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号戒备信号
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天氣警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号戒备信号(英语: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之中最低级的信号,一般市民俗称为一号风球或一号波[注 1]。高一级为三号强风信号。
![]() |

意义
根据官方定义,此等信号乃表示有一热带气旋,约在香港800公里的范围内,可能影响香港,离岸海域可能有强风[1]。
一个热带气旋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大风、风暴潮、大雨、下沉气流引致的酷热天气。由于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旨在警告市民热带气旋带来的风力威胁[1],因此一号信号中所指的“影响”只限于热带气旋所带来的风力。对于热带气旋带来风力及风暴潮以外的影响,天文台会在有需要时发出其他相应警告,提醒市民热带气旋所带来的其他方面影响,例如酷热天气警告、暴雨警告信号等。同时,一年内有不少热带气旋进入香港约800公里的范围,天文台会考虑此等热带气旋会否带来风力威胁,才会决定是否发出一号信号,因此当热带气旋集结在香港约800公里或以内,并不代表必需发出一号信号。
自2006年起,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加入“离岸海域可能有强风”的考虑[1]。自此天文台在热带气旋在香港远处掠过或长远并非继续接近香港,但离岸吹强风的情况下考虑发出一号信号,以及在取消三号强风信号时,如离岸仍受强风影响,则改发一号信号而非直接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此外如果热带气旋来势汹汹,或者在东北季候风共同影响,导致风力提早增强,天文台亦有可能在热带气旋还没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时提前发出一号信号,不过较为罕见,多数在秋季出现。虽然在1987年台风林茵(东南偏东约880公里)、1988年台风露比(东南偏南约810公里)及1989年台风戈登(东南约830公里)连续3年出现此情况,但是直至25年后,2014年台风海鸥来袭时才再次发生(东南偏东约850公里)。4年后台风山竹以巨大环流直扑珠江口一带,构成重大威胁,香港天文台更史无前例在山竹距离香港仍有过千公里时便已经发出一号戒备信号(东南偏东约1110公里),并特别把定义改为“表示有一热带气旋,将会进入香港800公里内,可能影响本港”[2],直至山竹进入警戒范围后才改回惯用的“在香港约800公里内”。而2019年热带风暴剑鱼则是首个离开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后,天文台仍然维持一号信号的热带气旋,剑鱼更一度远离香港约1000公里,原因是当时剑鱼与大陆反气旋共同影响,香港离岸和高地仍吹强风,且预测剑鱼会以“回马枪”再次影响香港。
天文台亦可能同时为多于一个热带气旋发出一号戒备信号。2021年7月6日,天文台便同时为两个热带低气压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并特别把定义改为“表示有两个热带气旋,在香港约800公里内,可能影响本港”,直至其中一个热带低气压减弱为低压区后才改回惯用的“一热带气旋”。而在1979年热带风暴兰茜远离之际,天文台更紧接为强烈热带风暴麦克悬挂三号和八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Remove ads
历史
香港天文台从1884年开始就为香港海港内的轮船悬挂台风信号以作示警,其后并开始为原有的信号球加设数字来代表风力强度和风向。当时香港天文台有两套信号系统。一套是本地台风警告信号(为位于香港警戒范围以内的台风),另外一套是非本地台风警告信号(为位于香港警戒范围以外的台风)[3]。
一号风球从1905年开始出现。根据当时的系统,一号风球代表香港以北有台风出现。信号球形状为朝上锥体(▲)[4]。信号分为红色和黑色。红色信号代表台风距离香港超过300哩,黑色信号则代表台风距离香港少于300哩[4]。
根据1917年的信号系统,一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为红色朝上锥体(▲),夜间信号灯颜色设定为“白白白”(由上至下),代表香港可能在未来24小时受到烈风吹袭[5]。
1931年3月1日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改制,新的一号风球信号球形状以现在为人熟识的黑色T字 呈现,并再没有做出改变。夜间信号灯颜色与1917年系统一样,当时的一号风球表示有热带气旋可能会影响香港[6]。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当时的日占政府因战争时期使气象预报物资短缺[7],遂暂时把台风警告信号系统精简,改为只有一号及二号风球。
根据当时的系统,一号风球的信号球颜色改为红色,而夜间信号灯颜色亦改为“红蓝”(由上至下)。而一号风球的意思亦改为代表戒备或强风吹袭[7],意义与以往的一号风球、现在的一号及三号信号相同。
此系统直至香港重光后才被废除。
1956年,天文台当局把一号信号的意义改为表示有热带气旋进入香港400海里(约740公里)警戒范围并可能影响香港。
1986年,天文台改为使用十进制,并把热带气旋警戒范围扩大至800公里。
1999年至今发出纪录
