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非建制派
香港政治派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非建制派,或称非建制阵营(英语:Opposition camp[1]),为一个香港政治意识形态阵营,政治上与建制派分庭抗礼。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6月25日) |
2016年后,非建制阵营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组成的阵营,即泛民主派、部分立场偏民主派的中间派、自决派及本土派(包括ALLinHK)的联合阵营。
非建制派被亲中媒体、建制派及政府称其成员为“反对派”,因其成员主要反对香港特区政府的提出不公平政策和议案。
非建制派在2016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地区直选中获得有55%的普选票支持,取得30席,为1995年香港立法局选举以来最多。但在香港立法会宣誓风波后,经香港政府入禀司法复核,6名非建制派议员先后被香港高等法院褫夺议员资格,成员减至23名,并失去地区直选的否决权,虽然在2018年香港立法会补选中取回2席,但因九龙西选区落败,无法夺回分组点票的否决权。
在2021年香港变更选举制度后,选民人数大幅度减少,并增设选举委员会议席且提名审查。当中有一批自称“非建制派”的人士参选,当中只有狄志远当选。而在选举后,该批参选人并没有在相关主要的人权及民主议题,例如为历经搜捕事件的《立场新闻》发声。
Remove ads
政治派别
- 民主派:曾长期为香港立法会第二大派系,1991-2012年在地区直选一直取得的选票比例较建制派高(泛民获约五成多的选票,建制派获约四成多的选票),2016年受其他本土自决派(现称“抗争派”)分薄票源及名单碎片化影响下,地区直选议席及得票下降,但议席数目及得票仍然较建制派高。至于在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中,如果用抗争手法和路线分类民主派的话,可以是:
- 本土派:强调本土香港人利益及力争社会公义。部分支持与台湾政党
台湾基进合作,结合本土意识,部分支持香港独立。
- 中间派:如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虽然不属于民主派,但他曾经加入民主派会议,但之后退出,并支持设立西九龙站内地口岸区。2016年9月2日,葵青区议员张慧晶突然宣布随一众民调不高的泛民主派候选人放弃立法会竞选,并呼吁其支持者将选票投予公民党的郭家麒、街坊工友服务处的黄润达等非建制派候选人。[2][自述来源]2019年12月,390人连任或候任区议员联署要求立法会把警队薪酬调整抽起,以示对香港警察的不满(包括甄启荣、伍显龙)。[3]
- 修宪派:主张“永续基本法,保一国两制”,并支持推动香港宪政民主发展及实现保障港人自由和人权之普选制度(郑松泰等)。
Remove ads
名称源由
民主派学者蔡子强认为,以“建制派”和“反对派”形容两大阵营会较贴切。“建制派”较清晰的分野是对于政改方案的投票立场,因为两派阵营都壁垒分明,以及建制派是强调支持中央。“反对派”其实比“非建制派”更好形容目前泛民、自决派及本土派联盟的性质,因为他们是监察和制衡政府。[4]
民主党副主席尹兆坚说,“非建制派”的标签反映政党多元化,也代表这个派内的各党派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沟通,以及采议题式的合作,“过去我们(民主派)有自我身份认同,都是泛民,所以好快埋位”。公民党杨岳桥表示,自决派昔日与泛民有争拗,只是政治表达方式差异,看不到各党的意识型态有大分歧。“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表示,民主派的标签因应有更多新兴激进力量加入,而改变名称,由民主派变成泛民,再到目前的非建制派。非建制派的统称是为了团结对抗建制派,不过,当中各党的政治理念各有不同,而民主派也因采用“非建制派”统称,反映争取民主不再是泛民专利,“民主派放弃了争取民主的道德高地”。[5]
Remove ads
2021年以后
原本的非建制派体制遭排除在外之后,在2021年香港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有些媒体将本身被形容为香港中间派的新思维党员狄志远,形容其为“非建制派”。然而英国广播公司的中文报导形容其和民主派有一定距离。[6]自此之后,立场偏向泛民主派的香港中间派亦被列入“非建制派”派系以内,“非建制派”一词的意思开始和中国八大民主党派类近。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