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5年东南欧抵制连锁零售商运动
東南歐公民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自2025年1月下旬起,东南欧国家的零售商店接连遭到消费者抵制。这场运动最早于1月24日在克罗地亚爆发,起因是全国零售价格飙升。随后,塞尔维亚、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科索沃与匈牙利相继响应,而斯洛伐克、希腊与捷克也陆续出现抵制呼声或计划。这些抵制发生之际,整个地区的食品价格与生活成本均大幅上升,成因涉及多种经济因素。此波抵制运动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
![]() |
Remove ads
背景
在这波抵制运动爆发前,克罗地亚的物价已大幅上涨,导致薪资与退休金的购买力大幅下降。最初,这股涨势源于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后的通胀压力,但在2023年克罗地亚加入欧元区后,物价进一步飙升[1]。农业产业萎缩、大型食品零售商垄断市场、当地小型商家遭侵蚀、进口商品涌入,以及经济过度依赖观光业,都是推动通胀的关键因素[2]。此外,国内各大零售商进一步调涨价格,官方数据显示,物价累计上升30%[1][2]。
克罗地亚的生活成本在抵制运动期间远高于邻国[1]。基本食品价格大幅飙升,例如面包与鸡蛋的价格在部分情况下甚至上涨60%。公众对于克罗地亚与周边国家的物价差距高度关注。例如,一款德国品牌的洗发精在克罗地亚的售价比德国当地高出130%,而在保加利亚则比克罗地亚便宜20%。即便是本地生产的商品也同样价格高昂,例如克罗地亚一款调味料在国内售价每公斤7.69欧元,而在瑞典仅售6.35欧元[2]。黑山报纸 《Vijesti》的记者布拉尼米尔·布拉达里克指出,过去经常光顾餐厅的游客,如今因价格过高,开始选择在住宿处自行准备餐点[1]。
克罗地亚的通胀率已连续四个月上升。服务业价格上涨6.3%,食品、饮料与烟草类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4.7%[3]。在生活成本高涨的情况下,克罗地亚人开始减少在零售商店与超市消费,并避免使用外送服务、银行、餐厅与咖啡馆。部分民众甚至以拒缴账单与改为网购的方式参与抵制运动[4]。
Remove ads
克罗地亚抵制运动(1月24日起)

克罗地亚的抵制运动最初由Facebook群组“Halo, inspektore”[a]发起,该群组由欧洲消费者卓越中心管理[5][6]。该中心主席约瑟夫·凯勒曼表示,这场运动源自消费者的自发倡议。最初,发起人呼吁民众在一周内抵制犊牛肉,理由是近几个月食品价格据称上涨40%[7][8]。随后,1月24日的单日抵制行动在克罗地亚社群媒体上迅速扩散,并获得广泛支持[9]。然而,1月下旬的抵制运动期间,多次遭遇破坏企图。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事件,是支持执政党总统候选人德拉甘·普里莫拉茨的社群群组被刻意更名为“Halo inspektore”(去掉逗号),以混淆视听[10]。
这次抵制主要针对特定民生商品,包括面包、意大利面、火腿、香肠、鱼类、牛奶、乳制品及各类蔬果。行动的目的在于向政府和企业传达民众对于物价飞涨的强烈不满[11]。 克罗地亚经济部随即回应,扩大受价格管制的商品范围[6]。
根据统计,1月24日(星期五)零售业的发票数量比1月17日(前一周的星期五)下降44%,总营收更是大减53%。在所有经济领域中,发票数量与总支出分别减少 29%和36%[12]。当天许多商店与停车场显得异常冷清[13]。
尽管这场抵制导致零售业销售额腰斩[14],但零售商依旧不愿让步,促使民众于1月30日发起新一轮为期一周的抵制行动,这次锁定利多超市、EuroSpin和Dm药妆店等连锁零售商,指控其商品价格过高。其中,利多超市受到特别批评,因为该品牌进入克罗地亚市场时曾承诺提供低价商品,如今却未履行承诺[15]。此次抵制还涵盖碳酸饮料(特别是可口可乐)[11]、清洁用品与瓶装水。此外,1月31日更被定为“全面抵制日”,号召消费者拒绝购买所有商品与服务[15]。
