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疆省 (中华民国)
历史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疆省是中华民国曾经设置的省份,延续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所置的省级建制。治所为省会迪化市。1912年民国成立以来,新疆省长期以来由地方军阀实质统治,期间一度宣告自治达十余年,抗战末期的1944年开始由国民政府治理。1949年内战后被中共和平接管,而效忠中华民国的新疆反共复国军最终于1952年被解放军全数歼灭。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废除新疆省,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取代。另一部分新疆人士随国民党迁往台湾,新疆省政府于民国四十年(1951年)在台北市四维路52巷31号设立主席办公处,之后改为新疆省政府办事处,于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1月16日裁撤,至此该省的省政府编制全无。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新疆省地图
原中华民国的行政区划以及领土纠纷
中华民国时期的新疆省继承了清代的版图,周围邻省分别为甘肃省、青海省,邻国为蒙古(1946年后被中国承认)、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后)以及西藏(国府称之为西藏地方,未被中国承认)。其中帕米尔高原的划界与当时的苏联存在争议(今为中国—塔吉克斯坦边界),克什米尔北部部分地区为国民政府主张但不被其控制(今为中国—巴基斯坦边界),在印巴分治和克什米尔战争后,印度继承了原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对新疆管辖的阿克赛钦等地的主张。全省主张范围包含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及北洋政府时期短暂占领的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全境、科布多省西南部;及未有实际管辖过的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北部、塔吉克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大部、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瓦罕走廊地区(即帕米尔高原)。按照其主张范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711,931平方公里。
Remove ads
历史
新疆古称“西域”,自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随着中原王朝的更替兴衰,西域地区长期被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替统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完成了对西域地区的征服,并将此地命名为“西域新疆”,常简称为“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左宗棠驱逐了入侵西域的阿古柏军队,奏请设立“甘肃新疆省”,简称“新疆省”。
清代自甘肃新疆省建立后便设立了在陕甘总督、甘肃新疆巡抚与伊犁将军共治的构架。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中华民国取代,革命党人在伊犁策动起义,杀死伊犁将军志锐,成立伊犂临时军政府。新疆巡抚袁大化电奏清廷保阿克苏道尹杨增新为新疆都督,自己逃离新疆。杨增新在1912年和军政府议和,逐渐取得全疆控制,并拥护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革命党人或被杀死,或回到内地。外蒙古宣布独立后,蒙古当局于1912年派军攻陷科布多,后又入侵蒙古与新疆之间的阿尔泰,被杨增新派军击退,双方沿阿尔泰山分水岭为界。杨增新治下新疆远离民国军阀混战,社会相对安定,任内都督又陆续改称为将军、督军等职务。1919年,北洋政府同意将阿尔泰特别区并入新疆,设立阿山道,即今之阿勒泰地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8日,北伐结束,6月20日杨增新易帜,自行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兼总司令[3],7月7日被刺身亡。11月17日省政务厅长金树仁成为新疆省主席。由于金树仁的独裁统治,各地民变迭起,和加尼牙孜等人首先在哈密发生暴动,导致甘肃军阀马仲英入疆。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11日,富蕴县发生8级地震,造成10000人死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马仲英率新编三十六师第一次攻打迪化,被新疆督办公署参谋长盛世才击败。同年4月12日一些不满金树仁的军官利用流亡新疆的白俄归化军发动政变,推举盛世才为新疆督军。金树仁取道苏联逃往天津。
同年11月,在英国的支持下,和阗人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疏附宣布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推举和加尼牙孜为总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东土耳其斯坦被马仲英部下马福元所灭。穆罕默德·伊敏逃回和阗,又拥立其兄满素尔为帕夏,成立“和阗伊斯兰王国”,随即被马虎山所部消灭。
盛世才执政期间新疆省实施自治,此为1934年8月-1942年10月所用省旗
