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陈国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陈国球(1956年—),是一位中国文学、文学批评、文学史理论、香港文学的香港学者[2]。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玉山荣誉讲座教授[3],曾任教于香港教育大学,担任香港教育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总监。[4][5][6]
陈国球毕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比较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陈国球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部中文文学系主任、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讲座教授兼语文学院院长[2]、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7]。其亦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文献数据库研究计划”助理编辑[8]。并且,他还到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进行讲学。[5][6]
其早年研究主要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后转向文学史及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著有《胡应麟诗论研究》、《感伤的旅程:在香港读文学》、《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情迷家国》、《抒情中国论》、《香港的抒情史》等。近年研究则主要在香港文学,担任十二卷《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 》总主编,主编《评论卷一》。[9]
Remove ads
生平
陈国球在就读英文中学时,受到一位台湾大学毕业的老师影响,开始接触文学,受此影响考取香港大学中文系。在港大中文系曾受业于著名学者黄兆杰,受到英国新批评的影响。在港大期间也曾受业于著名学者陈炳良、罗忼烈、饶宗颐等人。[10]
在香港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陈国球至香港浸会大学教书。不久后为了研究布拉格学派,至多伦多大学就读比较文学硕士,受业于著名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Lubomír Doležel,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10]
作品
其著编有《文学史的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情迷家国》、《文学香港与李碧华》、《感伤的旅程:在香港读文学》、《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省思》、《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合编)、《文学史》集刊(合编)等。[6]
- 1990年,《唐诗的传承:明代复古诗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 1991年,《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 1994年,《中国文学史的省思》,书林出版
- 2003年,《感伤的旅程:在香港读文学》,台湾学生书局
- 2010年,《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香港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公开讲座系列
- 2011年,《结构中国文学传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年,《抒情中国论》,三联书店出版
- 2013年,《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三联书店出版
- 2014年,《王梦鸥教授学术讲座演讲集 2012:“文”与“学”三题》,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 2016年,《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 2017年,《香港.文学:影与响》,练习文化实验室有限公司出版
- 2018年,主编《重遇香港文学》,商务印书局
Remove ads
获奖经历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