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OK手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OK手势(又称环形手势)是一种将拇指和食指围成圆圈,其他手指伸直或松弛远离掌心的手势。水肺潜水员常用此手势表示“我没事”或“你还好吗?”。在大多数英语国家,它代表认可、同意或“一切正常”。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类似手势可能具有负面、侮辱性、金钱、数字、宗教、政治[1]或纯粹语言的含义。
OK手势
该手势的表情符号版本
正面的涵义

19世纪初,美国将此手势与字母“O”(由圆圈形成)和“K”(由伸展的手指衍生)联系起来。虽然OK手势与相应口语表达的结合过程尚不明确,但英语教授艾伦·沃克·里德将该表达的流行追溯到1839年《波士顿晨邮报》的一篇幽默文章,其中将“o.k.”描述为“全部正确”(oll korrect)的缩写,暗示滑稽的拼写错误,当时错误拼写的缩写词正流行。[2]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的几家报纸在其专栏中使用了这一表达,有些还拼错“全部正确”为“oll korrect”,使该短语进入美式英语的日常用语。
次年,民主党开始在支持总统马丁·范布伦竞选连任时使用这一短语及其伴随手势。范布伦出生于纽约州金德胡克,广为人知的昵称是“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ok),其缩写“O.K.”逐渐成为认可的表达。[3]在纽约市,范布伦的支持者成立了O.K.民主俱乐部,并以此手势作为标志,口号“O.K.”在俱乐部的标语中具有双重含义:“老金德胡克完全正确。”该短语和手势透过政治漫画进入全国各地报纸,进一步传播了这一表达。范布伦败给威廉·亨利·哈里森后,O.K.一度被讽刺为“可怕灾难”(Owful Kalamity)或“可怕灾祸”(Owful Katastrophe)。[4]
作为手势,其涵义比单词“OK”更为正面,后者可能仅表示事物勉强合格或基本令人满意,例如“食物还OK”。该手势通常被理解为认可的信号,[3]有时与西方的竖起大拇指手势同义。
Remove ads

在水肺潜水员使用的通讯中,OK手势特指“一切正常”,由休闲水肺训练委员会规范。潜水员被教导始终使用此手势而非竖起大拇指,因为后者表示潜水员需要上升。[5]该手势也用作确认方式,一名潜水员用它询问另一名“一切OK吗?”,回应则表示“是的,一切正常。”[6]
在标准OK手势可能难以看清的距离,潜水员会使用更大的替代信号,例如一只手放在头顶、手肘弯曲向外,或双手在头顶相触,使手臂形成代表“OK”的“O”形。[7]这种全身手势在日本也被用作“OK”,而单手手势则表示金钱交易而非“OK”。[8]这种双臂OK手势于2010年加入Unicode,编码为U+1F646 🙆 ,并于2015年成为Emoji 1.0的一部分。[9]
负面的涵义

尽管OK手势的广泛使用使其在全球具有认可的国际意义,但在世界许多地区也带有负面、粗俗或冒犯性含义。与日本用此手势代表硬币和财富相反,其“O”形在法国和突尼斯代表“零”,意为“一文不值”。[10][11]在土耳其、突尼斯、希腊等许多地中海国家,以及中东、德国部分地区和拉丁美洲许多地方,该手势可能被解读为类似人类肛门的粗俗表达,涉及性,作为侮辱(“你是个混蛋”),或对同性恋符号及鸡奸行为的恐同反应。[3]
在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摇动此手势代表邪眼,用作诅咒或威胁,有时搭配言语谴责。[12][13]
在世界某些地区,正面“OK”与负面形式并存,可能导致意图混淆。[3]在手势具有历史负面意义的地区和文化中,其作为“OK手势”的使用通常源于媒体呈现,且更常见于年轻人。[14]在法国,透过美国文化渗透的广泛使用使手势的正面“OK”意义在该国北部流行,而“一文不值”的负面意义保留在南部。为避免混淆,法国沟通者习惯使用姿势或面部表情等额外线索厘清意义。[15]其他情况下,手势的多重意义较难调和,如1950年代美国副总统理查·尼克森在圣保罗下飞机时双手展示此手势。[10]尽管尼克森意在向民众传达善意,人群却感到冒犯。[16]
Remove ads
白人至上符号

2017年,4chan论坛用户(以/pol/版块为主)发起名为“Operation O-KKK”的网络行动,试图透过恶搞手段诱导媒体与公众将OK手势与白人至上主义连结[17][18][19]。据《波士顿环球报》调查,参与者被要求大量在Twitter等平台宣称该手势代表“White Power”(三指为“W”、圆圈为“P”的头部)[20]。尽管部分另类右翼分子后续开始使用此符号,其动机仍难以区分为“真诚信仰”或“反讽行为”[21]。
2019年9月,反诽谤联盟正式将OK手势列入“仇恨符号数据库”,指出“多数情境下虽无害,但部分白人至上主义者已将其作为真诚意识形态表达”[18][22]。此后多起事件引发争议:
Remove ads
作为手语