此条目或章节需要时常更新。有关事物或许会随著时间而有所变化。 |
备注:
- 橙色为直接发出之一号戒备信号;
蓝绿色为取代较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之一号戒备信号。 - 斜体的热带气旋代表最终没有引致香港发出三号强风信号,而直接地取消一号戒备信号。
- 2009年或以前的强台风、超强台风以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号资料库”的评级作准。
Remove ads
一号信号之最
- 1922年3月一个热带气旋,由3月27日02:35至03:00,共维持25分钟;二战后为1967年超强台风维奥莉,由4月9日12:00至4月10日09:00,共维持21小时。
- 1953年台风奥菲莉亚,由8月12日15:15至8月13日00:15,共维持9小时,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及后改发七号风球(现八号东北信号)。
- 1959年热带风暴苇黛,由7月5日22:20至7月6日11:00,共维持12小时40分钟,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 2009年,共有13次。
- 1955年,没有发出。
注意事项
- 香港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不能够单凭发出的信号推断。 只知道发出了什么信号并不足够,市民应该留意电台、 电视台及天文台网页及“打电话问天气”系统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新消息及有关报告,然后就发出的信号决定采取适当的相应行动。
- 受地形或邻近建筑物影响,市民所在区域的风力与香港普遍风势可能有显著差异。离岸海域及高地风力通常较强,不当风的地区风力较弱。
- 天文台透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各区风力及雨量的详细资料。市民应该因应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就警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 即使热带气旋正逐步远离香港,也不应放松戒备,因为强风可能仍然肆虐一段时间,故应留在室内安全的地方,直至风势缓和为止。
- 一号信号发出后,计划活动时,要考虑热带气旋的影响,并注意离岸海域可能有强风。
争议
李本滢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长,其后在台长网志指出热带气旋警告的生效时数下降能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干扰及提升社会效率[8]。在他担任台长的两年间,天文台明显较以往延迟发出一号戒备信号的时间。2009年强烈热带风暴莲花及热带风暴浪卡吹袭香港期间,天文台在热带气旋移至香港约400公里范围时才发出一号戒备信号,一改以往作风。翌年超强台风鲇鱼袭港,天文台发出一号信号时,鲇鱼已移至香港之东南偏南约570公里,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及批评。时任天文台台长李本滢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长网志”发表《何时才会发出一号戒备信号》,解释天文台在鲇鱼袭港时没有早些发出一号信号的原因[9]。亦有网民去信天文台询问为何鲇鱼距离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天文台回复指,一号戒备信号的意义是表示有一热带气旋集结于香港约800公里的范围内,及可能影响香港,但并不是机械式地指每当有热带气旋进入香港800公里的范围内时,便要立即发出一号信号。天文台会就热带气旋的情况而评估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譬如当一个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快及有很大机会为香港带来强风时,天文台甚至可以在热带气旋还没有进入距离香港800公里范围时,便发出一号戒备信号;然而,当一个热带气旋移动速度较慢及没有显著移向香港的趋势时,一号信号便可能会较后发出[10]。晚发一号信号的行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长一职后才有改善。
2005年7月29日,位于南海的热带风暴天鹰引致长洲吹强风,但天文台以风暴远离为由未有发出任何信号,而只以新闻发布形式提醒市民提防离岸会有风浪,事件再次引起警告系统未能照顾全港市民的争议。在2006年,当时天文台台长林超英指“影响香港”一词由该年起将包含“香港境内海域吹强风”的意义。林超英解释:“在将来的运作中,主要的分别是热带气旋袭港后期三号强风信号取消之后将大多数继之以一号戒备信号,用以提醒大家要提防周边海域的强风。”
由该年起,大部份热带气旋威胁减少,但离岸仍然持续吹强风时,天文台均改发一号信号,取代三号信号,在这之前其实亦有例子(台风林茵及台风丹尼分别急剧减弱和急转弯远离,令天文台由三号信号改发一号信号);不过天文台在某些情况仍然不会改发一号信号,而直接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主要原因是热带气旋减弱为低压区,但亦有高速远离、改受强烈东北季候风主导吹强风等其他原因。
相关条目
备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