盛世才于新疆各派武装混战之际取得政权,就任新疆边防督办后依靠苏联支持巩固其统治,进而控制了新疆全境。此后苏联政府派出大量专家和顾问协助新疆开展经济建设,并实际掌握新疆的军政大权。在中华民国政府管辖的其他省区,政府的旗帜统一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此时新疆悬挂盛世才的六角星红旗,象征其“六大政策”。为表示其亲苏、亲共之态度,盛世才多次前往苏联考察,还邀请中共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到新疆工作。盛世才以马列主义者自居,多次向斯大林表忠,还一度考虑把新疆作为“维吾尔斯坦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苏德战争初期,因误判苏联即将战败,盛世才和苏联决裂,投靠国民政府,并逮捕大量共产党员[4]。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政府人员随同国军部队进入新疆。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新疆是苏联援华的主要通道和抗战的大后方。
Remove ads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伊宁事变爆发。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新疆省开始了反对国民政府统治的“三区暴乱”(中共和疆独分子称之为“三区革命”,“三区”是指当时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山三个地区),再度打出“东突厥斯坦”的旗号,并残酷屠杀当地的汉族回族人民。9月,蒋中正将盛世才调到重庆任国民政府林业部长,派吴忠信任新疆省长,并命令回族军阀马步芳派一个军的骑兵驻扎在新疆各地,对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活动进行镇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等撤销了艾力汗·吐烈的职务,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爆发三区革命的地区,认同中央政府的汉族民众被大肆屠杀,其中,伊宁事变中,随着国军战败,伊宁的汉族民众被屠戮殆尽。而在三区当地民众中却形成归化苏联国籍的高潮,更加深了新疆固有的苏联侨民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在此后深刻影响新疆十余年。中国方面研究者将苏联政府归化新疆民众举动,视为其加强在新疆影响力的举措,更为后来煽动边民反华埋下伏笔。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尽占优势,国军节节败退。在彭德怀领导的第一野战军8月26日占领兰州继而占领甘肃省全境之后,中华民国国军驻疆长官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等在9月25日、26日相继通电,宣布脱离已迁至广州的中华民国政府,投靠中国共产党政权。期间已经投向共产党一边的张治中在中斡旋,而中共方面的谈判代表是邓力群。新疆国军部队倒戈后,在苏联协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接收新疆各地,此谓“新疆和平解放”。11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入迪化市。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新疆全境,并清剿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势力和国军残余武装。而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曾在公告行政区划中保留其名称。1951年7月1日,尧乐博士奉命于台北市四维路52巷31号设立新疆省政府主席办公处,1971年改组为新疆省政府办事处,于1992年1月16日裁撤[5]。2005年,包括新疆省在内的原中华民国公告疆域行政区划代码也被废止[6]。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民国2年(1913年)1月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废除府州厅制度,实施新的道县制度,保留了清代的镇迪道、伊塔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4道。民国3年(1914年)5月,改镇迪道为迪化道、改伊塔道为伊犁道。民国5年(1916年)6月、置塔城道。民国8年(1919年)6月,阿尔泰区域并入新疆省,置阿山道。民国9年(1920年),于新疆省南部的阿克苏道、喀什噶道分置焉耆道、和阗道,至此共有8道。至民国17年(1928年)道制正式废止。

民国17年(1928年)废道后,因新疆幅员辽阔,治理不便,新疆省政府按原8道区域改置8个行政区。民国22年(1933年)四一二政变后,增置哈密区。民国31年(1942年),增置莎车区。民国32年(1943年)7月才废除行政区,依内政部颁布的《省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设行政督察区。
- 迪化行政区
- 民国17年(1928年)以原迪化道置“迪化行政区”,行政长驻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市区),辖迪化、哈密、奇台、孚远、阜康、昌吉、绥来、鄯善、镇西、呼图璧10县。同年7月增领乾德县。民国19年(1930年)2月增领木垒河县,10月增领七角井设治局。民国22年(1933年)哈密、镇西5县划入哈密行政区,辖区减为10县1设治局。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迪化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 伊犁行政区
- 民国17年(1928年)以原伊犁道置“伊犁行政区”,行政长驻伊宁县(今伊宁市),辖绥定、伊宁、精河、霍尔果斯、博乐5县。民国21年(1932年)3月增领巩留县,23年(1934年)增领温泉设治局,26年(1937年)增领特克斯、昭苏2设治局,27年(1938年)增领尼勒克设治局。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伊犁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 喀什行政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喀什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 阿克苏行政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阿克苏行政区,设“新疆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 塔城行政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塔城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 阿山行政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阿山行政区,设“新疆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 和阗行政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和阗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 焉耆行政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焉耆行政区,设“新疆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 哈密行政区
