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集集大樟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祭祀
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二十三日,戴潮春军队再度围攻集集庄,死伤惨重[1]。据地方耆老口述,其尸骨就埋在大樟树下[2]。居民将樟树公的圣诞亦定在八月二十三日,在树下放置香炉祭拜,后才移到大众爷庙内的左半边[1]。
保育
光绪四年(1878年)左右,苗栗客家人林阿琴,见当地樟树甚多,乃出资招来客家籍脑丁,备妥器械设灶制脑,雇人肩挑到鹿港贩卖,樟脑业大盛,吸引沈鸿杰于光绪十年(1884年)前来投资[3]。1898年,日本政府在此树附近兴建集集樟脑出张所,直到1930年代才搬至集集镇公所旁[4]。集集在清治时期的樟树,日后就仅存和平里、大众爷庙前的集集大樟树了[5]。为再生资源,日本政府提供樟树树苗,令名间至集集今台16线道路附近人家,每户在路边种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树,并且严格规定保证存活,若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负责人也必须补植,成为今日的集集绿色隧道[6]。
1992年6月,从南投县政府农会辅导课退休的张瑞卿,与台湾省文献会委员黄文瑞、编纂李西勋商谈后,以半年时间深入县内各乡镇部落对各棵老树进行调查,其中就包括信义乡的神木樟树公、集集的大樟树、草屯的石榕公等[7]。次年2月7日与14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举办绿色生态之旅,就将集集此树、集集绿色隧道、名间茄苳神木公列入教学点[8]。
1995年,集集镇为推动观光,将集集大樟树从“樟树公”改名为“集集神木”并树立指示牌[9]。次年报导,树高三十米、树围五点三米、胸径一点七五米、树荫九百零八平方米[1]。因部分树干重量太重有下垂的迹象,大众爷庙会以水泥柱外贴磁砖支撑[10]。
2003年末,因樟树分枝有枯黄现象,镇长李崇庆请中兴大学园艺系教授刘东启调查,发现因地上铺设地砖关系,水分难以渗漏到根部,以致树根出现枯干情况,若不紧急补水,可能导致整株樟树死亡,镇公所紧急在老树旁挖开四个大洞,灌水抢救[11]。2013年5月17日,镇长严鸿邦邀请台大林管处树医生萧文伟诊断,发现局部根系腐败受损,农业处技正洪世凯、镇民代表会主席沈凤山及陈南榕、吴荣志等代表到场关心[12]。次年4月6日,台中中兴扶轮社邀请刘东启讲述“老树的照顾与管理”专题,让附近居民学习如何照顾[13]。2017年11月27日,因树状转好,镇公所举办“老树回春,谢树礼肥”活动,民众除了焚香祭拜、施用有机肥料外,刘东启也到场进行树木生态解说、分享老树救治经验[14]。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