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学生自杀问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学生自杀问题是香港的学生因为精神健康问题和香港的教育制度而走向自杀的社会问题。 从2015年以来香港的学生自杀事件有上升趋势,而2022年15至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更创历史新高。[1]当中包括受情绪及精神困扰影响,例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等,也有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家庭、同侪压力而选择轻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促请教师及家长关注学童的情绪健康问题,并提供支援给有需要的学生[2]。
![]() |
背景
现时香港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15年免费教育(幼稚园、小学及中学),以及大专教育三个阶段。在首个阶段的学前教育为非强制参与教育环节,而“十二年免费教育”小一至中六则为强制要求所有符合入学年龄的学生参与。
自2015年以来,出现了大量学生自杀的相关事件。 从2015年到2017年之间报告了 70 多起相关的自杀事件。 随着自杀人数持续上升,青少年自杀的惊人频率令人非常担忧。 这引发了人们对香港学生面临过多学业压力的担忧。 根据香港死因裁判法庭的记录, [3] 2015年有70宗15至24岁的人自杀,其中23人是全日制学生。
有媒体报道称,自杀具有传染性,会加剧模仿效应。 这说明可能会发生更多死亡。 死亡人数分布如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关原发性和继发性自杀案例的数据也揭示了性别与精神疾病之间的显着关联。 在香港,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 香港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发布的最终报告表明,原因可能是男性不愿意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公开交谈并治疗精神障碍。 这与更有可能寻求帮助的女性相反。 [5]
到2023年6月,教育局表示在2020年至2022年间,就全港中、小学学生怀疑自杀身亡个案,分别录得21、25、25宗,数字稍有上升,估计是受疫情影响。[6]而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分析,年轻人自杀率急升源于疫情以及社会层面等因素,令年轻人感到“强烈无望感”。他又表示新学年开学后出现学生自杀个案,呼吁社会关注年轻人情绪问题。
2023年12月,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发表研究,逾七成学生认为“学业问题”为自杀原因,其次是家庭关系及人际关系。另外,有约九成学生面对负面情绪时没有求助。而学生在疫情后情绪问题恶化。该机构建议政府应牵头各界加强公众教育,减少对求助的标签[7]。
相关回应及行动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五大措施帮助学生,预计于2016年9月完成。五大措施分别为:一、成立专责委员会全面了解分析自杀成因及提出预防方法;二、举办五场地区研讨会,安排教育心理学家和学生辅导专业人士介绍预防自杀和辨析有问题学生的方法;三、举办教师讲座,教导辨析有问题学生的方法和相关支援;四、局内成立专责团队,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和辅导人员为有特殊需要的学校提供到校支援;五、以学校、家长和学生为对象,制作知识小锦囊。[8]
- 教育局增拨额外资源支援学校,向学校提供不超过20万港元拨款的优质教育基金。举办“好心情@学校”计划,在学校推广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对精神健康的关注与认识。增加更多资源落实其他工作。[9]
- 前教育局局长吴克俭于2016年10月14日引防止自杀委员会报告内容,指大专生自杀源于未做好生涯规划,又称大专生在压力下“有啲唔舒服嘅嘢就顶唔顺”(有点不舒服的东西就顶不住),言论引来哗然。[10]他曾于2016年3月6日呼吁学生要逆境自强,并叫学校、老师和家长“加把劲”,多关心年轻人,其后于两日后再向学生表示“珍惜身边所有,勇敢面对逆境,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未来闯出新路和新希望!”。[11][12]
Remove ads
-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时任会长冯伟华建议教育局牵头成立小组,作跨部门、跨专业检讨,防止学童自杀。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对接连发生学生自杀悲剧表示痛心和忧虑,认为教育局责无旁贷,必须正视问题严重性,要求政府深入调查,并仔细研究及分析背后的原因,以推出有效措施,防止悲剧再次发生。[13]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与校方成员商讨后,决定成立一个专责委员会,全面检视学生的精神健康及辅导问题:找出同学在课业、适应、个人成长、社交等方面所面对的压力源头,提出建议以加强大学的辅导工作及精神健康支援架构,并探讨如何动员校外校内资源,以找出及协助有情绪问题的同学。[14]
- 有感于青少年有心事或遇困难一般鲜有求助于长辈,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设“真心话室”网上跨平台服务及推出移动应用程序“Chat窿”,让青少年以匿名方式直接与义工对话,让他们可放心通过网络平台向专业的辅导人员倾诉,分忧解愁,给更多有需要的年轻人提供支援,并帮助他们解除自杀危机[15][16][17]。
- 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认为青少年自杀原因复杂而不单一,包括学业、家庭、人际关系和感情等等。学业方面,因香港已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一些学生感觉不适合新学制或自觉不是读书材料遂产生挫败感[18][19]。其他原因还包括青少年在情绪受困时长期未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聆听,使绝望感增加,建议家长和教师不应过于着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应同时欣赏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长处,青少年亦要懂得减压和适时找人倾诉[20];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教授认为,传媒报导青少年自杀个案(包括提及自杀方式)会导致自杀率上升,因此应避免报导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以免给予市民青少年自杀情况严重的错觉。在叶兆辉团队的介入下,壹传媒撤回提及一宗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新闻报导。[21]
-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于2021年3月表示,过去两年社会变化甚大,青少年要重新面对及适应,精神健康比以往“差了很多”,吁社会多加关注。[22]。
- 2023年10月底,8间资助大学的学生事务代表发表联合声明,称最近发生数宗大学生及年轻人不幸离世事件而对此深表哀痛。他们呼吁大学生重视个人心理健康,并明白自我伤害不能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寻求帮助,向信任的人倾诉表达个人感受,以及在校内以至校外与友辈互相关怀和支持。[23]
Remove ads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