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鹿林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鹿林彗星(英语:Comet Lulin)是在台湾发现的第一颗彗星,也是 台湾天文学界发现的第一颗彗星。该彗星以其发现地台湾中央大学位于鹿林前山的鹿林天文台命名[6]。该彗星是非周期彗星,于2009年2月24日到达视星等5等的光度最高点,并且最接近地球时距离0.411天文单位[1][7][8][9][10]。
根据NASA的资料,鹿林彗星发出的绿光来自组成彗星本身气层的气体,主要是双原子碳在真空状态下的太空中受到太阳照射而发出的。雨燕卫星于2009年1月28日观测鹿林彗星时发现它每秒流失800加仑(3500升)的水[11]。鹿林彗星有大量甲醇。
Remove ads
发现经过
首先由国立中央大学的林启生使用位于鹿林前山鹿林天文台口径41公分望远镜于2007年7月11日拍摄到影像,接着当时就读广州中山大学的19岁学生叶泉志在其中三张林启生拍摄的照片中[12]发现在宝瓶座附近疑似彗星的天体[1][6]。
起初鹿林彗星被当成是一颗视星等18.9等的小行星,但在发现后使用更大的口径61公分后发现了彗发[12][2]。
鹿林彗星的发现是搜寻太阳系内小天体的鹿林巡天计划其中一项成果,尤其是近地天体的搜寻。经由美国天文学家詹姆士·杨确认为彗星后。正式命名为鹿林彗星,编号为C/2007 N3[13]。
观测
鹿林彗星于2009年2月23日到达接近与土星合的位置,再于2月26和27日通过狮子座轩辕十四附近[1][6]。5月12日鹿林彗星通过C/2008 T2彗星附近[15]。大约2009年2月7日起鹿林彗星在黑暗的天空中以肉眼可见[16],当时该彗星正通过双星天秤座α附近,2月15或16日通过角宿一附近,2月19日通过东上相附近,3月5日和6日在鬼宿星团附近。鹿林彗星也在3月14日在行星状星云爱斯基摩星云附近通过,约3月17日从双星天樽二附近通过[17][18]。
2009年2月24日,鹿林彗星移动到离地球最近的位置,距离地球大约6000万公里,位于室女座与狮子座之间,亮度4至5等,成为一颗肉眼可见的彗星[19]。
轨道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的天文学家布莱恩·马斯登计算出鹿林彗星于2009年1月10日通过近日点,距离太阳约1.8亿公里。
根据马斯登的计算,鹿林彗星的轨道非常接近抛物线[13]。根据2009年历元,鹿林彗星的轨道离心率为0.999986[5],如为2010年历元则是0.999998[5]。它的轨道是逆向轨道,并且以黄道为基准的轨道倾角只有1.6°[13]。
基于鹿林彗星极大的轨道离心率,不同的历元会推导出远日点距离有巨大差异的未扰动日心二体最佳拟合解。对于这类极高轨道离心率的天体,太阳的质心座标比日心座标更加稳定。根据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历元2014年1月1日的资料可推导出鹿林彗星的轨道半长轴约1200天文单位,轨道周期42000年[4]。
不连续的彗尾
2009年2月4日,一组意大利天文学家观测到鹿林彗星彗尾“有趣的现象”。领导该团队的埃内斯托·圭多解释:“我们以远距控制的方式以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拍摄鹿林彗星。而我们的影像显示它的彗尾并不连续。当我们在观测时,有部分的等离子态彗尾被剥离”[20]。
圭多和他的团队成员相信这个状况是因为太阳风中的磁场扰动撞击到彗星所造成。彗尾中的微磁爆在这之前就已被观测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2007年 NASA的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撞击恩克彗星。恩克彗星因为这样的事件失去了它的彗尾,就像鹿林彗星当日状况[20]。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