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喀什战役 (193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3年喀什战役,是于1933年发生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新疆省喀什的混战。
1933年9月26日,叙利亚泛伊斯兰主义者陶菲格·贝伊率领维吾尔武装开始围攻喀什新城,对抗由马占仓领导的守城部队,战斗十分激烈,陶菲格·贝伊被打伤。[1]战斗中柯尔克孜人阻止维吾尔人掠夺城市,主要是因为他们想自己掠夺战利品。他们亲手杀戮了大批汉、回族人,抢夺女人和财物。[2]
背景
1926年3月,马绍武部署400名回族士兵镇压当地骚乱,还逮捕了受苏联驻喀什领事馆雇用的维族翻译阿克巴尔·阿里(Akbar Ali),罪名是煽动维族人叛乱。1927年喀什噶尔道道尹病逝,在和田任职3年的马绍武继任。他监禁了60名亲苏分子,没收财产,并流放到其他绿洲。派军加强对喀什北部中苏边境的控制,限制苏联领事馆人员在南疆旅行的自由。规定对经苏联去麦加朝觐的南疆穆斯林课以重税,以削弱苏联的影响力。还规定商人在60天之内不返回原地者押金充公。
1931年马绍武把从中亚逃到喀什的著名巴斯马奇领导人贾尼卜·贝伊(Janib Beg)贬黜到于田绿洲。贾尼卜·贝伊于是联合和田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领导人,后来的和田叛乱武装之中相当的一部分就是由贾尼卜·贝伊指挥的。
1932年3月,柯尔克孜叛乱,1933年2月,金树仁电令马绍武为喀什区行政长兼任南疆剿匪司令。23日那天,喀什城的所有建筑为庆祝这一事件都悬挂了中华民国国旗,官署门口还鸣放了礼炮。同时,和田爆发了穆罕默德·伊敏及贾尼卜·贝伊的叛乱,建立了和阗伊斯兰王国。
到了3月中旬,马绍武在南疆只能控制喀什新旧城、巴楚和莎车,其他地区则被各派武装控制。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武装于4月下旬包围了莎车新城,马绍武派遣3位代表于27日抵莎车,和平撤退。在马占仓的暗中协助下,莎车新城仍未失守。马绍武征集800余名柯尔克孜士兵,配给长枪大炮,起用被囚禁的乌斯曼为营长,想用他们抵御维吾尔武装的进攻。然而乌斯曼却暗中与进逼喀什的铁木尔伯克联络,柯尔克孜武装于4月再次发动叛乱。
Remove ads
过程
5月2日,乌斯曼攻陷疏附县城,将马绍武全家及其亲信士兵200余人包围在行政长公署院内。经过马绍武率部奋力抵抗,行政长公署才未被攻破,此后几天内,铁木尔、马占仓联军进入喀什,分别占据疏附和疏勒。马占仓与马绍武同族同教,私下谈判后,马绍武辞职,将官印交予马占仓,马占仓与铁木尔反复交涉,派300余人驻扎行政长公署附近,保护马绍武。劝说铁木尔制止乌斯曼进攻马绍武。
铁木尔占据疏附后,自封为师长和总司令,又任命吐鲁番维族人尤努斯伯克(汉名郁文彬)为喀什行政长;任命玛纳斯回族人苏金寿(维名木沙)为副行政长。乌斯曼多次攻击官署,均因铁木尔的反对和马绍武、马占仓的抵抗无果。经马占仓调解,铁木尔允许马绍武随马占仓驻疏附的士兵移驻疏勒。5月15日,马绍武的行装车马严密搜查后,得以放行。疏附被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共同占据。
铁木尔、乌斯曼、沙比提大毛拉内讧。8月初,乌斯曼与铁木尔反目火并,并率部离开疏附城退往明遥洛(今疏附县木什乡)。铁木尔主力追击乌斯曼时,马绍武、马占仓乘虚占领疏附。8月9日,马占仓佯装配合铁木尔追击乌斯曼,在色满伺机将铁木尔打死。马绍武趁乱溜出乡间住宅。
被囚禁的沙比提大毛拉在混战中获释。利用铁木尔部下的不满,组织自己和铁木尔残部展开反扑。乌斯曼又出山向疏附城进攻。马绍武、马占仓放弃了疏附县城,8月16日退回疏勒城死守。回、汉民众逃入疏勒。马绍武、马占仓合计有士兵2000余人,组织商团民兵勇日夜巡城。
泛突厥主义武装进攻疏附县城围困官署后,马占仓秘密联络喀什道台马绍武增援,回族部队加入汉族卫戍军,联合应对阿不都拉·布格拉领导的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突厥语穆斯林士兵的围攻。[3]泛突厥穆斯林部队由维吾尔人铁木尔伯克带领攻击掠夺回族村庄。[4]战斗中铁木尔伯克被子弹击中,后来被斩首,他的头被放到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展览。随即更多回族部队抵达,加强喀什的防御。[5]柯尔克孜叛军首领乌斯曼尝试攻击衙门,遇重大伤亡。然后他开始洗劫这座城市。[6]回族守军凭借高大坚固的疏勒城墙,城内的水源和县署充足的粮食积极防守,而攻城的泛突厥武装各自为战,相持数月后疏勒城最终没有失陷。
Remove ads
后续
1933年11月12日,喀什成立了以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1月,新编第六师师长马木提·穆依提率3000余人从阿克苏到喀什,开始围攻疏勒县。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