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雷暴警告 (香港)
由香港天文台发出的天气警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雷暴警告(英语:Thunderstorm Warning)是旨在提醒市民雷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至数小时内)影响香港境内任何地方,由香港天文台发出的警告信号。警告发出后,警告信息会透过电台和电视台向市民广播,亦会在天文台的网页及“打电话问天气”系统(1878200)上发布[1]。

雷暴警告系统独立于其他气象警告,可以与其他警告同时生效(例如强烈季候风信号或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暴雨警告信号、山体滑坡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火灾危险警告、酷热天气警告或寒冷天气警告)。但由于雷暴影响香港下不会出现结霜,此警告不会与霜冻警告同时生效。
雷暴警告较为特别,是香港天文台各项警告信号中唯一一个设有有效时间的警告信号。如果雷暴有可能持续一段较长时间或影响境内其他地区,天文台会延长雷暴警告;如果雷暴在雷暴警告有效时间内移离本港并消散,天文台亦会考虑在有效时间结束前,提早取消雷暴警告。
现行警告系统简介
为教育市民在恶劣天气下的应变方法,天文台早在1967年4月起实施暴雨及雷暴警告信号,其中雷暴警告信号表示6小时内会发生暴雨及雷暴[2]。1997年起,改为表示未来4小时内会发生雷暴。
无论雷暴影响范围广泛或只涉及某一地区,香港天文台都会发出雷暴警告,以及早提醒市民作出适当的安排。如果雷暴在短时间内只影响某一地区,天文台会在雷暴警告中说明雷暴影响的区域。如果雷暴有可能持续一段较长时间或影响境内其他地区,天文台会延长雷暴警告。如果雷暴影响范围广泛或影响的地区不断转移,天文台会在雷暴警告中指出雷暴将影响本港而不会特别提及个别地区。[1]
雷暴的发展、移动与消散可以非常迅速,也有可能只影响局部地区。雷暴警告的作用在于补充日常的天气报告,促请市民特别留意预报中已有提到或事前未有预料的雷暴,以协助工程师、承建商及其他可能因雷暴而受影响的人士,并提醒有关政府部门及机构采取相应行动。
雷暴警告生效时,香港的室外运动场、球场及泳池习惯上会暂停开放,以免场地使用者及泳客发生意外,然而有时雷暴只影响某一地区,其它地区却可能天晴及酷热,故可能出现天晴但泳池关闭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雷暴警告是香港天文台各项警告信号中一年内整体上发出次数最多的警告信号,有雨季时甚至有可能会一日内多次发出,如在2013年7月25日曾六度发出[3],1994年7月15日、2003年7月21日、2006年6月2日、2007年6月30日、2008年7月8日、2010年7月29日、8月19日、2014年6月20日及7月11日、2023年6月8日亦曾五度发出。
若天文台收到冰雹报告、陆龙卷/水龙卷报告,亦会在雷暴警告的天气稿上加插相关字句,并以“特别天气提示”显示。
Remove ads
阵风预报或报告
当天文台预测香港广泛或只涉及某一地区的阵风会超过每小时70公里的时候,会在雷暴警告的天气稿上加插相关字句,说明那一个地区将受影响[4]。
由于过往传媒经常忽略不报,故天文台在2011年起,亦会在天文台网页的主页中显示,成为“阵风预报”或“阵风报告”,并在2013年被“特别天气提示”取代,而在天文台官方新浪微博及Twitter仍会显示为“阵风预报”或“阵风报告”。
天文台于2020年雨季起加强向公众发放雷暴资讯,并会按情况在雷暴警告及预测中加入“强烈狂风雷暴”、“猛烈阵风”等信息,提醒公众留意强雷暴可引发具重大影响的天气情况[5]。
雷暴警告天气稿
天气稿
- 发出:
“天文台在_月_日[上午/下午]_时_分发出雷暴警告,有效时间至[今/明]日[上午/下午]_时[00/15/30/45]分,预料[香港/九龙/港岛/大屿山/新界/新界西部/新界东部/__]有[(N/A)/一两阵/几阵/频密/局部地区性/零散/间中有][(N/A)/狂风/强烈狂风]雷暴。”
- 更新:
“天文台在_月_日[上午/下午]_时_分发出雷暴警告,有效时间至[今/明]日[上午/下午]_时[00/15/30/45]分,预料[香港/九龙/港岛/大屿山/新界/新界西部/新界东部/__]有[(N/A)/一两阵/几阵/频密/局部地区性/零散/间中有][(N/A)/狂风/强烈狂风]雷暴。”
- 延长:
“天文台在_月_日[上午/下午]_时_分发出之雷暴警告,有效时间延长至[今/明]日[上午/下午]_时[00/15/30/45]分,预料[香港/九龙/港岛/大屿山/新界/新界西部/新界东部/__]有[(N/A)/一两阵/几阵/频密/局部地区性/零散/间中有][(N/A)/狂风/强烈狂风]雷暴。”
