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祖尧
香港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祖尧,SBS,JP(英语:Joseph Sung Jao-yiu[12][13],1959年10月22日—),是香港胃肠学家和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暨高级副校长(健康及生命科学),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校长。

Remove ads
早年生活与教育
沈祖尧1959年生于香港,原籍浙江宁波。他父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上海当验光师,并在战争爆发后搬往香港继续执业[6][7][14]。沈祖尧1966年小学二年级考入苏浙小学(与林天福为同级生)[15],后来就读中国儿童书院[16]。
职业生涯
赴加拿大前,沈祖尧于1984年加入当时成立不久的威尔士亲王医院。他先后在病理学部、内科部门和肠胃及肝脏科任职[14]。
得博士学位后,沈祖尧于1992年回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学系讲师[9],及至1998年被擢升为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讲座教授与肠胃及肝科主管(至2006年)[13]。翌年出任同系系主任[9],又于2005年起担任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13]。2002至2010年间,他先后出任多个管理职位,包括中大医学院副院长(临床)(2002-2004)和副院长(总务)(2004-2009)和逸夫书院院长(2008-2010)[9]。他亦于2007年成为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17]
2009年,沈祖尧被委任为中大第7任校长[2],并于2010年7月就职[18]。他上任前一个月,即六四事件21周年前夕,时任中大校长刘遵义以“政治中立”为由,拒绝民主女神像永久安放中大校园,招致中大学生会、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反对。沈祖尧当时承认校方经验不足,以致低估形势和处理不成熟。他也指1989年在加拿大读博士学位时,曾为六四事件流泪,甚至考虑过返港参与游行[19]。2014年,中大校董会一致通过延续沈祖尧的任期至2018年6月30日[20]。
校长生涯初期,沈祖尧带领中大开始四年教育制度。首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于2012年举行,标志着香港正式由源自英国的三二二三学制转变为三三四学制,也代表大学新生人数将大增。五所新书院(即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在2010至2012年间开始招生,准备迎接大量新生[21]。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22][23][24],沈祖尧为首任理事会主席[25]。此外,沈祖尧亦带领启动和筹划建立香港中文大学医院[26],以及构思2016至2020年中大策略计划[27]。
另一方面,沈祖尧以其对学生运动的回应而著名。2014年10月2日雨伞革命期间,他和时任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到金钟探望学生[28][29]。后来他指当时只为缓和局势与预防冲突,并没有政治意味[30]。任期尾声时,中大发生民主墙冲突。事缘中大民主墙上出现支持香港独立的标语,被内地学生擅自撕毁[31][32][33]。及后中大校方要求学生会移除民主墙上和校园内支持香港独立的标语,引起冲突和关于学生会自主及言论自由的讨论[34][35][36]。
2017年,沈祖尧提早离任,回归医疗界[3]。回顾7年校长生涯,他表示任内最难忘是雨伞革命期间探望学生,强调当时最担心学生因冲突造成损伤[37]。
沈祖尧是2019年吕志和人类福祉奖遴选专责小组成员[38]。
2020年,沈祖尧获任命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暨高级副校长(健康及生命科学)[39][40][41][42][43],并于2021年4月1日上任[1]。
研究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疫情期间,当时是威尔士亲王医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部门主管[47]的沈祖尧积极进行抗疫工作。虽然呼吸系统疾病不属其专长,他仍带领医院处理疫情与研究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48]。当时,一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病人在威尔士亲王医院留医,使医院成为疫情爆发中心之一,而他被《时代杂志》列为当年其中一位“亚洲英雄”[49]。2004年,沈祖尧获裘槎基金会的裘槎优秀科研者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六个月的学术休假研究,并在回到中大后成为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创院主任暨顾问[14]。
胃肠学方面,沈祖尧的研究领域包括肠道出血、幽门螺旋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及消化系统癌症。他的团队率先发现一星期的抗生素疗程能治愈幽门螺旋菌感染、医治消化性溃疡和减低消化性溃疡复发。他也开创了使用内窥镜,取代手术来治疗溃疡出血[50]。他是亚太地区大肠癌工作小组(Asia Pacific Working Group on Colorectal Cancer)主席;该小组于2004年成立,旨在订下亚太区预防和筛查大肠癌的指引[51]。
沈祖尧已发表超过1700篇科学论文[52],亦在2018至2020连续三年被科睿唯安列为“被高度引用研究员”[53][54][55]。他曾撰写超过15本书籍[12]。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沈祖尧的妻子是一位妇产科医生;两人同为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生,并在同一所医院实习[56],而且同是基督徒[11]。二人于1989年1月1日结婚[57]。
沈祖尧的两位女儿均念医学。大女儿就读于拔萃女书院,并在2011年获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取录[58]。小女儿则是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组别)学生(截至2019年)[59]。2016年大学二年级时,她获香港青年协会颁授创新科技奖学金[60],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综合疗法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留学 [61]。
荣誉与奖项
- 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师学会院士(1995)[62]
- 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会院士(1997)[62]
- “香港”“医院管理局”杰出员工及团队奖(1998)[63]
- 美国肠胃科医学院院士(1999)[62]
- 澳大利亚皇家内科医师学会院士(2000)[62]
- 香港内科医学院麦花臣(AJS MacFadzean)[64]年轻研究员奖(1993)[13]
- 《时代杂志》“亚洲英雄”(2003)[49]
-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2003)[65]
- 香港银紫荆星章(2004)[66]
- 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院士(2005)[62]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二等奖(2005)[67]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成就奖(2005)[68]
- 美国胃肠病协会院士(2006)[6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69]
- 预防癌症基金会国际领导桂冠奖(2008)[70]
- 何梁何利基金医学药学奖(2011)[71][72]
-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73]
- 香港非官守太平绅士(2012)[74]
- 世界胃肠学组织大师荣誉(2013)[75]
- 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世界杰出华人奖(2013)[76]
- 富布赖特香港杰出学者奖(2014)[77]
-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5)[6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78]
Remove ads
部分著作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