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英语:Hong Kong drifters/migrants),是一个没有严谨法律定义的称谓,泛指俗称中国内地香港留学、就业、居留或以受养人签证依亲但未合资格获得香港居留权群体,通常是修读香港大专院校留学生专业人才

词源与释义

“港漂”为“香港”与“漂泊”所组成的混成词,当中“漂泊”意指“生活居无定所”,源自2000年间互联网用语衍生自北漂”、“沪漂”、“广漂”、“深漂”这四个分别指内地居民离开故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合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工作而未获得当地户籍群体

“港漂”多数以《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或学生签证及以上入境计划的受养人身分暂居香港,并未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七年而未可通过“核实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程序获得香港居留权。持因公往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行证和赴港工作签注的公派香港中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也可能被视为港漂,但他们以公派身份在港工作期间不视为通常居住,无法凭此取得香港居留权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认为“港漂”拥有高学历或专业技术,与透过婚姻和依亲移民来港落地生根的香港新移民不同,是社会学的“流动人口”。[1]

历史

1998年,香港赛马会以一亿港元资助首批数十名内地高考生赴升读高等教育学位课程。[2]

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放宽了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的入境政策,让内地学生来港就读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课程。

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颁布了“在本地院校取得学士学位或以上程度的内地学生来港就业安排”[3]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推行包括《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及《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在内的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同时不断扩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八间大学非本地生的招收比例。香港特区政府还在当年推行了《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这一投资移民计划,允许中国籍而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士申请。

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 (IANG)),为内地来港毕业生提供无门槛留港 12个月的优惠条件,而应届非本地毕业生更毋须在提出申请时已觅得工作,种种逗留条件限制放宽,吸引不少内地学生毕业后留港发展。

2015年,香港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透过《2015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宣布《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于当年1月15日停止接受申请。截止2022年底,通过该入境计划已获“正式批准”来港居留的申请数字中,中国籍而已取得外国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士占全部申请人数字的91.49%。

202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爱国者治港”后,港漂在香港政治上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第七届香港立法会议员张欣宇洪雯尚海龙谭岳衡[4]

2022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2022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宣布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及推行《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2024年,香港警务处的一项防止罪案“护港漂”计划公布[5]及一则有关前“港漂”后成为永久性居民的刚入职女警报导[6],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在首次在其下部门的官方网站中提及“港漂”俗称,文章当中亦以“在港内地生和专才”作称谓

文化冲突和矛盾

有“港漂”选择香港住满七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落地生根;而有“港漂”无法融入本土的生活,在生活习惯、文化、言语、居住环境、充满矛盾与挑战。[7]

社区邻里

大围名城[8]沙田沙田中心红磡黄埔花园深水埗都是港漂聚居的地方。港漂聚居的屋苑有一定人口是以普通话作为母语,由于习惯内地生活文化及内地小区生活模式,他们与本地人邻里社区之间存在不少文化冲突

教育资源

“港漂”被质疑“分薄”香港教育资源,抢工作,令香港本地大学“内地化”,[9]部分本地人关注要求减收内地生,保障本地人升学和就业。

政治背景

在中国内地完成小学教育的学生几乎都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而完成中学教育的学生大多已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11]2011年,岭南大学学生会该届唯一候选内阁“燎声”,主席廖维懿公开承认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其他内阁成员呼吁学生投反对票及白票,最终令他们落选。[12][13]同年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3个候选内阁中,均有成员被指是中国共青团团员,其中1号内阁“百汇城川”,多达4名内地生被指是团员,因此在校内掀起了“赤化”风波。2013年2月6日,香港大学学生会多名成员被揭发与亲北京红色学生组织“香港各区专上学生同盟”(TSA)关系密切。[14]2023年,香港首个由港漂组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于大角咀港湾豪庭挂牌成立。

统计数据及研究报告

申请人数

2015年,《北京青年报》以引述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指,近3年该校的申请数量在1万至1.2万之间。报道指,港大2013年接获申请12,540份,到2014年则降至仅逾万人申请;香港浸会大学的申请在2012年为5,000多份,2013年为4,800多份,2014年降至约3,800份,持续减少。[15]

留港就业

自2003年起,获批入境的“港漂”数目累计超过16万内地人士到香港读书或工作,而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发表的《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估计约一半获批“港漂”完成学业后选择留港发展。[16]

自2010年起香港有多个大型社会运动发生,如2014年雨伞革命和2019年反例修运动等,加上政治和经济不明朗因素,潜在的中港两地文化差异中港矛盾等问题,以及内地急速发展,根据数据,自2015年,选择留港就业的“港漂”已大幅减少。[17]

根据民间政策研究机构《香港集思会》于2013年11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港漂”看香港—内地来港留学及工作人士的心态及处境研究》[18][19]指出,随著内地经济起飞、香港的薪酬待遇对“港漂”已不如从前吸引,香港相对自由、民主、公平的社会,有新闻、言论、集会等自由,多元文化气息及生活环境,才是留学及工作人士留下的主要原因。[20]

2016年有8,611名大陆居民成功申请留港就业,数字已从2014年约万人的高位回落。有调查指逾七成“港漂”不打算在港长期发展,认为大陆发展和晋升机会较佳。[21]

至2017年,透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居港满7年而获得香港居留权的人共4927人,而2003至2011年一共批出49021张此类签证,仅有一成人“港漂”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人才流失率近9成。[22]

留港工作的“港漂”多选择从事金融服务[23]例如保险业,亦有选择创业[24][25]。对于因私持香港签证留港工作的内地人士,如果在香港通常连续居住满7年,则有资格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回笼漂

“回笼漂”为中国内地网络用语,意指一个人离开某城市后,尤其是“北上广深港一线城市,过一段时间又返回该城市工作和生活[26],这情况都适合应用于“港漂”。

相关影视文学作品

2012年,《两地书:港漂十味》,吕大乐著,记录下十个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的声音。

2014年,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电影及电视高级文凭毕业生黄天城,拍摄微电影《港漂》取得艺术发展局主办的“鲜浪潮2014-国际短片展”本地短片创作比赛学生组“最佳剧本奖”。影片其后于“法国康城电影节”短片角 (Short Film Corner, Festival de Cannes) 放映。[27]

2015年,内地与香港合拍3D电影华丽上班族》中,汤唯饰演一名“港漂”。

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港漂》由厦门市元角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编剧为李永超、陈阳。

参见

由香港入境处审批的内地人士来港入境计划: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