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氏五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氏五常[1],所指的是汉末三国时期,荆州襄阳五位马氏兄弟的合称。
源自陈寿的《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因其兄弟五人,并有才华、名气,且字均有“常”字,故人们并称为“马氏五常”。
按照清朝的《读书纪数略》[1]和《续幼学歌》[2]等启蒙读物,马氏五常分别为马季常(马良)、伯常、仲常、次常,幼常(马谡)[3][4]。
出处
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先主领荆州,辟为军队。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5]
简绍
马良(季常)
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官至侍中。[6]
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马良上面可能有不少于二位兄长。
因眉间带白毛,在兄弟中才能也最为出众,故乡里中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7]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9]曾出使东吴,孙权对他十分尊敬。[10]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为侍中。[11]同年,刘备出兵伐吴,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蛮夷,一切尽在其掌握之中。[12]
庶弟马谡(幼常)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官至参军。[15]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16]
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蜀汉丞相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经常和他日夜谈论军议。[17][18]
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说的话大过实际的本领,不能委以重任,请您务必好好观察他。”,惟诸葛亮不以为然,仍任谡为参军。[19]
建兴三年(225年),在诸葛亮南征孟获前,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获采用。[20]此举终使南疆等地直至蜀汉灭亡,未再有大型叛乱战事。[21]
建兴六年(228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于街亭之战因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指令,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22]
- 子孙之名无记载。
此三人均为马姓,除表字有一“常”字外,名、字实均不详。有才华、名气。
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马伯常可能是嫡出长子,马仲常可能是次子。
此外无别载。
其中,五常似乎仅以四弟马良及庶弟马谡有明确史书记载。
五常之兄长、二弟及三弟除各有才华、名声及并称五常外,并无记载。
上述兄长、二弟及三弟的字,是因中国古代常有以“伯仲叔季”、“孟仲季”为字,以代表兄弟间的排行。而有载的马良(季常)、马谡(幼常)的表字亦符合此列,故有此推论、联想。
后续
马良(季常)
- 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7]
马谡(幼常)
- 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 刘禅:“街亭之役,咎由马谡。”(《三国志·蜀书五》)
- 曹叡:“马谡、高祥,望旗奔败。”(《三国志·郭淮传》)
- 习凿齿:“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 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汇评三国志演义》)
总评
- 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Remove ads
注释
延伸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