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鳞翅目
昆虫的一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鳞翅目(学名:Lepidoptera),又名蝶蛾目、螟蛉目,中国古代统称为螟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一个目,包括各种蝴蝶和蛾(为并系群)等有翅昆虫。鳞翅目有46个总科[1][2]、126个科[3]共超过16万个已被描述的物种[4],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各类甲虫)的第二大目,占到了全部已描述物种中的10%以上[1],是世界上最广泛分布和最广为人知的昆虫目之一[5],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传粉动物之一。最新的研究表明,鳞翅目的实际物种数量可能比先前预计的要更多[6]。
鳞翅目昆虫是完全变态生物,一生会经历卵、幼虫(毛虫)、蛹、成虫四个生命周期。成虫有两对三角形翅膀,翼面覆满鳞粉,口器则呈吸管状。鳞翅目的幼虫通常以植物茎叶为食,少数(约1%)则为肉食性或以脊椎动物的角蛋白(如毛发、蹄和洞角)为食;成虫则主要以花蜜为食或完全没有进食能力。鳞翅目昆虫的身体结构展现出了许多变化,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鳞翅目在形态学上主要有三大衍征,最明显的是覆盖在身上和翅上的鳞片以及长长的喙。它们鳞片实际上是一种变态的、扁平的“毛发”,这些鳞片赋予了鳞翅目昆虫在颜色和图案方面显著的多样性。绝大部分物种具有膜状的翅,少数物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完全消失。鳞翅目成虫进行交配和产卵的过程一般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附近或寄主上进行。幼虫在外观上与成虫完全不同,具有圆柱形身体,完全发育的头部和口器,三对前足以及从无到最多五对伪足。随着它们的成长,这些幼虫会在外观上发生变化,并经历一系列称为“龄期”的阶段。一旦完全成熟,幼虫就会化蛹,一部分物种会吐丝结茧[5]。一旦蛹完成了变态,性成熟的成虫就咬破蛹壳羽化成为真正的飞虫。
鳞翅目拥有数百万年的历史,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翅膀图案和颜色。[3]全身满是鳞片,每片只有一种颜色,是由鳞片的色素、构造与鳞片堆叠而成,此镶嵌画形成翅膀的图案。因此,鳞翅目是昆虫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类群,许多人参与了这些昆虫的观察,研究,收集,饲养和买卖。鳞翅目作为生物传粉者,对显花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的繁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是农业和园艺(特别是果物、蔬菜和花卉)生产的重要贡献因素。但因为鳞翅目幼虫普遍的植食性,在农业中是危害作物的害虫[7]——许多鳞翅目的雌性可一次产下200至600个卵,更有甚者这个数字可能会接近30000个,其孵化的毛虫可以在短时间内破坏大量农作物。 尽管如此,一些鳞翅目物种因为可以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产品(比如桑蚕的茧可用来生产丝绸、螟蛾蜡虫可生产饲料)、入药或甚至食用,因而被人类加以驯化养殖,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7]。
Remove ads
词源

本目学名由卡尔·林奈在1735年命名,来源是古希腊语中的 λεπίς(表示属格)、λεπίδος (Lepido,鳞片)以及 πτερόν(ptera,翅膀)[8]。许多时候,Rhopalocera(锤角亚目)也被用于表示包含所有蝶类的演化支,来自古希腊语 ῥόπαλον (rhopalon)[9]:4150 和κέρας(keras)[9]:3993分别 意为“棒锤”和“角”,形容蝴蝶触角的形状。
本目的中文名称“鳞翅目”来自拉丁学名Lepidoptera的直译。
分布与多样性

