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馬尼亞聯合公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马尼亚联合公国
Remove ads

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又稱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聯合公國,位於東南歐共主邦聯,成立於1859年,由多瑙河地區兩個公國合併而成。當時,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同時獲選為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之君主,「共主邦聯」制度正式成形。聯合公國本為鄂圖曼帝國附庸國,直到1866年正式成為統一國家。1877至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聯合公國正式宣佈獨立,並於1878年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直至1881年,卡羅爾一世加冕國王,正式成為「羅馬尼亞王國」。聯合公國領土涵蓋多個地區,包括:摩爾多瓦、蒙特尼亞奧爾特尼亞,以及南比薩拉比亞(即卡古爾博爾赫拉德伊茲梅爾三個縣)。

快速預覽 聯合公國(1859–1862)Principatele Unite羅馬尼亞聯合公國(1862–1866)Principatele Unite Române羅馬尼亞(1866–1881)România, 地位 ...
Remove ads

領土疆域

公國東面邊界沿普魯特河,南面邊界則由博爾赫拉德卡古爾薩西克湖黑海一線構成。當時與鄂圖曼帝國之間的內部行政邊界亦沿南方多瑙河。公國所擁有的長型狹窄領土,剛好夾在位於多瑙河與接壤俄羅斯邊界之間,而且一條邊界由加拉茨布雷拉兩個城市一直延伸到黑海。南面與鄂圖曼帝國接壤邊界沿着多瑙河劃分。在巴納特地區,邊界向西北方向轉折,並與特蘭西瓦尼亞接壤。隨後,邊界沿着喀爾巴阡山脈山脊延伸,先向東,再轉向北。在布科維納地區,羅馬尼亞與羅馬尼亞的邊界向東延伸至普魯特河的上游。

在聯合公國存在期間,羅馬尼亞的邊界曾經發生過一次變動。這次變動發生於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之後,當時羅馬尼亞從鄂圖曼帝國獲得了北多布羅加,而南比薩拉比亞則被轉交給俄羅斯。隨後,羅馬尼亞與俄羅斯帝國在東南方的邊界沿着多瑙河三角洲的基利亞支流延伸至黑海。至於與保加利亞的新邊界,則由多瑙河起,沿直線劃分至海岸。聯合公國的對外邊界包括:西面、西北及北面與奧匈帝國接壤,東面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面則臨黑海。在1877年之前,公國與鄂圖曼帝國之間存在共同的內部邊界;自1877年起,公國成為獨立政體,而南方則出現了保加利亞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聯合公國的行政劃分以「縣」單位,制度早在十五世紀形成。到了十九世紀,羅馬尼亞採用了全新行政區劃制度,並沿用至今。1859年至1861年期間,聯合公國分為兩個主要部分: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雙方都各自劃分多個縣。1861年,兩地正式合併成單一政體。當時摩爾多瓦行政中心位於雅西市,而瓦拉幾亞的中心則位於布加勒斯特

瓦拉幾亞地區包括以下各縣:

  • 阿爾傑什
  • 布雷拉
  • 布澤烏
  • 弗爾恰
  • 戈爾日
  • 久爾久
  • 多爾日
  • 登博維察
  • 伊爾福夫
  • 卡拉拉希
  • 梅赫丁茨
  • 奧爾特
  • 普拉霍瓦
  • 特萊奧爾曼
  • 雅洛米察

1877年之後,聯合公國增設多布羅加地區,並設立以下兩縣:

  • 康斯坦察
  • 圖爾恰

摩爾多瓦地區則包括以下各縣:

  • 巴克烏
  • 瓦斯盧伊
  • 弗朗恰
  • 加拉茨
  • 尼亞姆茨
  • 雅西

1877年前,聯合公國曾一度設立南比薩拉比亞地區,當地設有以下各縣:

  • 伊茲梅爾
  • 博爾格拉德
  • 卡古爾

人口

1861年,摩爾多瓦與瓦拉幾亞兩地總人口約為390萬人;直至1870年人口增至430萬,到了1880年則達到450萬人。其中,布加勒斯特擁有121,734名居民,雅西則有65,754名。從多瑙河兩公國合併起始,直到羅馬尼亞王國立國期間,有60萬人口增長。

聯合公國人口主要由羅馬尼亞人組成。除羅馬尼亞人之外,公國亦有其他族裔居,包括保加利亞人(主要定居多瑙河北岸)、匈牙利人(定居接壤奧匈帝國邊界附近)、塞凱伊人利波萬人(即俄羅斯舊禮儀派信徒,居住地集中在多瑙河三角洲)、塞爾維亞人(定居西部邊界地區)、猶太人同其他少數族群。

截至1866年,公國境內接近95%人口信奉羅馬尼亞東正教,3%信奉猶太教,1%屬於羅馬尼亞天主教會,0.7%為新教徒,0.2%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信徒,另有0.2%為亞美尼亞天主教徒,此外還有少量回教徒人口,為數約1,300人。

在南比薩拉比亞地區(即布賈克),亦有一批居民屬俄羅斯舊禮儀派信徒利波萬人,他們主要於17世紀末自外地遷入。

文化

多瑙河公國整合促進了文化藝術發展。十九世紀初開始摩爾多瓦人和瓦拉幾亞人民族意識高漲,推動現代羅馬尼亞文化之形成。當時公國開始興建多層建築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師包括了A·安東內斯庫和I·明庫。

十九世紀末,法國對當地文化影響特別深遠。自1848年公國同法國關係改善之後,法語法國菜、法式建築等元素在當地非常流行。這一種文化風氣一直延續到公國末年,直到同法國關係惡化為止。

公國極重視民間文化,以摩爾多瓦地區的民間傳說和獨特樂器為基礎。作曲家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主張創作貼近民間旋律的音樂,進一步推動進步思想;而作曲家D·恩內斯庫更創作了羅馬尼亞第一首交響曲,成為羅馬尼亞古典音樂奠基者。1866年,布加勒斯特成立了愛樂樂團

公國各地劇院時常上演摩爾多瓦語和外語戲劇。對於使用外語演出,當地社會曾經展開一場文化爭論,而劇場演員亦最積極參與討論。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演員包括I·米洛、I·馬努列斯庫同M·帕斯卡爾。

聯合公國多位著名活躍藝術家,包括了畫家特奧多爾·阿曼、N·韋爾蒙、斯特凡·盧基安、尼古拉·格里戈雷斯庫、G·迪米特雷斯庫-米爾查和伊昂·安德列斯庫。雕塑方面則有I·喬治斯庫和D·帕丘里亞等知名人物。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