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6年新斯科舍热带风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06年新斯科舍热带风暴是一个生命周期较短的热带气旋,此系统为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中第二个生成的热带风暴。此系统诞生于鳕鱼角南偏东海域转变成温带低气压,受惠于海温与良好的环境,于7月17日在南塔克特东南方向约390公里洋面转变成热带低压,并在转化后的6个小时后增强为热带风暴。此后不久,此系统离开墨西哥湾暖流并接触到水温大幅降低的水域而迅速减弱,而此系统登陆纽芬兰岛的这段期间因强度不高,没有造成任何损害。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7月13日,一股冷锋离开美国东部,随后在大西洋西部上空基本停止移动[1]。冷锋衰减并消散后留下了两片低气压区[2],其中偏南的一片靠近北卡罗莱纳州的低气压区发展成了热带风暴贝里尔[3],偏北的一片系统则于7月16日在鳕鱼角南偏东海域转变成温带低气压。低气压向东北进入温暖水域上空,于当天晚些时候从逐渐消散的锋中分离。中心附近有对流发展出来,气旋于7月17日在南塔克特东南方向约390公里洋面转变成热带低气压[1]。低气压加速朝东北前进,于6小时后达到热带风暴标准。风暴中出现显著的带状特征,经过继续强化,气旋于7月17日晚在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以南约395公里海域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85公里的最高强度。此后不久,风暴离开墨西哥湾暖流并接触到水温大幅降低的水域,其对流迅速减少,风暴也快速减弱,于7月18日退化成一片不含对流的残留低气压。系统残留穿过了纽芬兰岛,之后转向东偏北,于7月19日消散[1]。风暴在穿越纽芬兰前已大幅弱化,因此构成的影响很小[4]。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将此风暴归类为不符合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烈风,与之前的冷锋相连。但飓风季过后的分析中发现了足够的证据表明系统在达到最高强度时其中没有冷空气入侵,也没有锋面系统特征。经过观察和分析,气象学家认为风暴拥有对称的暖芯,只是当时仍被归类为亚热带气旋。2006年12月15日,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正式把这一天气系统重新归类为无名热带风暴。[1]
Remove ads
影响与纪录

此系统靠近加拿大时,一个浮标测得每小时36英里的平均风速及每小时44英里的最大阵风[4],而此系统登陆纽芬兰岛的这段期间因强度不高,没有造成任何损害[4],而北大西洋风暴预测中心在此系统的存续期间对其发布强风注意警报[4]。
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出版年鉴以确认该年风季是否有疏漏的风暴及强度的调整,而此风暴在该年12月15日的季后年鉴资料中被认定为热带气旋,若此系统在风季活跃期被发现,则会早于2006年热带风暴贝里尔被命名而使用“贝里尔”的名字[1]。据推测,这场风暴在北纬39.1度之处发展为热带气旋,打破大西洋飓风季有纪录以来,历年7月生成的气旋中最北生成的纪录,此纪录原先由2002年热带风暴亚瑟所保持[5]。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