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灭蜀汉之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滅蜀漢之戰
Remove ads

曹魏灭蜀汉之战,或称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263年,曹魏政权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汉军则以大将军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一段时间,魏军一度进退两难。后邓艾率精兵从阴平冒险偷渡,翻越摩天岭,攻占江油涪县绵竹,进逼成都城下。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锺会,蜀汉灭亡,开启终结三国鼎立时代的统一战。

事实速览 魏灭蜀汉之战, 日期 ...

背景

双方形势

247年至262年间,蜀汉大将军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渐消耗(详见姜维北伐),加上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非。姜维曾弹劾黄皓,但反被黄皓逼害,黄皓欲以阎宇取代姜维之位,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主张伐魏感到反感而疏远姜维。姜维惟有屯田于蜀汉西北前线上的沓中,以避开黄皓迫害并北防曹魏,蜀汉内部产生严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控制魏国政权,皇帝已成傀儡。对外方面,将领邓艾多次打败姜维的北伐军,而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之乱,因此没有严重的外部压力。不过在260年的甘露之变中,贾充命令成济公然弑杀时任曹魏皇帝曹髦,导致舆论哗然。司马昭为了挽回弑君罪名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筹备对外战争,获取掌权篡位的政治资本。朝内群臣普遍反对出兵,邓艾对此也不乐观,惟独锺会支持。[1]司马昭最终决定先讨蜀汉、后伐孙吴,并斩杀反对的将领邓敦。[2]

司马昭命人造船,以备灭蜀汉后快速攻吴,另派锺会镇守关中,准备南下。姜维闻得魏国的举动,把情况上报刘禅,并建议加派兵力防守汉中阳平关(一称阳安关,从汉中进入四川的要道)和阴平的桥头(今甘肃省文县玉垒关,白水江渡口)。黄皓听信鬼巫之说,声称曹魏不会进攻,并建议刘禅不要理会,蜀汉群臣也不得而知。[3]

Remove ads

蜀汉防御

蜀汉在219年占据汉中后,北线防御策略是在汉中盆地北侧的秦岭山道中设防,利用险峻地势阻止敌军。这一策略由魏延制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44年兴势之战王平在骆谷(傥骆道)阻拦并击败曹爽率领的魏军,令曹魏多年不敢伐蜀。[4]

258年,姜维在第十次北伐结束后回到成都,并开始调整北线兵力部署。姜维主张放弃汉中外围的防御,令驻军后撤并集中于汉中南侧的汉城(今陕西勉县)、乐城(今陕西城固)、阳平关、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等地,从而诱敌深入;同时坚壁清野,并以游击部队袭扰敌军;待敌军在盆地之中进退不得、疲乏缺粮,再出兵一举歼灭,称“听敌入平”(听任敌军进入平原地区)。[5]

朝廷同意了姜维的作战计划,并将汉中驻军主力撤往汉寿,其余部队集中到汉、乐二城;蜀汉此后都是据此布防。[6]例如魏军最后集中关中,准备大举入侵蜀汉之际,姜维上书刘禅要求增加汉中军力,防守重点仍是阳平关,而非秦岭山道。[7]

姜维撤汉中诸围的举措,在当时就已经被司马昭看出其军事部署上的漏洞:“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8]后世史家同样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听敌入平”是冒险之举,且为蜀汉灭亡埋下祸根。如南宋学者郭允蹈称:“今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锺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9]宋杰也指出,姜维撤围汉中而加强陇右的部署显得相当轻率,因为蜀汉的综合国力远弱于曹魏,放弃秦岭防线则丧失了拒敌的地理条件优势,使自己兵力乏少的缺陷暴露无遗,在防御上更加被动。[10]

过程

南下汉中

263年八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出狄道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下辨)、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镇西将军锺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刘禅在得知锺会、邓艾入侵后,方才想起姜维此前的上书,急令右车骑将军廖化向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前往阳平关防守锺会。[11]

263年九月,魏军正式全面发动攻势。汉中外围的蜀汉守军依照撤守诸围、“听敌入平”的策略撤军,集中退守汉、乐二城,锺会军得以直接进入汉中盆地。[12]汉城、乐城分别由护军蒋斌、监军王含守卫,两城守军各只有五千人。锺会派出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率一万人分别包围两城;护军胡烈指挥的先锋则绕过两城,径直前往阳平关。[13]

胡烈率军抵达阳平关,阳平关守将、关中都督傅佥决心坚守不出,等待汉军主力抵达,但部将蒋舒因曾被降职而怀恨在心,开城投降。胡烈趁虚进攻阳平关,傅佥不愿投降,奋战至死。[14]魏军进占阳平关后,还获得了蜀汉囤积的粮草。[15]锺会此时正在指挥魏军主力围攻乐城,得知阳平关陷落,立刻携魏军主力通过阳平关,长驱南下;此时张翼、董厥率领的汉军主力才刚刚抵达汉寿。[16]

