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
太平洋台风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于2015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国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皆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2015年此区域内每月均有热带风暴生成,是日本气象厅有观测纪录以来首次。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飓风季。于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日本气象厅所命名(即国际名称),国际编号为15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英语:JTWC)则将于该地区的热带低气压之编号以W字母作结。
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气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英语:PAGASA)均会给予当地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称(官方以国际名称为准);此外,由于中港澳采用同一中文译名,而台湾当地之中文译名可能与其有所不同,故同一个风暴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称。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巅峰形态为准。
2015年风季的热带气旋明显较强,该年成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采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新增“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以来,最多超强台风的风季(共13个),以及首个在6月前已经出现4个超强台风风季。
Remove ads
台风季预测
香港天文台(英语:HKO)台长岑智明于3月23日在由天文台所召开的新闻简报会中表示,年内进入距离香港500公里范围内的热带气旋预料有4至7个,属于正常水平,而该年风季可能会于6月或以后开始。天文台亦计划在该年风季,把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时效,由3日延长至5日,但台长指出由于部分热带气旋移动飘忽,5日预报仍会出现较大误差。[1]最终天文台在6月20日随著热带风暴鲸鱼的形成,推行5日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而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自7月初台风莲花正面袭港后,接近3个月都没有热带气旋影响香港,直至10月初强台风彩虹袭港才令这罕见的空窗期结束,不但是连续2年皆于8月没有风暴袭港,而且成为1946年有纪录以来,首个8月至9月皆没有风暴袭港的风季,香港天文台因而在8月22日把预计进入500公里范围的热带气旋数量下调为3至6个,属正常至偏少。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葡萄牙语:SMG)气象局气象监察中心代主任黄振星于4月14日中在会议上表示,预测年内将有4至6个热带气旋将影响澳门,最少1个可能有机会导致悬挂八号风球,首个热带气旋将于6月中旬出现。澳门气象局将会利用关闸大楼门外的电子显示屏,发布热带气旋、暴雨或风暴潮警告讯息。[2]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英语:CWB)于6月30日召开台风展望记者会,预估该年夏季将有2至4个台风侵台,在正常值范围。受圣婴-南方振荡现象影响,台风发展位置偏东,洋面表温偏高使得侵台台风强度较强,皆为中度台风以上。当局亦预测台风夏季影响台湾的机率比秋季高。[3]
按照2015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所发表的《南海区2014年海洋灾害概述及2015年海洋灾害展望》所预测,年内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海域出现的台风浪过程较常年平均偏少,约为23~25次;全年南海海域出现的台风浪过程接近常年平均,约为8~10次。同时该文预计年内有3~4次台风浪过程严重影响广东、广西及海南沿海,其中有2~3次台风浪过程严重影响广东沿海。而在7~9月期间可能有1~2个强台风或超强台风为华南带来灾害性海浪过程。另外,初次影响华南沿岸的台风浪过程可能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较常年偏晚,末次影响华南沿岸的台风浪过程可能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接近常年平均略偏早。[4]
另据海南省气象局于5月23日预测,该年汛期(5月-10月)影响海南本岛的热带气旋有3-4个,较常年偏少2个;登陆海南岛的1个,较常年偏少1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强度较常年偏强。首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7月中旬,最后一个可能出现在10月下旬。[5]海口市气象局亦于同月26日预测年内3-4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口市并会有1-2个对海口市造成严重影响或登陆海口市。[6]
Remove ads
菲律宾PAGASA预计年内达到台风(118km/h或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数量会受圣婴现象影响而增加。[7]该局亦预测本年6-12月内进入菲律宾预报责任区的热带气旋会达11-16个。[8]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2015年1月2日,热带风暴蔷薇的背风低压于沙巴西北方海面上发展。同日,[9][10]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MEDIUM”的评级。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11]
1月3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撤销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降级为“LOW”。
1月4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取消评级。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低压区。
Remove ads
PAGASA: Amang
2015年1月9日,一个低压区在波纳佩西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
1月11日下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MEDIUM”的评级。
1月13日上午7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米克拉。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1W。
1月1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月16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1月1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月18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1月1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1月2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米克拉已经逐渐消散。
米克拉是本年度西北太平洋生成之第一个被命名的风暴。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米克拉的强度向下修订为强烈热带风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下调为60节,中心最低气压上调至975hPa。
2015年2月4日,一个低压区在科斯雷附近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4W。
2月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
2月7日上午6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2W。
2月8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海高斯。[12]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2月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13]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14]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海高斯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2月1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下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一级台风级别,但事后将此次降格取消。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而事后更调整为四级台风。
2月11日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降格为台风。[15]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16]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2月1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17]
2月13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海高斯已经并入锋面。
海高斯一度是日本气象厅有记录以来,北半球2月份最强的热带气旋,但记录已被2019年台风蝴蝶打破。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海高斯的强度向下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下调为90节,中心最低气压上调至940hPa。
Remove ads
PAGASA: Betty
2015年3月6日,一个低压区在吉里巴斯东北方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
3月9日上午7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3月10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同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3月1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3W。
3月1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巴威。[18] 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3月17日上午11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将已进入责任范围的巴威评级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Betty(贝蒂),开始发布第一报热带气旋资讯。[19]
3月17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3月18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3月19日上午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将其降格为低压区,并发布最后一报(第5报)热带气旋资讯。[20]
3月23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巴威已经逐渐消散。
Remove ads
PAGASA: Chedeng
美莎克曾是北半球有气象纪录以来,1至4月份最强的热带气旋,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及中心气压均超越了1989年台风安迪的纪录,但纪录已被2021年台风舒力基所打破;美莎克亦是日本气象厅有记录以来,其中一个于3月及4月份达到“猛烈的”台风评级的热带气旋。若依香港天文台评级,美莎克是当年第2个达到超强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第1个为2月台风海高斯),显示当年是香港天文台于2009年使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新增“强台风”及“超强台风”级别以来,首个于4月或之前出现两个超强台风的风季。虽然美莎克的移动路径符合西北太平洋台风季的“西进型”风暴,由西北太平洋长驱直进,经菲律宾移入南海;但是这种路径一般在6月至10月出现,美莎克于4月采取这种路径,情况甚为罕见。结果美莎克成为2008年台风浣熊以来首个于4月进入南海北部的风暴,而当时的南海环境恶劣,危害热带气旋的发展,美莎克最终在南海北部上空被东北季候风击溃而减弱消散,情况类近于11月进入南海北部的热带气旋。
2015年3月30日,一个低压区在波纳佩东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
3月31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4月2日上午7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
4月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5W。
4月4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海神。
4月6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低压区。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PAGASA: Dodong
