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鼓楼区 (南京市)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鼓楼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由原鼓楼区、下关区合并而来[3],因为区内建于明朝的鼓楼而得名。鼓楼区源于中华民国时期的第六、第七区,有许多政府机关、使领馆、文教机构和花园洋房的遗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众多。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驻本区北京西路70号。区域总面积为53平方公里。
Remove ads
历史
五六千年前,鼓楼区便存在许多原始村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今清凉山一带筑金陵邑,为鼓楼区内第一个行政建置。秦汉时,南部属秣陵县,北部属江乘县,新莽时期分别改为相武县和宣亭县,王莽败亡后恢复旧制。东吴时期,孙权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废江乘县为江乘典农都尉辖区,后迁都建业县,建石头城。晋灭吴后,恢复汉朝旧制,翌年将秣陵县秦淮河北改为建业县,又先后改为建邺县、建康县,于东晋及南朝时期定都建康县,并侨置南琅琊郡、费县等郡县。隋灭陈后,将建康、江乘等县并入江宁县,并于唐朝时先后改名为归化、白下、江宁、上元。杨吴时分上元县置江宁县,从此直至民国元年,鼓楼区境分属上元、江宁两县,先后属金陵府、江宁府、建康路、集庆路、应天府、江宁郡等治理[4][5]。
民国元年(1912年),以上元、江宁两县建南京府,为国都,次年以两县境重置江宁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市后,于1933年划分自治区,鼓楼区境属第六区、第七区,为建制之始。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别改为第四区、第五区,抗战胜利后恢复建制。195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分别改为第五区、第六区,并于1955年分别更名为鼓楼区、下关区。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两区更名为延安区、东方红区,并于1973年恢复旧名[4][5]。2013年,两区合并为新的鼓楼区[3]。
Remove ads
地理
鼓楼区东以中央路、中山路为界与玄武区为邻,南以汉中路、汉中门大街为界与秦淮区、建邺区接壤,西至长江及长江夹江,分别与浦口区、建邺区的江心洲隔水相望,东北与栖霞区相连。位于宁芜继承式火山盆地上,地壳稳定性较好,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中部岗峦起伏,为丘陵地带,北部的秦淮河冲积平原及南部的金川河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有清凉山、四望山、八字山、蛇山、马鞍山、狮子山、幕府山、象山、老虎山等丘陵,及鼓楼岗、五台山、傅厚岗、古平岗、华严岗、水佐岗、水佑岗、彭家岗等岗地。金川河作为护城河流入玄武湖,秦淮河通过三岔河河闸注入长江,板荡河为杨吴城壕一部分,乌龙潭位于南部[4][5]。
鼓楼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年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998.5mm,易出现倒春寒、梅雨、秋老虎等气候状况[4][5]。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鼓楼区共辖13个街道,118个社区,2015年常住人口127.6万人(户籍人口93.1万人)。
交通

六朝时鼓楼区境修建道路不多,明朝时修筑了多条道路。1894年修筑的江宁马路,是鼓楼区的第一条马路。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枢,修筑了中山大道,次年发布的《首都计划》对鼓楼区内的道路进行了规划,此后15条干道相继贯通。日军占领南京时对道路进行了破坏,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修复[4][5]。目前有中央路、中央北路、中山北路、湖南路、山西路、西康路、北京西路、颐和路、江东中路、江东北路、建宁路、大马路、江边路、永济大道、和燕路、虎踞路、热河路、热河南路、大桥南路、幕府西路、幕府东路、新模范马路等主要道路,及南京长江大桥、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在建的地铁4号线二期过江隧道,两个公路过江通道、两个铁路过江通道。南京西站位于鼓楼区,但已停止办理客运业务[6]。
鼓楼区公共交通便利,除数百条公交线路外,有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在建)、7号线(在建)、9号线(在建)、13号线(规划)八条地铁,其中3号线、4号线(二期在建)为过江地铁。江边的中山码头开设“宁浦线”轮渡[5]。
Remove ads
经济

鼓楼区的经济产业主要为第三产业。2015年,鼓楼区GDP达1011.81亿元,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5%和91.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26.5元[2]。
人口
元末,鼓楼区境为屯兵驻防区域,居民稀少。清末修筑马路和铁路,兴办新式学堂后,人口不断增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央很多机关进驻区内,人口骤增。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南京大屠杀,人口锐减,抗战胜利后再次增加。改革开放后随经济建设,人口总量居南京市各区之首[4][5]。
截至2015年年末,鼓楼区有常住人口127.6万人,户籍人口93.1万人[2]。人口老龄化严重,截至2014年底,60周岁以上人口达19.9万,占户籍人口的21.55%,80周岁以上人口3.66万人,100周岁以上人口67人[7][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鼓楼区常住人口为940387人。
文化
鼓楼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南京历代文人荟萃之区,有朱之蕃、方苞、袁枚、薛时雨、顾云、朱绪、陈作霖等文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江南北诗人祭诗于盋山,为南京文坛之盛事[4]。
鼓楼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距今五六千年前就有人聚居,六朝及明朝时南京为都城,留下很多古迹,民国时期有许多政府机关、使领馆、文教机构和花园洋房的遗存[4]。
Remove ads
教育

明清时期,鼓楼区内的崇正书院与惜阴书院曾名噪一时。近代受西学东渐影响,汇文书院、金陵大学、金陵神学院等教会学校,及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官办学堂先后开办。民国时期先后创办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南京市私立鼓楼幼稚园、南京市私立力学小学等学校[4]。
目前,鼓楼区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开放大学、金陵协和神学院等高等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南京市树人中学等中等学校,现有高等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市海淀区,是全国教育发达的城区之一[4]。
体育
1953年建成的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4],曾为江苏苏宁及南京有有的主场,先后承办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及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