Halo, inspektore进一步宣布,下一波抵制行动将于2025年2月7日(星期五)展开,目标为连锁超市Konzum,行动将持续一周。此外,当天也将进行针对所有超市的全面市场抵制。此次抵制目标是透过线上投票决定的,Konzum获得31.7%的选票[16][17][18]。第三次全面抵制行动导致零售业总营收下降20%,发票数量减少15%[19]。
Remove ads
东南欧各国的抵制行动与计划
克罗地亚的抵制行动成功带动连锁反应,促使东南欧多国,特别是“南斯拉夫圈”国家陆续响应[20]。1月31日,前南斯拉夫各国发起同步行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1]。
随着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的抵制运动升温,阿尔巴尼亚的民间抵制行动也逐渐展开,并出现多项独立倡议。其中一项行动呼吁在2月5日至10日间发起抵制,另一项则计划于2月16日进行单日抵制。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倡议书声称,“阿尔巴尼亚的物价是欧盟内最不合理的”,并呼吁民众针对超市、商店及涉嫌抬高价格的服务业者发起抵制[22][23]。
2月5日至10日的抵制行动,民众每天锁定一家特定零售商,依序为:2月5日Big Market、2月6日Conad、2月7日Albmarket、2月8日Xhangolli、2月9日Eco Market,最终于2月10日针对斯巴超市[24]。
受克罗地亚抵制行动启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社群媒体用户自1月31日起发起类似的抵制号召。行动参与者对于持续上涨的物价深感忧虑,并指出该国许多商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德国等西欧国家[25]。生活成本飙升亦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26][27]。
这场抵制运动针对商店、餐厅及加油站[20],目标是向政府和企业施压,要求抑制通货膨胀,并提高最低工资与生活水准[26]。
由“体制正在杀害我们”运动(保加利亚语:Системата ни убива, Sistemata ni ubiva)、保加利亚消费者联合会、退休人员联合工会、前监察专员玛雅·马诺洛娃及前国会议员维利札‧恩切夫[28]共同发起的抵制行动,计划于2月13日举行。发起单位在社群媒体贴文中指出,零售连锁店与小型杂货店的物价飙涨,让80万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退休人士及贫困劳工面临更严峻的经济压力[29]。
贴文还指出,许多国际连锁超市内的商品——如奶油、牛奶、乳酪、肉类及香肠——在保加利亚的售价甚至高于其母国(如德国或奥地利),尽管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准更高。发起者要求政府对70项基本食品设立价格上限[30],并呼吁政府支持中小型生产者,提升价格机制的透明度[31]。
“体制正在杀害我们”成员内莉·迪米特洛娃表示,如今保加利亚人连牛奶、鸡蛋、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难以负担[32]。
在这场抵制行动筹备之前,保加利亚民族运动副主席卡洛斯·孔特雷拉也曾在Facebook上发出抵制呼吁,强调同样商品在保加利亚的售价比德国高出20%以上[33]。
自2月13日起,该国开始抵制行动[34]。
2月13日的抵制行动导致大型连锁超市的收入较前一天下降了28.8%[35]。
Remove ads

受克罗地亚抵制行动影响,捷克Reddit也掀起类似运动。在子版块r/czech讨论区,一名用户发起号召,呼吁民众于2月17日至23日间抵制大型零售连锁店,目的是施压商家调降价格,并遏止滥用所谓的“折扣优惠”(支持者认为这些折扣价其实是原价),同时反对会员卡制度[36]。许多捷克民众则进一步呼吁政府介入,协助稳定物价[37][38]。
在抵制零售商运动发生前,希腊物价持续攀升,仅在2025年1月,生鲜肉类价格上涨3.05%、生鲜鱼类与海鲜上涨2.87%、水、果汁与汽水上涨3.01%,而咖啡与巧克力的价格在前几个月也显著上升[39]。