自十世纪欧洲发展的基督教静默修道士手语体系中,拇指与食指形成环状、其余手指伸展的手势被纳入标准化符号系统。当手势在面前伸出时代表对上帝的奉献,触碰嘴部时转化为用餐信号。与表示“书本”的开掌手势结合时,其环形特指赞美诗集,呼应多数赞美诗开头的“O”字母起始格式。当手势抓取自身衣物(如头巾边缘)或身体部位(如一绺头发)时,可延伸表示“修道士”、“马匹”或“羊皮纸”等多元概念,展现中世纪手语的复合表意功能[35]。
在平原印第安手语(PISL)系统中,此手势与天体运行密切相关:当手势在面部前方举起或沿太阳轨迹移动时,成为“太阳”的视觉化表达;举向天空并透过环形观测时,转化为判定“正午”的时辰标志。1888年加拿大寄宿学校刊物《我们森林的孩子》记载,左手环形手势表示日出方位,右手则对应日落方位。在更复杂的语义建构中,双手保持手势如拉伸无形线绳的动作,既可抽象表示“死亡”概念,也可具体表述“很久以后,你会死去”的预言式信息[36]。
现代美式手语(ASL)赋予该手势多重语义层次。其基本形态中,拇指与食指的捏合动作常表征微小物体,例如模仿家蝇环绕飞行的连续手势。在制度性语汇中,当手势从身体一侧横向移动至另一侧(类似拾取并放置物品),形成“任命”的行政概念;若将手势的拇指与食指伸入另一手形成的孔洞,则转化为“投票”动作,二者组合连续施展即构成完整的“选举”表意系统[37]。
在不同手指拼写系统中,该手势承载差异化字母表征功能:美国手语将其固定对应字母F;爱尔兰手语与法国手语则指定为字母G;在乌克兰手语等西里尔字母体系中,圆环形态对应元音“О”;韩国手语将其匹配谚文字母“ㅇ”(ieung),准确反映该字母在韩语发音系统中的特性;而日本“指文字”系统中,此手势标记音节“め”,其环形略呈锥状以区别标准圆形[38]。
在美国手语数字系统中,掌心外展的静态手势明确表示数字9,此为单位数序列的终端符号(1-5以手指数量表示,6-9通过拇指依次触碰各手指)。当手势左右摇动时,数字符号转换为19。对照平原印第安手语,略低于太阳手势位置的相同手势表示数字3。
中国数字手势体系呈现地域差异:南方省份沿用此手势表3,北方则多采用三指伸展式,此与欧洲主流三指伸展表3的系统形成对照,需注意该形态在台湾及部分中国地区可能与表8手势产生混淆[39]。
古希腊罗马“手势术”发展出精密计数系统,单手环形手势通过接触点变化(掌心、指节、指尖等不同位置)可分别表示10、30、100至300数值,展现古代数字符号的立体思维模式[40]。
其他涵义

由食指和拇指形成环状、其余手指伸展的手势,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在彩绘陶器上被视为爱的表现,拇指与食指模拟亲吻的嘴唇。在古希腊,当一人向另一人做出此手势时,表达的是爱意,情感更多透过指尖的接触而非形成的圆圈传递。[41]作为赞同和认可的表达,此手势可追溯至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修辞学家昆提利安被记载曾使用此手势。[42]昆提利安的“手势术”规定了该手势在演讲特定时刻的用法变化:开场、警告、赞扬或指控,以及结束演说。[41]
同时期,该手势出现在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象征内在的完美。动物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认为,拇指与食指的结合传达了精确抓取某物的字面或比喻意义,而它们形成的形状代表了完美的典范——一个圆形——因此该手势在不同文化中传达“完全正确”或“完美”的讯息。[15]
在那不勒斯,该手势长期被用来象征爱情和婚姻,如同邻近的希腊习俗,但需掌心向上;而掌心向下则代表手持正义天平。[41][40]在意大利各地,该手势在对话中移动时仍用于表达论述的精确性,但当静止高举、手指指向天空时,则成为完美的象征。[41]
英语世界早期使用记录见于英国医师兼哲学家约翰·布尔沃1644年的著作《手语学》:“手的自然语言,由说话动作和论述手势组成。”[43]在布尔沃详细描述的众多手势中,他将一种手势描述为“食指顶端移动与拇指指甲相触,其余手指松弛”[44],并称其“适合讲述、区分或认可”。[45]