同一时间,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率兵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围攻姜维。姜维得知锺会主力进入汉中,遂撤退至阴平。[17]诸葛绪率领的雍州军此时已经南下进入白水江河谷,屯于桥头,堵住了姜维、廖化从阴平向东的退路。姜维为引开魏军,采取调虎离山之策,率军通过孔函谷(今白龙江下游河谷),做出要从白龙江方向进攻诸葛绪军的姿态。诸葛绪担心自己的后路被姜维切断,慌忙从桥头后退三十余里;姜维则立即回军,从桥头渡河。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已经距离姜维军有一天的路程,追赶不及。[18]姜维、廖化成功撤出阴平以后,向东与张翼、董厥汇合,两军一同退守剑门关(剑阁),抵御锺会。[19]

Remove ads

偷渡阴平

邓艾军抵达阴平以后,想与诸葛绪联合,翻越摩天岭南下,避开剑阁,经江油涪县绵竹,直取成都。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攻击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联军之议,率军东至白水关,与从阳平关南下的锺会军会合。锺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导致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直属兵力尽归锺会所有。[20]

锺会率军进向剑门关,剑阁一带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张翼等利用地形列营守险,而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丁奉丁封孙异攻打寿春以救汉。锺会进攻剑阁多日,屡攻不下,魏军粮食不继,将领们开始萌生退意。[21]

此时邓艾向锺会建议,不如从阴平抄小道(时称景谷道)南下,绕过剑门关,直达成都平原重镇涪县;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锺会可取剑阁,若姜维不来救,便可断其后路,直接威胁成都。[22]锺会同意邓艾的主张,并派出田章等将领支援邓艾。[23]

十月,邓艾、杨欣、田章军从阴平出发,沿山中无人小道走了七百多里。阴平小道路途险阻,辎重不通。面对绝险之地,邓艾身先士卒,用毯子裹住自己滚下斜坡,将士也都攀木缘崖,鱼贯而进。[24]最终,邓艾军成功翻越摩天岭,进逼江油。田章在江油附近击破汉军伏兵,邓艾立田章为先锋,攻打江油城。[25]江油守将马邈毫无抵抗就降于邓艾,魏军随后南下益州腹地,兵指涪县。

Remove ads

蜀汉灭亡

蜀汉方面不觉得魏军可以迅速突破剑阁,因此在益州腹地没有提前设防。得知魏军攻克江油,益州民间大乱,百姓大批逃进山林荒野,朝廷不能禁止。[26]

刘禅派卫将军诸葛瞻组织防御,诸葛瞻抵达涪县,但随即踌躇不前,并未在涪县列阵;尚书郎黄崇劝告诸葛瞻快速行动,通过占据山地险要来阻止邓艾进至平原地区,诸葛瞻仍然犹豫不听。邓艾军进攻涪县,诸葛瞻避其锋芒,后退至绵竹列阵阻拦。[27]

魏军抵达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氏籍贯琅琊),诸葛瞻怒斩使者,双方决战。[28]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汉军。魏军首战失利,邓艾大怒,表示全军存亡在此一举,并扬言处斩二人;二人回阵再战,最终大破汉军,诸葛瞻、尚书张遵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均死于阵中。邓艾军乘胜南下,进抵成都门户雒县[29]

绵竹之战是魏灭蜀汉之役中伤亡最大的一战,日后司马昭致书孙皓,仍称“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30]经此一役,邓艾威震蜀汉,成都门户洞开,周边郡县长官多半望风投降、弃官逃命,只有郫县常勗固城拒守。[31]

诸葛瞻军败亡的消息传到成都,蜀汉朝廷君臣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固守,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光禄大夫谯周则据理力争,建议降魏;刘禅原打算奔南自保,最终被谯周说服。十一月,刘禅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派遣太常张峻命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姜维在此期间仍然坚守于剑阁,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放弃剑阁,引军东入巴中。锺会则越过剑门关进驻涪县,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人率军追击姜维其部队。姜维再退到郪县,并得知刘禅降魏,只得率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及部队投降锺会军。

Remove ads

结果

邓艾在灭蜀汉后,对司马昭说应该封刘禅为扶风王,结果使司马昭猜忌邓艾,锺会、胡烈等人趁机诬告邓艾欲叛。结果邓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阳。邓艾被捕后,锺会独大于蜀中,姜维见锺会有野心便煽动锺会反司马昭,于是锺会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锺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出乎锺会意料之外,司马昭派万余兵占据斜谷,自领十万兵屯于长安。锺会惊惧之下决定先占据,割据西南,姜维建议锺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但锺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起兵反抗。锺会、胡烈还有不少牙门将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锺会,死伤数百人。在锺会被杀后不久,邓艾的亲兵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攻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父子被杀,至此锺会的叛乱结束。

重要参战人物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