学系博士生)2010年的合著认为,在1950至60年代以过客心态为主的香港社会,电影作品中虽然亦经常出现来自中国内地乡村、不适应香港城市生活的“大乡里”角色,藉以制造笑点,但该些“大乡里”角色与“阿灿”的意义大相径庭。他们指出“大乡里”时期的电影作品取态较为友善、包容,“大乡里”被塑造为需要同情与帮忙的乡亲,结局通常是本地人与“大乡里”明白大家都是中国人而冰释前嫌,喜剧收场[12]:34(曾发表类似比较的影评人澄雨则称之为“南北和”[18]:182,185)。学者周华山(时任香港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早于1990年的著作中已有相似见解,他指出该时期的内地来客角色虽然贫困,但往往被塑造成温纯敦厚、符合传统美德的道德优越者。而“阿灿”则是既贫困、落伍,也缺乏美德,他是麻烦制造者、未能融入的异类。[5]:122-123[注 13]
对《网中人》的分析,多从本土意识(周当时则称为“大香港意识”)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12][13][5]:125。程灿被划分为“外来者”[12]:39[13]:44(周则称为“他人”[5]:124),马、曾认为剧中程灿与程家其他成员关系的刻画,使得家庭类别(兄弟姊妹/父母)被文化身份(外来者/本地人)所掩盖[12]:35-39。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对“外来者”的贬低,衬托出本土香港人的优越感[12]:45-47[13]:55[5]:124,剧中这种本土香港人的象征则是程纬,他具有摩登、有学识、精明能干、踏实而有原则等正面特质,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取得成就,皆是当时香港人自我认同之处。[12]:29[13]:45[5]:126
当时的文化评论人章嘉雯认为,香港观众对于程灿的个性及经历会感到富有娱乐性,以及不值得可怜,而这个内地新移民角色的意义是用以显示“中共社会主义失败”及“香港资本主义的成就”。[22]
但程灿在剧中并不算坏人[10][12]:33,另一外来者角色[12]:43[13]:45——来自越南的落难富家子弟阮其昌担当了彻头彻尾的坏人(外来侵略者)角色,这暗示了同时期香港越南船民问题的影响。[5]:126-127[13]:43
马、曾亦指出剧中程灿不少被歧视的遭遇,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社会权力的支配地位,内地新移民则是被支配者,两者差距悬殊。[12]:41-43
影评人澄雨曾发表一篇关于1980年代电影作品中内地来客形象的文章(收录于2000年代初的书籍),亦谈及电视剧作品。除了一些与上述分析近似的见解,他指出该时期的影视作品有大量内地非法移民角色,程灿即为早期的典型,这些角色绝大部分都是按着几个公式类型去塑造,亦鲜有从内地移民自身的角度出发。虽然现实社会中不乏新移民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事例,但在该时期影视作品中这类角色几乎都是失败者、处于社会边缘。无线电视曾在1982年的《荆途》一剧中,塑造一个成功适应香港环境,努力创出美好前途的内地新移民主角,但无甚回响。[18]
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的学者周潞鹭(时任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与其背景相似的博士生董若,则在2024年的合著中主张重新评价《网中人》。她们认为马杰伟、卢伟力、章嘉雯等前人的文章只着重分析《网中人》如何构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或程灿的戏剧作用,而甚少批判剧中对内地新移民的丑化,她们将剧中对内地新移民的丑化、营造刻板及扁平的负面印象,定义为符号暴力。她们批评剧中程纬与程灿的对比,只是粗浅而简便的反衬法;同时认为剧中另一个名为阿牛的新移民配角(陈国权饰),与程灿有着正衬法的对比关系,阿牛是程家的亲戚,精神不健全,他获程家介绍工作,但因表现蠢钝而被辞退,他心生不忿对雇主施以暴力,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周、董认为阿牛显得比程灿更值得同情,从而衬托出程灿个人的失败因素,此正衬法比程纬的反衬为佳。[17]:42-54
Remove ads
词汇演变
“阿灿”成为流行语后,“灿”亦成为了构词语素[57]:1,演变出意思相同的“灿仔”[60][注 12]、称呼女性新移民的“灿妹”[54]:567[55]:18与“灿婆”[54]:567等词。例如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出生的香港小姐冠军谢宁(1985年度),参选时就被传媒称为“灿妹”[61]。
约2000年代开始出现将语素“灿”加上“香港”而构成的“港灿”一词,是反过来对香港人作出嘲讽的贬称。据2000年代初一些中港学者的文章,该词最初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地位逐渐逆转,部分香港人对于自己地位下降的自嘲[62][63][64][57]:1[65],如2002年话剧《香港烟花灿烂》就以“港灿”作为宣传噱头[63][66]。然而,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1997年的著作已有“新移民反唇相讥香港人为‘港灿’”一说[59]:封底。吴昊将这情况形容为文化冲击[16]。张励妍等人编的《香港粤语大词典》对“港灿”的解释则为:“讽刺香港人到了外国或内地[注 14],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土包子’”[54]:229。
后来亦衍生出嘲讽移居海外的香港人的贬称,如“加灿”[67][68][57]:1(加拿大)、“美灿”[67][57]:1(美国)等,针对其较低的社会地位,或一些仍未融入当地文化的人士。
Remove ads
注释
另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