2015年4月30日,一个低压区在楚克附近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下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5月2日上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4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5月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6W。
5月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红霞。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5月7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红霞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
5月9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一度将红霞的强度下调至95节,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但于下午2时重新提升至105节。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红霞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5月1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红霞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五级台风级别。
5月11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5月12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红霞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红霞的强度向上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为110节,但中心最低气压反而上调至920hPa。
2015年5月3日,一个低压区在波纳佩南方海面上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3W。
5月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晚上10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
5月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5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5月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7W。
5月8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9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白海豚。
5月12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5月1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白海豚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5月16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5月1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五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5月19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5月2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5月2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白海豚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2015年6月18日,一个低压区在南海中部的季风槽内生成。上午8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1W。
6月19日上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
6月20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8W。
6月2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鲸鱼。
6月22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6月2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6月2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发出最后的警报。
6月25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鲸鱼已经逐渐消散。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鲸鱼的强度向上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为45节。
PAGASA: Falcon
2015年6月25日,一个低压区于科斯雷南方海面上生成。正午12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下午9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6月27日上午5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
6月30日上午6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9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灿鸿。
7月1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7月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台风。
7月7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台风。
7月8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灿鸿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7月9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
7月1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7月1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3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发出最后的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灿鸿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 Egay
2015年6月30日,一个低压区在帛琉西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6W。
7月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
7月2日上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上午8时,联合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0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莲花。
7月3日上午2时,联合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7月5日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7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7月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莲花已经逐渐消散。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莲花的强度向下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下调为50节,中心最低气压上调至980hPa。
2015年7月1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东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7月3日上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1W。
7月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浪卡。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5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7月6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7月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浪卡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7月9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7月10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7月12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7月1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
7月1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8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7月1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浪卡已经并入锋面。
PAGASA: Goring
2015年7月13日上午5时,位于中北太平洋的哈洛拉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因此改由日本气象厅(JMA)发报[21]。上午8时2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评定为强烈热带风暴,沿用中太平洋名称哈洛拉。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定为热带风暴。
7月14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哈洛拉的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7月16日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7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7月1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19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7月2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7月2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台风。
7月23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7月2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下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一级台风级别。
7月25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7月26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7月27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哈洛拉已经逐渐消散。
PAGASA: Hanna
2015年7月28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东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3W。
7月29日上午6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10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7月30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3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苏迪罗。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8月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8月3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8月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五级台风级别。
8月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8月8日上午4时40分,台湾中央气象局表示苏迪勒在台湾花莲县秀林乡立雾溪口登陆。