鳞翅目昆虫是分布最广的昆虫之一。 它们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栖息在从沙漠到热带雨林,从低地草原到山地高原的各种陆地栖息地中,它们的生活史几乎总是与高等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相关[10]。 北极最北的鳞翅目种类有极地绢蝶( Parnassius arcticus),它位于萨哈共和国东北部的北极圈内,高度为海拔 1500 米[11]。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已经记录了多种绢蝶,如依帕绢蝶( Parnassius epaphus),产于海拔 6000 米以上。[12]:221
鳞翅目物种中有许多有着共生,偏利共生,寄生等现象,在其他生物体内而不是在环境中生长。食粪的螟蛾科树懒蛾,例如 Bradipodicola hahneli 和 Cryptoses choloepi,是较为不寻常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哺乳动物树懒的皮毛中。[13][14]
目前有两种衣蛾被记录以牛的角质组织为生。粗角蛾科 Zenodochium coccivorella 寄生在介壳虫总科绛蚧属的体内。许多物种被记录到以天然的材料甚至垃圾为生,例如猫头鹰的唾余、蝙蝠洞、蜂窝或者腐烂的瓜果。[14]

截至 2007 年,大约有 174,250 种鳞翅目昆虫,蝴蝶约有 17,950 种,剩下的都是蛾(并系群)。[15]绝大多数鳞翅目昆虫分布在热带地区,但大多数大陆都有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北美有超过 700 种蝴蝶以及超过 11,000 种蛾,[16][17]在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则是 400 种蝴蝶和 14,000 种蛾。[18]1991年,John Heppner 在文献、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的基础上,估计了每个生物地理分布区的鳞翅目物种数量如下:[6]
Remove ads
分类与种系发生

鳞翅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传统形态学分类依据触角形状分为锤角亚目(Rhopalocera,蝶类)和异角亚目(Heterocera,蛾类)。但如果从支序分类学的角度上讲,蝴蝶完全是蛾类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异角亚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锤角亚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异角亚目变成了鳞翅目的一个次异名,因此该分类目前已被视为并系群而不再使用。
其他分类方法有:
- 依照大小分为 Macrolepidoptera(大鳞翅亚目)和 Microlepidoptera(小鳞翅亚目)。
- 按翅脉分为 Homoneura(同脉亚目) 和 Heteroneura(异脉亚目)。
- Zeugloptera(小翅蛾亚目)、Exoporia(蝙蝠蛾亚目)、Dacnynacha(毛顶蛾亚目)、monotrysia(单孔亚目)和 Ditrysia(双孔亚目) 。
- Zeugloptera(轭翅亚目)、Aglossata(无旋喙亚目)、Heterobathmiina (异石蛾亚目)和 Glossata(有喙亚目)。
本条目采用上述第四种分类法,在下表中,有喙亚目之前的三个亚目中包括一些鳞翅目基部类群,大约有200余个物种,有喙亚目才是鳞翅目的最主要子类群。同样,在有喙亚目中,大部分基部类群列在前面,缰翅下目(Heteroneura)才是有喙亚目的主要部分。有喙亚目下属的各个演化支的关系尚不明确,但大部分的科级类群有准确而广泛接受广泛使用的描述和定义。鳞翅目精确至科级的分类如下:
Remove ads
鳞翅目与石蛾是姊妹群,有若干共同特征。例如它们都是ZW型性别决定,但大部分昆虫是XY性别决定系统。它们的成虫都有一种特定的前翅翅脉、以及翅膀表面类似细微鳞片的构造。它们的幼虫都有口器和腺体可以用来产丝。威利 · 亨尼希将这两个目构成的演化支命名为类脉总目,作为已灭绝的 Tarachoptera 目的姊妹群。[19]鳞翅目进化自一种昼行性的类似蛾的,以现生或已灭绝植物为食的共同祖先。[20]
基于2008年所做的一项DNA和蛋白质分析,演化树如下图所示。[21][22][23][24]
内翅类 Endopterygota |
| ||||||||||||||||||||||||||||||||||||||||||||||||||||||||||||||||||
Remove ads
相关文化
中国古代以为蜾蠃不产子,养螟蛉为子[25],故以“螟蛉子”作义子的代称。[26]陶弘景笺注《本草》提到蜾蠃养螟蛉为子是错误的说法,反而蜾蠃常捕捉螟蛉作为自己幼虫的粮食。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