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霍亂毒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霍乱毒素(英语:Cholera toxin,又称为英语:choleragen,有时简称为CTX、Ctx 或 CT)是霍乱弧菌分泌的AB5多聚体蛋白质复合体。[1][2]霍乱毒素是造成霍乱感染特有的大量水泻的原因。[3]它是耐热肠毒素家族的成员。

历史
罗伯特·科赫是一位德国医生和微生物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霍乱毒素存在的人。1886年,科赫提出霍乱弧菌会分泌一种导致霍乱症状的物质。[4]科赫的推测被印度微生物学家 Sambhu Nath De 证实是正确的,他在1951年研究并记录了用热杀霍乱弧菌注射兔子的效果。[5]他从这个实验中得出结论:细菌分解时释放出来的内毒素是导致霍乱症状的原因。[5]1959年,De 进行了另一项实验,这次他使用无菌的霍乱弧菌培养滤液注入兔子的小肠。[6]结果肠内积液确实证明了毒素的存在。[7]
结构

完整的毒素是由一份A亚基(A部分,酶,UniProt P01555)和五份B亚基(B部分,受体结合,UniProt P01556)组成的六聚体,表示为AB5。B亚基结合,而A亚基则活化 G蛋白,进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该毒素的三维结构是由 Zhang 等人在1995年使用X射线晶体学测定的。[8]
五个各重11 kDa的B亚基构成一个五元环。28 kDa的A亚基有两个重要的区段。A1部分的链 (CTA1) 是球状的酶载荷,可二磷酸腺苷核糖基化化G蛋白,而A2链 (CTA2) 则形成延伸的α螺旋,紧贴在B亚基环的中央孔隙中。[9]
致病机制
霍乱毒素的作用机制如下: 首先,霍乱毒素的B亚基环与目标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如果细胞缺乏GM1,毒素很可能会与其他类型的聚糖结合,例如附着在蛋白质上的Lewis Y和Lewis X,而不是脂质。[10][11][12] 一旦结合,整个毒素复合物会被细胞内吞,二硫桥的还原会释放霍乱毒素A1 (CTA1) 链。胞内体被移动到高尔基体,在那里A1蛋白被内质网 (ER) 分子伴侣蛋白二硫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识别。A1链随后展开并被送到膜上,在膜上,Ero1触发蛋白质二硫化异构酶复合物氧化,释放A1蛋白。[13]当A1蛋白透过Sec61通道从内质网移动到细胞质时,它会重新折叠,避免因泛素化而失去活性。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