在日本,单手环形手势象征金钱,[46]此时手指的圆形代表硬币。[15]有时该手势用于避免谈论或索取金钱时的言语尴尬。[47]在其他情境中,它可能暗示贿赂或其他非法金融交易,[48][10]或表示邀请进入商业谈判。
在世界其他地区,该手势也可表达金钱、金融交易、财富或物品的昂贵。19世纪末墨西哥的记录记载了该手势用于评论一个人的财富或地位。[49]
在瑜伽中,当掌心向下时,该手势称为“意识手印”(chin mudra);当掌心向上或置于其他位置(如胸前)时,称为“智慧手印”(jnana mudra)。有些瑜伽流派将“意识手印”和“智慧手印”混用,而其他流派则主张“前者产生一种扎根感,后者产生轻盈感”[50],或称“智慧手印”为“被动接收姿势”,而“意识手印”为“主动给予姿势”。[51]在这些手印中,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代表“三德”(rajas、tamas和sattva),当三者和谐时,将“自我”与“梵”或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结合。拇指与食指的相触代表这种意识的结合——或称“瑜伽”。[50]在佛教中,该手势称为“说法印”,用于强调言语的意义。[51]
该手势在1967年英国电视剧《囚徒》中备受瞩目,剧中多名无名角色被囚禁于村庄。[52]每当这些被囚村民相互道别时,会说“后会有期”并将手势举至自己眼前,提醒彼此尽管表面自由,实则皆为囚徒。[53]该手势在剧中亦作为问候使用,无需搭配“后会有期”。主演帕特里克·麦高汉表示,该剧采用手势源自早期基督徒使用的鱼形符号。[54][55]
2010年,南印度电影导演乌本德拉·拉奥以一部粉丝称为《超级》的电影复出,实际片名为《👌》。[56]拉奥在片中饰演一名返回祖国的海外印度人,试图将国家转变为乌托邦社会。[57]仅以手势符号呈现片名,拉奥意在让观众命名,认为他们可能称之为“零”或“三”,或联想到说法印或“唵”(ॐ)的符号。[58]影片开场字幕中,说法印标题变为指向观众的手,宣布导演名为“U”。

在欧洲巴尔干地区,OK手势因与马其顿统一的领土收复主义运动相关而被称为“马其顿统一敬礼”。[59]对马其顿民族主义者而言,形成“O”的两指代表马其顿语“Обединета”(“统一”),其余三指象征爱琴马其顿(希腊北部)、皮林马其顿(保加利亚西南部)及大致对应北马其顿共和国疆域的瓦尔达尔马其顿地区。[60]整体而言,马其顿统一敬礼亦形似古马其顿王室象征维吉纳太阳。太阳与敬礼在1980年代流行于马其顿希腊人中,太阳图案于1992年马其顿自南斯拉夫独立后出现在国旗上。三年后,马其顿在希腊经济制裁压力下更换国旗,希腊视维吉纳太阳为对其主权的威胁。马其顿统一敬礼在巴尔干地区许多人中仍具争议,尤其是居住于马其顿民族主义者声称应归属其国土的希腊或保加利亚地区者。[61]
医生使用该手势测试骨间前神经功能,寻找手部正中神经麻痹迹象。检测时,患者用双手做出OK手势。若一手的圆圈比另一手更紧缩或不圆,可能显示神经虚弱。[62][63]
类似医学检测“手捏纸征”(Froment's sign)用于测试尺神经麻痹。检测时,患者用食指和拇指夹住纸张,检查者试图拉出。[64]若存在尺神经麻痹,患者难以维持握持,可能透过屈曲拇指增加压力补偿。[65]
该手势被用作多个企业和组织标志的设计元素,包括总部位于印度的皮拉马尔集团、巴拉特石油和Adlabs制片厂。[66]亦用作冈本工业保险套产品线的品牌标志。[67]

厨师之吻是食物情境中表示“完美”的手势,为从嘴部做出的手势,有时搭配拇指与食指。[68]其他情况下,厨师之吻仅以脸旁的OK手势传达。[69]

OK手势是流行校园恶作剧“圆圈游戏”("The circle" game)的关键特征。发起者将手势置于自己腰线下方,试图诱使对手注视。若对手瞥见,发起者“自封权利”可“强力拳击”对手手臂。一种变体是,玩家若能在不看的情况下将食指插入圆圈,可反击发起者。[20]
据报导,该游戏自1970-1980年代起在美国校园流行,2000年代初因情景剧《左右做人难》的描绘而备受关注。[70]Vice News曾采访一名自称1980年代初发明该游戏的俄亥俄州男子,但未获独立核实。[71]2010年代,该游戏作为照片炸弹恶作剧或网络迷因复兴,并因OK手势自2017年起有时被用作白人至上符号而引发争议。[72][70]
以促进男性对话为宗旨的慈善组织安迪男士俱乐部采用OK手势作为象征[73],蕴含“倾诉无妨”(it's okay to talk)之意[74]。
字符编码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