- 取消:
“天文台在_月_日[上午/下午]_时_分取消雷暴警告。”
- 若有需要,亦会加上以下字句:
- “在[上午/下午]_时_分左右,[地区]录得每小时超过_公里的[强/猛烈]阵风。”
- “预料高达每小时_公里或以上的[强/猛烈]阵风(继续)吹袭[香港/九龙/港岛/大屿山/新界/新界西部/新界东部/__]。”
- “在[上午/下午]_时_分左右,__有冰雹报告。”
- “在[上午/下午]_时_分左右,__有[陆龙卷/水龙卷]报告。”
- 预防措施︰
- 如身处室外,请尽快到安全地方躲避。
- 离开水面。切勿在户外游泳或进行其他户外水上运动。
- 切勿站立于高地或接近导电的物体、树木或桅杆。
- 提防强阵风。留心被飞散或坠落物件击中。(此项只在当高地以外其他地点的监测站已录得或预料会录得风速超过每小时70公里的阵风可选择考虑。)
- 提防猛烈阵风。留心被飞散或坠落物件击中。(此项只在当高地以外其他地点的监测站已录得或预料会录得风速超过每小时88公里的阵风可选择考虑。)
- 在高速公路或天桥上的驾车人士应减低车速,提防强阵风吹袭。(此项只在当高地以外其他地点的监测站已录得或预料会录得风速超过每小时70公里的阵风可选择考虑。)
- 在高速公路或天桥上的驾车人士应减低车速,提防猛烈阵风吹袭。(此项只在当高地以外其他地点的监测站已录得或预料会录得风速超过每小时88公里的阵风可选择考虑。)
- 离开受大雨影响的低洼及排水欠佳地区,以防水浸。(当局部地区性大雨影响低洼地区,并已录得每小时超过50毫米的雨量,预料大雨将会持续,但没有需要发出暴雨警告,可考虑选择此项。)
当雷暴发生时,请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如身处在室外,请尽快到室内躲避。
- 离开水面,切勿游泳或进行其他水上运动。
- 避免使用电话或其他带有插头的电器,包括电脑等。
- 切勿接触天线、水龙头、水管、铁丝网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 避免用花洒淋浴。
- 切勿处理以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 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树木或桅杆容易被闪电击中,应尽量远离。闪电击中物体后,电流会经地面传开,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湿地面尤其危险。应该蹲着并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 远足及其他户外活动人士,应随身带备收音机,不断留意天文台发出的最新天气消息。
- 留意暴雨可能随时出现,切勿在河流、溪涧或低洼地区逗留。
- 在高速公路或天桥驶径的驾车人士时,应提防强劲阵风吹袭。
- 海上的小艇应小心提防狂风或水龙卷袭击。
- 如遇上龙卷风,应立即躲入坚固的建筑物内。要远离窗户、蹲伏在地上并用手或厚垫保护头部。如在室外,应远离树木、汽车或其他可被龙卷风吹起的物件。 [1]
雷暴警告频率及生效日数
注:以上资料截至2025年7月15日
Remove ads
纪录之最
以下纪录截至2024年10月。
- 最早全年首次发出:1995年1月3日12:30至14:30,维持2小时。
- 最晚全年首次发出:1970年5月2日20:00至3日08:00,维持半日。
- 最早全年最后发出:1968年7月4日13:00至5日01:00,维持半日。
- 最晚全年最后发出:2002年12月20日13:55至15:55,维持2小时。
- 生效时间最长:1975年5月14日14:30至18日07:00,维持88小时半(3日16小时半)。
- 生效时间最短:2004年7月1日14:06至14:35,维持29分钟。
- 同一日内发出最多次数:2013年7月25日,共有6次。
- 发出最多次数的年份:2024年,共有189次,同时亦为一年之内发出最多次数的单一天气警告。
- 发出最少次数的年份:1971年,只有10次。
- 雷暴警告生效日数最多的年份:2024年,共有125日。
- 雷暴警告生效日数最少的年份:1971年,只有16日。
- 最多雷暴日数的年份:2014年及2019年,各有59日。
- 最少雷暴日数的年份:1948年、1962至1963年及1967年,各只有20日。
- 最多闪电日数的年份:2014年,共有72日,打破1950年共有71日之旧纪录。
- 最少闪电日数的年份:1963年,只有30日。而雷暴警告设立后则是2022年,只有31日。
- 最多落雹报告日数的年份:1983年,共有7日。
- 最多水龙卷报告日数的年份:2003年、2005年及2018年,各有4日。
- 最多龙卷风报告日数的年份:1986年及2004年,各有2日。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