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5年中国海警与中国海军舰艇相撞事故
南海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8月11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巡逻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及中国海警局舰艇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进行海上机动,期间中国海警3104号“南域”舰(原056型导弹护卫舰510号“宁德”舰)[3]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桂林”舰(舷号164)高速相撞。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近20年来罕见的严重事故。菲律宾称该事件发生于其进行渔民补给行动期间,并公布了事故影像。碰撞造成中国海警3104号舰艏严重受损、“桂林”舰左舷凹陷和擦伤。菲律宾于次日对其船员授勋嘉奖,并对两艘中国舰艇的危险动作表示严重关切。目前中方人员在此事故中的失踪或伤亡情况不明,菲方消息称至少有两名中国海警死亡,但中国官方仍未公布相关伤亡信息。
Remove ads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均宣称对黄岩岛拥有主权,菲律宾称黄岩岛为马辛洛克浅滩(Bajo de Masinloc)或斯卡伯勒浅滩(Scarborough Shoal)。黄岩岛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近年来,中菲双方在该地区多次发生海上冲突。
2025年8月11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开展“卡迪瓦献给新时代渔业英雄”(Kadiwa Para sa Bagong Bayaning Mangingisda,KBBM)行动,为当地35艘渔船提供补给物资。此次行动由同名级巡逻舰“特蕾莎·马格巴努亚”号(舷号9701)和灯塔级巡逻舰“苏禄安”号(舷号4406),以及渔船“帕马马拉卡亚”号共同参与。[4]
经过


在补给行动过程中,菲律宾船只遭遇中国海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的海上机动拦截。根据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发言人杰伊·塔列拉的说法,“苏禄安”号成为中国海警3104号水炮攻击和追逐的目标。行动全程被菲律宾海警船员与随船记者通过多台摄录设备记录。画面显示,中国海军“桂林”舰与中国海警3104号试图夹击“苏禄安”号,而“苏禄安”号则在两艘中国舰艇之间穿梭规避。[5][6]
相撞事故发生前,“苏禄安”号正向右舷转向,中国海警3104号在其左后方尾随。中国海军“桂林”舰则先大幅驶向右舷,随后向左舷回转,企图切断“苏禄安”号航路。然而“苏禄安”号迅速加速并同样向左舷转向,“桂林”舰从其船尾掠过,中国海警3104号未能避让,与“桂林”舰高速相撞。菲律宾方面公布的影像显示,碰撞前中国海警3104号舰艏有数名船员,曾尝试放置防撞护垫,但未能及时避开撞击。碰撞造成中国海警3104号舰艏及艏楼严重受损,船体向内凹陷约10米,并因此失去动力。“桂林”舰看起来受损程度较轻,但其左舷也有凹陷和多处刮伤痕迹。[7][8][9]
碰撞发生后,“桂林”舰未在现场救援已受损的中国海警3104号,而是继续追逐“苏禄安”号。菲方事后对可能受伤的中国海员表达关切。[10][11]同时鉴于有人落海与撞船事故,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称,“苏禄安”号和“特蕾莎·马格巴努亚”号马上调整任务,曾通过无线电联系中国海警3104号,表示可提供搜救及医疗援助,但未获回应。[12]大约一小时后,中国海军与中国海警才自行展开搜救行动,由中国海军903型综合补给舰“洪湖”号(舷号906)靠近并给予协助,另有多艘民兵船只在浅滩以东15至25海里处参与搜救行动。[13]事后“特蕾莎·马格巴努亚”号将菲律宾渔民安全护送至指定地点,“苏禄安”号则于次日清晨返回马尼拉。[1][14]
Remove ads
后续
8月12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司令罗尼·吉尔·加万上将,根据上述积极与义勇的表现,向“苏禄安”号的42名船员,颁授海岸警卫队铜十字勋章及绶带,舰长乔马克·安格(Jomark Angue)则获颁海岸警卫队杰出服务勋章及绶带。[15][16]
曾担任菲律宾国家警察总长的参议员班斐洛·拉克森称至少两名中国海警在事故中死亡,但此消息尚无法得到证实。[17]而微博上的军事消息用户“海洋装备与公务船资讯”则在贴文中附上三个蜡烛和哭泣的表情符号,可能暗示有三名人员死亡。[18]菲律宾海警发言人塔列拉表示,事故后中国船只的行动模式与常见的海洋搜索相似,或暗示至少有一名海警人员堕海。菲律宾媒体有向中国驻菲大使馆查询是否有中国人在事故中死亡,但未获回应。[14][19]
8月13日,正值相撞事故发生后不久,美国军舰时隔六年来首次进入黄岩岛附近水域,中国军方表示已跟踪监视并“驱离”了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美国印太司令部拒绝就此置评,将问题转交给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不过美方已表示无意升高冲突,并强调各国军舰均能前来,此次巡逻仅是按照国际自由航行规定进行。[20][21]