8月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2015年8月5日,一个低压区在北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6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8月6日早上6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下午1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8月7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5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莫拉菲。
8月8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8月9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亚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最后警报。
8月11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定为热带风暴,并重新发报,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为45节,随后又把强度调整为50节。
8月1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莫拉菲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 Ineng
2015年8月11日,一个低压区在波纳佩东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
8月12日上午4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8月13日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
8月14日上午1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6W。
8月15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天鹅。
8月1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晚上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8月17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8月1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8月2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又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8月25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国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并对其发出最后的警告。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8月26日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天鹅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天鹅的强度向上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上调为100节。
2015年8月12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北方海面上生成。早上7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8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8月13日晚上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
8月14日上午3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7W。
8月15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艾莎尼。
8月1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8月17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8月18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8月19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五级台风级别。
8月21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8月24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8月2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艾莎尼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2015年9月1日下午2时,位于中北太平洋的基洛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因此改由日本气象厅(JMA)发报[22]。下午3时2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评定为台风,沿用中太平洋名称基洛。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定为台风。
9月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9月7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9月9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9月1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9月11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基洛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基洛的强度向下修订,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下调为80节,中心最低气压上调至950hPa。
2015年9月2日,一个低压区在北马里亚纳群岛西北方的低压槽内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
9月5日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9月6日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评级为“HIGH”,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9月7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艾涛。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8W。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9月8日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9月9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告。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艾涛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2015年9月11日,一个低压区在南海中部生成。上午1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9月13日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MEDIUM”的评级。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HIGH”的评级,并对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9W。
9月1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环高。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的警报。
9月15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环高已经逐渐消散。
日本气象厅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把环高的强度向下修订,中心最低气压上调至998hPa。
2015年9月13日,一个低压区在北马里亚纳群岛东方海面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6W。
9月14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评级为“HIGH”,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9月15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0W。
9月1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科罗旺。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9月17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9月18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
9月19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9月20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的警报。
9月2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科罗旺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 Jenny
2015年9月15日,一个低压区在关岛东北方海面上生成,上午8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
9月17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9月19日下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至“MEDIUM”的评级。
9月20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至“HIGH”的评级,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9月21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1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9月22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杜鹃。
9月2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9月24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9月2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9月2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三级台风。
9月26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
9月2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最后的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9月30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杜鹃已经并入锋面。
PAGASA: Kabayan
2015年9月28日,一个低压区在雅浦岛西北方海面上生成。上午12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
9月2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MEDIUM”的评级。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HIGH”的评级,并对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0月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2W。下午3时25分,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彩虹。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3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10月4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告。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10月5日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彩虹已经逐渐消散。
2015年9月27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北方海面生成。上午11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
9月29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9月30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MEDIUM”。
10月1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10月2日上午6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彩云。
