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硬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硬币(又称香港辅币)是港元的一种形式,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代表政府发行,代理银行负责储存及向公众分发。[1]与商业银行发行的钞票一样,香港政府发行的硬币及十元钞票均有十足的外汇储备支持。

现时,香港的流通硬币共有九款,包括:¢10(壹毫)、¢20(贰毫)、¢50(伍毫)、$1(壹圆)、$2(贰圆)、$5(伍圆)、$10(拾圆)、$50(伍拾圆)及$1000(壹仟圆)。其中$50为香港回归5周年纪念币,在2002年发行,$1000为香港回归(1997年发行)及香港国际机场启用(1998年发行)纪念币。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年报,2014年底,流通硬币总值7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位港人拥有1000元硬币。[2]
历史
硬币于1863年开始发行,英国曾在1866年于铜锣湾京士顿街设立香港铸币厂,但因华人习惯在鉴定银币后戳上记号,而铸币厂铸造的硬币面有维多利亚女王像,当时谣传在女王像上戳记会受刑责,所以不受华人欢迎。再加上1866年的金融风暴令市民对银币需求减少,而且铸币局亦未能争取到为中国铸币的合约,铸币厂损失达34万元之钜,最后于1868年倒闭[3][4]。(另一说法是该厂所铸造的硬币不受身受割土之辱之华人所欢迎[5])
1992年或之前发行的硬币(面额分别有¢10、¢20、¢50、$1、$2、$5),正面是用汉字写成的币值,如“香港伍圆”,背面铸有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后来因应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1993年起政府发行一套全新硬币,正面印有币值数字,背面改为香港区花洋紫荆。而旧硬币则逐步回收,但仍为法定货币。直至今天,英女王硬币仍与洋紫荆硬币一起流通(现时,面额为2元及5元的英女王硬币已很少流通了),并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
洋紫荆设计硬币在1993年推出,逐步取代女王头像设计系列。
政府后来推出俗称“金银闰”的$10硬币(1994年及1995年铸造及发行相关年份的硬币,2014年发行1996年铸造的硬币)。1997年,曾推出一批以上述7种币值组成的纪念币,背面以特色图案代替数字币值(原有的数字放在最顶处)。
Remove ads
1997年9月,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面世,并迅速普及,使硬币需求量大减。因此,自1999年至2011年间,香港再没有新硬币发行,相隔14年后,直至2012年才重新推出2元及5元硬币,目前最新版本的硬币为2019年的版本。
2014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硬币收集计划,目的令硬币流通更有效率,减少铸币需要。最初计划属试验性质,为期两年,之后该计划亦有继续推行至今。两部“收银车”轮流停驻香港18区,每人每次回收上限大约10公斤硬币(车上有电子磅)。硬币可换作现钞或为八达通增值,车内亦有公益金捐款箱。
2020年10月5日,金管局公布计划自2014年10月份推出至2020年8月23日期间,共进行了74万宗交易,收集了共5.98亿枚硬币,总面值8.8亿元。[6]
发行量
在金管局的年报中,由政府发行的纸币和硬币是一同统计的。截至2017年底,政府发行的流通纸币及硬币总值120亿元,当中纸币占43亿。
流通货币

硬币正面划一采用洋紫荆设计,并附有“香港”及“HONG KONG”。
硬币背面中间有大阿拉伯数字铸明面值,下方附有发行年份。上下分别以中文大写数字及英文铸明面值。
面值
- 1文:等于1元的千分之一。1863年至1865年间,10文钱等于1仙。
- 1千:只在1866年发行,与1文面值一样。
- 1仙:等于1元的百分之一。1863年至1941年间发行,战后由1仙纸币取代,并于1995年停止流通。
- 5仙:1866年至1979年间发行,1935年起,由以往的银,改为镍、镍-铜或镍-黄铜铸造。最后的5仙硬币是在1988年推出(只包括在官方精铸套币内),1989年停止流通。港币5仙俗称斗零。
- 1毫:等于1元的十分之一。1863年起发行至今,1935年改以镍铸造,1948年改由黄铜-镍合金铸造,1982年体积缩小,1984年被新一批1毫硬币取代[8],一直流通至今,1994年5月改由黄铜镀钢铸造,并改用洋紫荆图案。2017年重新发行。
- 2毫:1866年开始发行,由银铸造,至1905年止,直至1975年起重新铸造,但改为波浪形设计。1993年10月改用洋紫荆图案。以红铜-镍合金铸造,1977年改由黄铜-镍合金铸造,1993年10月改由黄铜镀钢铸造,并改用洋紫荆图案。2015年重新发行。
- 1元:1866年开始发行,由银铸造,至1868年止,直至1960年起重新铸造,以红铜-镍合金铸造,1978年体积缩小,曾于1993年10月试用红铜镀钢铸造(同期起改用洋紫荆图案),但不太成功,制成的硬币出现生锈或磁化等各种问题。1994年重新以红铜-镍合金铸造。2013年重新发行。
- 2元:1975年开始发行,波浪形设计,以红铜-镍合金铸造。1993年1月改用洋紫荆图案,2012年重新发行。
- 5元:1976年开始发行,以红铜-镍合金铸造,初时是十角形的,但因容易被伪造,于1980年改以圆形设计,并在硬币的边沿加上凹坑及刻字(安全边)。1993年1月改用洋紫荆图案,2012年重新发行。
- 10元:外层以红铜-镍合金铸造,内层以黄铜-镍合金铸造,故此俗称“金银闰”,1994年11月面世,并在1995年再发行一次,1997年亦曾发行回归纪念版。因不受欢迎,后重新发行十元纸币取代,惟于2014年曾发行80万个1996年批次的十元硬币。
Remove ads
纪念硬币

为纪念特定事件发生,香港曾于1975年至2002年间推出多款纪念硬币。
Remove ads
支付款额
根据《香港硬币条例》,硬币的法定支付能力为:
- 金额少于1元(1毫、2毫、5毫)硬币,所支付的款项不超过$2
- 金额不少于1元(1元、2元、5元、10元)硬币,所支付的款项不超过$100
此条例没有罚则,故交易对方可拒绝接受。 [9]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