- 民国22年(1933年)四一二政变后以迪化行政区的哈密、镇西2县置“哈密行政区”,行政长驻哈密县(今哈密市)。民国26年(1937年)增领伊吾设治局(后改为伊吾县)。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哈密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 莎车行政区
- 民国31年(1942年)以喀什行政区的莎车、蒲犁2县及和阗行政区的叶城县置“莎车行政区”,行政长驻莎车县(今莎车县)。民国32年(1943年)7月废除莎车行政区,设“新疆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内政部颁布《省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后,新疆省未立即行,至民国32年(1943年)7月,新疆省才将10个行政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各设督察专员1人。民国36年(1947年)调整各区辖县。中共建政后由各专区取代。
- 第一行政督察区
- 民国32年(1943年)7月以迪化行政区设“新疆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迪化县,辖原迪化行政区的迪化、奇台、孚远、阜康、昌吉、绥来、鄯善、呼图璧、乾德、木垒河10县及七角井设治局及原焉耆行政区的吐鲁番、托克逊2县。民国34年(1945年)8月增领迪化市,因专署驻迪化县城区,城区设市后,专署驻地改为迪化市。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区,七角井设治局划属第九区,新增乌河设治局,辖境为1市12县1设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迪化市及迪化专区取代。
Remove ads
清代新疆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6府、8直隶厅及2直隶州,下辖1厅、1州、21县。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4月,各府、厅、州改置为县,计有37县。因新疆地域广大,在地域广阔的县设置了多个县佐,这些县佐实际作用改与设治局相似,成为与县相近的独立行政区划。其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县不设县佐。由于新疆各县佐已经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不可能裁并入原来的县,为此新疆省将经济条件较好、基本达到设县标准的县佐改升为县;未达标准的,则改设治局。此后,新疆省县、设治局的置废,往往由省府决定,事后再申报内政部。盛世才时期先后设置了5县及6设治局,而未报内政部备案。民国33年(1944年)盛世才下台后。国民政府接管新疆后,盛世才统治时期在新疆增设、裁撤、升格及更名的20余个县及设治局即产生非法问题。为此,新疆省政府以“僻处边陲,交通不便,民族复杂,情形特殊”为由上报国民政府内政部,于民国36年(1947年12月17日内政部方字第1226号公函将上述问题一并解决。
内政部民国卅六年12月27日方字第1226号公函
“案查前准新疆省政府公函以该省僻处边陲,交通不便,民族复杂,情形特殊,所有历年行政区域之变更,多未报核,检送该省县名表请查核。等由;经核该省增设昭苏、巩哈、宁西、温泉、阿图什、岳普湖、阿合奇、裕民、民丰、和靖、和硕等十一县,及新源、乌河二设治局,裁撤叶尔羌县,及赛图拉设治局,又呼图壁县更名景化,托克苏县更名新和,霍尔果斯县更名霍城。布伦托海县更名福海,可可托海设治局升县更名富蕴,青格里河设治局升县更名青河,和什托落盖设治局升县更名和丰,乌鲁克恰提设治局升县更名乌恰,又托克逊、伊吾、库尔勒、特克斯四设治局升县等等,均经呈奉行政院核定转奉国民政府令准备案。除通行外,相应函请查照为荷。
民国38年(1949年)时,新疆省划分为10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8县、2设治局。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7]。新疆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Remove ads
人口
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内政部的统计,新疆省的总人口约为255万人,其中人口构成方面,维吾尔人占约70%,新疆民人(汉人)约10%以下。
地方官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
- 新疆都督兼民政长(北京北洋政府)
- 新疆将军兼巡按使(北京政府)
- 杨增新(1914-1916)
- 新疆督军兼省长(北京政府)
- 杨增新(1916-1925)
- 新疆督办兼省长(北京政府)
- 杨增新(1925-1928)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1928-1949)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1950-1992)
- 新疆省政府主席
- 尧乐博士(1950年4月11日-1971年7月27日)
周边地区
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时期 (二战前)
行宪政府时期 (迁台前)
注解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