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家窑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年 - 前2100年),为约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仰韶文化有许多共同特征,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到底属不属于青铜文化仍有争议,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中曾出土过“青铜刀”,年代约在公元前2900年到公元前2740年,[1]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物品,同时该遗址还出土过铜渣,被认为可能已经有冶炼青铜器的能力。[2]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技术十分兴盛,尤其是彩陶发现的数量惊人,而且十分精美。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Remove ads
发现过程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1921年至1923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发掘该遗址,故名。[3]最早进行调查发掘的安特生,曾将临洮马家窑与和政半山两处性质不同的史前遗存合在一起,认为都属仰韶期或仰韶文化;有时为了同河南省的仰韶文化遗存相区别,便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夏鼐到甘肃进行田野考古工作,认识到这类遗存同河南的仰韶文化颇多不同,主张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另立新的名称,叫做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4]
文化源流及分型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有马家窑、石岭下、半山、马厂等类型。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300年至4850年之间,石岭下类型产生于距今4850年至465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650年至435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4350年至4050年之间。
生产
马家窑文化因位于黄河流域,拥有第四纪形成的黄厚土地。当地有大河冲积平原、河水冲刷形成的台地、丘陵岗地,地势开阔,土质肥沃,气候温暖,适合农业耕作。因此,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农业发展较快。就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种植粟和黍,主要以经营原始的旱作农业为主,同时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农业工具[5]。
马家窑陶器以彩陶为主,而且无论数量还是精致程度都堪称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冠,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上有亮黑色的装饰。其装饰图形的特色为弯曲漩涡线条,中心点缀圆点,另外也有波浪形线条或平形交叉的线条设计,在罐或瓮上尤其常见。其他装饰还包括“之字形”粗线条、青蛙、鸟类、舞蹈人物等设计。其中尤以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最为有名。
已出现骨饰、石器、骨器,以及玩具如陶制波浪鼓等。此时期的青铜制作品规模有限,对当时经济方面无甚影响。[6]
-
公元前2200-2000年的彩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彩陶人面像
-
女性雕塑
青铜器

属于马家窑类型的甘肃省临夏市东乡林家遗址曾出土一件使用陶范铸造的青铜小刀,这件青铜刀可能是中国地区最早的青铜器。另外在属于马厂类型的蒋家坪遗址亦曾发现一把已经残缺的铜刀。[7]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可能是接触到阿凡纳谢沃文化而学来[8]。经由欧亚草原传入青铜器技术进入中国[9] 。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