反应
8月11日,中国海警局发言人甘羽指,菲方组织多艘海警船、公务船以为渔船补给为借口,不顾中方一再劝阻和警告,执意闯入黄岩岛附近海域,海警依法采取措施予以驱离,强调中方会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称有关行动“专业规范、正当合法”,同时表示已将菲律宾船只驱离黄岩岛附近海域,但未提及当日发生的碰撞事件。[22][23]同时因为临近9月3日的大阅兵,中国官方对于此尴尬事故,在国内社交媒体封锁消息压低热度,媒体亦未报导有关情况。[24][25][26]
菲律宾方面则发表声明强调,“他们(中方)的行动不仅对菲律宾人员和船只构成严重危险,而且造成了这两艘中国舰船的不幸相撞”,声明继续说:“菲律宾意识到在海上遇险时提供援助的义务以及在其辖区内的使命,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提供医疗救助和其它相关支持,包括可将受损中国海警船拖出该海域,以确保其他船只的航行安全”鼓励船员的人道精神[27][28]。
8月15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蒋斌在回应记者关于中国海警船和海军军舰相撞事故的提问时,首度发布官方信息。蒋斌并没有正面提及撞船事故,但指控菲律宾海警船采取危险动作,制造复杂紧迫局面。中方要求菲方立即停止侵权挑衅言行,并强调将保留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权利。通报中仍未提及中方人员的伤亡情况[29][30][31]。
菲律宾外交部长拉扎罗并在同日表示对此表示,菲方对中国舰船相撞事故不须负任何责任,该事件并非由菲方行为造成,当下已经提供救援,另外强调该国的船只操作正当,撞船事故责任在中方。菲律宾政府同时再次要求中国就2024年6月仁爱礁事件中,中国海警登船行动对菲律宾资产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32][33]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列拉亦称菲方显然不用对此事故负责,此事故是中国海事人员缺乏航海技术所致,其危险动作导致紧张局势升级。此外他也透露在8月11日的相撞事件中,菲律宾无人机设备首次无法启动,怀疑是中方进行信号干扰,以避免菲方使用无人机记录撞船事故。[34][35]
美国驻菲律宾大使罗美凯指:“谴责中国针对‘苏禄安’号的这一最新鲁莽行动,并赞赏菲律宾海警的专业性”。欧盟也呼吁中方须在行为上遵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共识。[36]中华民国外交部对中国大陆军舰及海警船在民主礁临近海域危险航驶,迫近菲律宾公务船一事表达严正关切,同时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透过多边对话和平解决争端。[37]
Remove ads
评论与分析
《CNN》报导指,尽管这可能对中国军方来说是一个“耻辱”,但本有可能恶化的紧张局势,撞上自己的船实际上是“幸运”的提醒。该报导引用了斯坦福大学国家安全创新中心“海洋之光”主任鲍威尔(Ray Powell)的说法表示,菲律宾是与美国有国际条约的盟友,若行为过当造成菲方船员死亡,考虑到双方船只体型差异,甚至导致菲律宾船只当场沉没,几乎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完全可以被视为故意伤害,而被认定发动“战争行为”,这是国际合法干预与制裁禁运的条件[38]。该报导引用前美国海军上校舒斯特(Carl Schuster)的说法表示,中国原本的意图似乎打算将菲方船只夹在两船中间,迫使其近距离承受水炮冲击,进而造成菲方船只瘫痪。但是这样的机动很新颖、大胆且错综复杂("new, bold and intricate"),在面对明显准备充分的菲方舰艇,海警船与解放军军舰双方反而都付出了代价[38]。该报导同时引用伦敦国王学院东亚战争与战略学教授帕塔拉诺(Alessio Patalano)的说法表示,此次中国船只的机动“没有任何航海技术可言”("no seamanship-like behavior to speak of"),他指出,无论是从意图到执行,这都展示了不专业和危险,最终自然是让自己承受了严重损害[38]。
前中华民国海军舰队战队长、国防院学者江炘杓解析,中方的两艘船舰是采取包夹战术追逐,因为海上舰只移动与陆上开车不同,任何舵向操作都需要反应时间,可能是中国大陆船舰通联流程生疏,未时刻注意自家船舰位置,或是缺乏船只保养经验,致舵机故障失去控制能力而发生事故。因此,航海历练丰富的海军,在执行类似的驱离、监控、并行等高风险任务时,他们船舰多半还是会根据航运规则,保持反应距离,所以就没有出事故;而台湾目前同样经常遭遇近期开始出海的中国大陆海警舰艇,将来在应处日益增加的各种接近袭扰的时候,如何一对一、二对一,都要做一些演练,熟悉驱离的标准流程、海上的舰船运动,结合中国大陆海军舰艇行为的教材,也该加强相关的应变突发状况与闪避特训。[39]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沈泽玮评论称,美国借力于其盟友和伙伴,与中国在南中国海过招,中国则不希望域外国家插手,正与东盟磋商《南海行为准则》,但双方在重要节点上意见不一致。另外中国在黄岩岛填海建造人工岛,对菲方来说是一条红线,而美国也强调将不排除有限度的涉入,双方应该都明白需要谨慎,若引爆冲突的代价很大。[40]
Remove ads
参见
- 2024年中国海警仁爱礁登船事件
- 2017年美国海军驱逐舰“菲兹杰拉德”号与菲律宾货柜船“ACX水晶”号相撞事故
- 南海争端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