希腊消费者总联合会(希腊语:Γενική Ομοσπονδία Καταναλωτών Ελλάδας)计划于2月19日发起全国性抵制,号召希腊民众当天不消费任何商品或服务,甚至避免支付银行贷款、公用事业费(水电、电话账单)、燃料、超市、咖啡馆、餐厅、商店、电子产品及任何金融交易[40]。
总联合会主席乔治·莱乔里蒂斯亦呼吁希腊政府支持这项行动[41]。
匈牙利社群媒体上,抵制行动的声势逐步扩大。其中一个组织号召在2月11日至14日发起为期四天的抵制,而另一个则主张2月13日进行单日行动[42]。后者成为最受关注的行动,因为2月13日正逢匈牙利的“退休日”,这一天退休人士通常会大量采购,使抵制行动有机会抵消当日原本的销售高峰[43]。此次抵制主要抗议通货膨胀与食品价格飙涨,部分支持者则再度指出,邻国的物价相对较低[43][44]。
此次抵制锁定奥乐齐超市、利多超市、斯巴超市、Tesco、欧尚、佩妮超市、Coop、CBA和G-Roby等超市。发起方表示,2月13日(星期四)作为抵制行动的最后一天,未来可能将每周四定为“抵制日”[45]。然而,普遍认为后续的抵制行动并未对匈牙利的物价产生显著影响[45][46][47][48]。
由于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科索沃民间掀起抵制浪潮。社群媒体上流传的一张图片号召民众于2月1日至7日抵制消费,但其发起者仍未明朗[49]。另一方面,Facebook群组“Boycott Markets”计划在2月10日发动单日抵制[50],若政府仍未采取措施抑制物价,此行动将正式展开[51]。此外,发起者特意选在10日举行,以避免影响2月9日国会选举的竞选活动[52]。
除了物价飙升,科索沃民众亦对低薪现象表示不满。工资成长赶不上物价上涨,导致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有民众表示,实际购买力已减少超过60%,而当地传统点心土耳其酥饼的价格在三年间翻倍。此外,尽管科索沃薪资远低于西欧国家,其物价却与德国、波兰等国相当。例如,1升牛奶在科索沃售价1.35欧元,而在葡萄牙仅0.97欧元,在德国1.14欧元,比利时则为1.17欧元[51][53]。
根据前外交部部长佩特里特·塞利米的说法,科索沃各大超市在去年创下历史最高利润[54]。抵制行动呼吁民众改向当地农民与菜市场购买商品,以减少对大型超市的依赖[51]。
黑山自1月31日起发起抵制行动。该国自2021年至2024年间,通胀率达30.5%,食品价格更飙升41%。零售业者的营收在2021至2023年间增加逾50%,部分企业甚至获利暴增200%。许多黑山民众抱怨,当地物价明显高于邻近国家。此外,黑山自由工会联盟(黑山语:Unija slobodnih sindikata Crne Gore)亦呼吁会员积极参与抵制,以对抗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55]。
北马其顿于1月31日加入这波大规模抵制行动[26]。该国同样面临物价飙升问题。政府曾推动“新年购物篮”计划,鼓励零售商自愿降价,以抑制生活成本上升。然而,该计划被批评收效甚微,甚至传出部分商家先行涨价,再假意降价以符合政府补贴标准[26][56]。
这场抵制导致北马其顿八大连锁超市的营收大幅下降,与前一周同期相比减少46.59%,较前一天则减少46.29%。该国公共收入办公室报告指出,抵制当日的总营收为1.14亿代纳尔,远低于1月30日的2.13亿代纳尔[57]。
塞尔维亚于1月31日展开抵制行动,这场抵制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发生在当地学生抗议运动的背景下。自2024年11月起,塞尔维亚学生便持续抗议,起因是11月1日的诺维萨德车站檐篷倒塌事故。
塞尔维亚的物价在欧洲名列前茅,甚至许多本土产品在海外的价格还比国内便宜[58][59]。2024年10月,塞尔维亚政府调查Deleze、Mercator S、Univerexport和DIS四大零售连锁,指控其涉嫌哄抬物价。此外,利多超市也成为抵制对象[58]。塞尔维亚联合工会“Sloga”亦呼吁会员加入抵制行列[59]。
罗马尼亚近期也涌现抵制呼声。呼吁发起抵制的声浪越来越大,其中包括已被取消的2024年罗马尼亚总统选举之领先候选人克林·杰奥尔杰斯库[60]以及前罗马尼亚总理维克托·蓬塔[61]。他们号召民众自2月10日起发起抵制,持续至2月16日[62]。
