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钟奖
臺灣代表性年度戲劇及節目獎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钟奖(英语:Golden Bell Awards,缩写为GBA)是台湾传播媒体产业的奖励活动之一,与金马奖、金曲奖并列为台湾三大娱乐奖,合称为“三金”。首届创始于1965年,金钟奖是历史最悠久的华语电视奖。第1届至第46届由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第47届之后由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接续主办。其设立之初,是以奖励无线电广播事业为主,设置新闻节目、音乐节目、广告节目等奖项;1971年始将电视节目纳入奖励范围,2017年开放台湾影音平台的网络剧纳入[1],2021年再将台湾影音平台的部分节目纳入,自此金钟奖正式以无线电广播、电视及影音平台为奖励对象。每年一年一度的金钟奖原分为“广播金钟奖”与“电视金钟奖”,2022年再宣布明年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再分为“电视金钟奖节目类”与“电视金钟奖戏剧类”,此三项分开颁奖。[2]2023年再将“电视金钟奖”更名为“金钟奖”,使得其他影音平台的影视内容得以加入竞赛的颁奖典礼。由于具有官方背景的奖励性质,使其成为台湾电视广播网络节目演艺人员的最高荣誉奖项。
![]() |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金钟奖以编钟为标志,官方释义:“编钟为中华古代教化之礼器,古人作乐,钟居其首,编钟率为十六,与石磬相依,以谐其韵,应礼而成教化。以之鼓励,亦金钟王振,教俗化民之意耳。”意即希望通过金声玉振,来教化大众,开拓视野、提振心灵,也隐喻广播电视事业对于国家社会之深远影响、以及从业人员所肩负的重责大任。 金钟奖在台湾传播媒体界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创始于1965年,设奖之初是以广播为主。
1965年,金钟奖设颁奖新闻节目、音乐节目、广告节目等奖项。
1966年,增设个人技术奖。
1970年,金钟奖将电视纳入奖励范围,自此金钟奖正式以广播及电视为奖励对象。[3]
1965年,行政院新闻局首次举办金钟奖。
1967年,教育部文化局成立。
1968年,金钟奖由教育部文化局接办。
1973年,教育部文化局裁撤。
1975年,金钟奖恢复由行政院新闻局办理。
1980年,新闻局提出金钟奖“国际化、专业化、艺术化”三大目标,树立金钟奖崇高的地位,并邀请国际知名广播电视界人士参加,扩大活动的参与对象。
1981年起,金钟奖颁奖典礼举行方式更趋向丰富活泼化,但凡各奖项得奖者当场揭晓,同时美化舞台设计,穿插表演节目;并由各广播电视电台实况转播颁奖典礼,使典礼可看性大为提高。
1982年,新闻局明定该届金钟奖颁奖典礼的主题为“敲响金钟,活泼人生”,引进外国电视节目观摩活动,邀请东南亚国家电视台提供优良电视节目,参加观摩,并增设“学术理论”及“工程技术”两项大奖。
1984年,金钟奖首创在颁奖典礼前举办“金钟礼赞”酒会,邀请金钟奖入围者、入围者家属及社会相关人士参加,强调“入围即得奖”的精神,在无形中扩大了表扬的范围,也增添了金钟奖盛会的喜气。
1993年起,金钟奖广播与电视分开颁奖,广播与电视颁奖典礼分别改为隔年举办(例:1993年,先举办电视金钟奖,1994年,举办广播金钟奖,依此类推);同年(第28届金钟奖)首次在颁奖典礼举行前增加星光大道,由转播的台湾电视公司设计[4]。
1995年至1999年,金钟奖扩大民间参与,邀请中华民国广播电视事业协会、中华民国电视学会、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及主办电视台合办,为民办金钟奖奠下良好的基础。
2000年,新闻局正式将金钟奖交由广电基金接办,至2008年9月30日,广电基金宣布解散为止。同时自2000年起,电视与广播颁奖典礼双双恢复为每年举办,但电视与广播并没有再合并颁奖,而是各自举办颁奖典礼。
2007年至2008年,新闻局以“同学会”概念举办年度金钟奖颁奖典礼,邀集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兼具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同乐与传承双重意义。
2010年,新闻局举办第45届金钟奖,以“梦想金钟·99传送”为颁奖典礼主轴,透过金钟奖颁奖典礼鼓励幕前与幕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追求梦想与荣耀。以民国99年举办之金钟奖为99(久久)印记,得奖者因梦想而努力,因努力而获得荣耀久久传颂之意涵。
2011年,新闻局举办第46届金钟奖,以“数位金钟·汇流100”为颁奖典礼主轴,首次使用HD全程转播金钟奖,开发APP程式,运用手机、平版电脑等数位装置,借由此次电信、网络合广播电视的互相融合,实践数位金钟汇流100。同时,适逢广播开台84年与电视开播50年,回顾与展望广播与电视发展的奋斗点滴,也带给人们如魔法般的幸福时光。
2012年,文化部成立,首度由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举办第47届金钟奖,同时也因电视数位元年的启动而别具意义,广电从业人员一年的努力,在金钟盛会钟,获得表彰肯定,也成为所有媒体人奋力打拼,促进台湾广播电视事业源源不绝的成长动力。
自2022年起,将节目类及戏剧类奖项分两天颁发,并新增造型设计奖、视觉特效奖等多个奖项,两者分别颁发21个及28个奖项。另外,当届起增设“最具人气戏剧节目奖”、“最具人气综艺节目奖”两项非正式竞赛奖项,并导入观众票选机制。[5]
2023年,“电视金钟奖”正式更名为“金钟奖”,此更名缘由为顺应时代潮流,强化以影视内容为竞赛的颁奖典礼,消弭电视、网络串流平台的分野,将金钟奖回归戏剧以及节目的本质。
2025年,为庆祝第60届金钟奖,文化总会于10月推出“国庆总统府建筑光雕展演”,透过影像投影回顾台湾经典作品与时代记忆,展现台湾影视产业的多元风貌与表达自由的价值。此外,也特别出版金钟60特刊,以40个主题采访了数十位幕前幕后的从业人员,横跨戏剧、广播、节目三大领域,完整记录台湾声音与影像产业的演进。[6]
Remove ads
参赛资格
对象如电视事业及其从业人员、经营电视节目制作业、广播电视节目发行业、广播电视广告业之广播电视节目供应事业(以下简称节目供应事业)及其从业人员、对电视产业有特殊贡献或成就之团体或个人。(电视事业,指无线电视事业及卫星广播电视事业)[7][8][9],第52届起开放在中华民国合法设立或登记之网络影音平台的网络戏剧可报名参赛(目前仅限“戏剧节目”与“迷你剧集”类奖项)[1],第56届起开放在中华民国合法设立或登记之网络影音平台的网络节目可报名参赛(目前仅限“综艺节目”与“益智及实境节目”类奖项,但公开传输必须达8集、上述影音平台不包括只在Facebook及YouTube传输的节目)。[10]
各奖项报名资格如
- 节目奖、个人奖、行销广告奖及创新技术奖:由电视事业、节目供应事业报名。
- 特别奖:由电视事业、节目供应事业、相关公协会及有关机关团体推荐报名。
限制:
- 进口自外国的电视节目不得参赛
- 以新闻报导、新闻专题、新闻时事议题为主要内容之新闻类型节目或转播之节目不得参赛
- 大陆地区人士不得参赛
Remove ads
目前奖项类别
Remove ads
历届金钟奖主持概况
Remove ads
Remove ads
金钟电视史纪录
- “非正式竞赛奖项”不列入统计范围内
- “非正式竞赛奖项”不列入统计范围内
参见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