除了对高物价的不满,抗议者也批评超市过度依赖进口商品,忽视本土产品,导致国内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受影响[63][64]。此次抵制的另一个诉求是,希望罗马尼亚的物价与食品品质能向西欧看齐。抵制行动将主要针对利多超市、考夫兰特超市、家乐福、Mega Image、Profi和佩妮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62][65]。
罗马尼亚2023年的通胀率达5.1%,为欧盟最高之一,导致蔬菜、水果及清洁用品价格大幅上涨[66]。
斯洛伐克据报亦出现抵制呼声[8]。2月6日,拥有超过14.6万名追踪者的Facebook专页“不要拿垃圾喂我们”(斯洛伐克语:Nekŕmte nás odpadom)呼吁斯洛伐克民众在一天内完全不购物,以表达对高昂食品价格的不满[67][68][69]。此次抵制行动主要针对Billa、Tesco、利多超市、考夫兰特超市和COOP Jednota等连锁超市[69]。
对此,斯洛伐克现代商业联盟 (斯洛伐克语:Slovenská aliancia moderného obchodu (SAMO))批评这项倡议,强调斯洛伐克的物价仅为欧盟平均水平的82%,相比之下,克罗地亚的物价则达到102%[70]。
斯洛文尼亚也开始出现抵制声浪[71][72]。根据官方数据,该国物价比十年前上涨44%。虽然涨幅低于欧盟平均水平,但食品价格仍持续上涨,例如橄榄油上涨20%、奶油17%、肉类3%至6%,面包2%。许多斯洛文尼亚人经常与意大利比较价格,发现当地物价远高于后者[73]。
如果抵制行动成行,将锁定特定零售连锁企业,并计划于2月2日结束。之后,斯洛文尼亚民众将被鼓励继续抵制其他商店,直至2月9日[74]。
反应
这场抵制运动在多个国家获得广泛支持。斯洛文尼亚的一项民调显示,84%的受访者支持国内的抵制行动,其中78%计划参与[75]。在波黑,90%的民众表态支持[76]。克罗地亚的调查则显示,89.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抵制[77]。北马其顿的舆论亦呈现相同趋势[78]。许多当地政治人物对这场运动表达支持[26][27][79]。受影响的各国政府则开始与消费者组织及零售商展开对话,寻求解决方案[62]。
克罗地亚政府未对抵制行动作出谴责,反而于1月30日宣布对70种消费品冻结价格[11]。多个政党纷纷表态支持,包括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我们可以!、桥梁党和克罗地亚祖国运动[79][80]。隶属克罗地亚祖国运动的克罗地亚经济部部长安特·苏斯加尔也公开力挺[81]。考夫兰特超市和Konzum两大超市连锁企业则分别对1000种与250种产品设置价格上限[82]。
北马其顿执政党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马其顿民族统一民主党表态支持抵制,而主要反对党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则一方面表态支持,一方面将责任归咎于北马其顿总理赫里斯蒂扬·米茨科斯基,指控政府无视反对派提出的应对方案,仅以“假购物篮”来敷衍物价上涨问题[26][83]。
黑山总理米洛伊科·斯帕伊奇支持抵制行动,经济部副部长尼克·杰约萨伊则呼吁抗议者不要将本地劳工纳入抵制范围。然而,代表零售业者的黑山商会及黑山消费者协会则反对这项行动[55]。
在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社会党普罗夫迪夫分部率先表态支持[84]。此外,权利与自由运动—新起点党领袖德利安·佩耶夫斯基宣布,该党将因应这次抵制行动提出控制物价的法案[85]。
罗马尼亚政府对抵制行动持反对立场。罗马尼亚农业部部长弗洛林-约努特·巴尔布指出,罗马尼亚市场上的食品有70%为本地产品,并警告抵制可能会导致国内食品加工业衰退[86]。前罗马尼亚总理弗洛林·克楚则认为,罗马尼亚人应该抵制政府,而非零售商,并表示:“这些超市雇用了数百万罗马尼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要缴税,受相同的共产式监管影响[87]。”
参见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