10月3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4W。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10月5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10月6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10月7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8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告。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彩云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 Lando
2015年10月11日,一个低压区于在楚克东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1W。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0月12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至“HIGH”的评级,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0月13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4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巨爵。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5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
10月16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10月17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10月1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10月19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0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1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最后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10月2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低压区。
2015年10月12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下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10月13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
10月1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蔷琵。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5W。
10月1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10月17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
10月1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
10月19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
10月22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台风级别。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台风级别。
10月24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5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蔷琵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 Marilyn
2015年11月12日,一个低压区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11月16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至“HIGH”的评级,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1月17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7W。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3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对其发出烈风警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烟花。
11月18日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11月19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11月20日上午6时45分,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二级飓风级别。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三级飓风级别。
11月21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下的四级飓风级别。
11月24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
11月25日上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1月26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烟花已经转化为温带气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此名字第一次使用,取代菲律宾破坏被除名的芭玛
PAGASA:Nona
一个低压区在2015年12月7日晚上在楚克州以南约120公里生成,并沿着副热带高压脊南侧的深厚偏东风向西北偏西移动,日本气象厅于12月9日早上8时把该低压区升格为热带低气压。虽然自11月台风烟花过后,西北太平洋经历大半个月的沉寂,海洋表面温度上升至摄氏28度以上,恢复庞大的能量供应,但是该系统形成初期受到颇强的垂直风切变影响,发展较为缓慢、组织松散,至12月10日风切变减弱、高空辐散转强,该系统才开始有深层对流发展,低层环流中心形成,日本气象厅在当晚8时45分对该系统发出烈风警告,即预计该系统在一日内会加强为热带风暴;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在翌日(12月11日)下午1时半对该系统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但半小时后,日本气象厅便把该系统正式升级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茉莉,给予国际编号1527,当时茉莉集结在雅蒲岛以南约50公里。这使得香港天文台在事前完全没有提及该系统的情况下,于当日下午4时15分突然表示“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低压区已增强为热带低气压,并命名为茉莉”;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要连续两报把茉莉升格,先在当晚11时把茉莉升为热带低气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8W,再于12日凌晨5时把茉莉升级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上午9时45分跟随。 12月14日,台风茉莉登陆菲律宾。 12月17日,茉莉转化为低压区。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2015年6月23日,一个低压区在楚克附近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4W。
6月25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6月26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撤销其评级。
6月29日上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认为该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级为“LOW”。
6月30日上午10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评级提升为“MEDIUM”。
7月2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并入台风灿鸿的云系之中。
2015年7月14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吕宋东方海面上生成。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逐渐消散。
7月15日,其残馀云系在吕宋东北方海面上重新发展[23]。下午5时,日本气象厅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16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并入台风浪卡的云系之中。
2015年7月18日,一个低压区在久米岛南方海面上生成。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7月19日上午7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
7月20日上午9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将其撤销编号。
7月2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热带低气压已逐渐消散。
7月20日上午11时,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内部编号TD02,中心最大风力达15米每秒(54千米每小时)。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8时,中央气象台认为该热带低压迫近阳江沿岸区域,中心最大风力达13米每秒(47千米每小时),并停止编号。
7月21日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逐渐消散。
2015年7月23日,一个低压区在吕宋东方近岸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1W。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上午9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HIGH”的评级,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于编号12W。
7月24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7月25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7月26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逐渐消散。
2015年8月1日,一个高空冷涡于本州东南方海面上转化为热带扰动。下午1时,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直接给予“MEDIUM”的评级。
8月2日上午3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HIGH”,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14W。
8月4日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的警报。
8月6日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表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逐渐消散。
2015年10月7日上午1时30分,位于中太平洋的08C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范围,因此改由日本气象厅(JMA)发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评定为热带低气压。
10月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低压区。
![]()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PAGASA:Onyok
![]()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2015年12月20日,热带低气压29W的背风低压于沙巴以西海面上发展。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8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
12月24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表示该热带低气压已经逐渐消散。
热带气旋时间表
以下时间线列出本年度的台风生成及消散时间,而各风暴的详情可参见上面的章节。

热带气旋名单
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内生成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了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小组的成员提供,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5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15年使用的名称清单中,有5个名字被替换,新名称“百里嘉”、“木恩”、“兰恩”、“白鹿”及“云雀”,分别取代了“尤特”、“菲特”、“韦森特”、“海燕”及“清松”[24]。2015年的风暴名称可能会与2002至2003年及2008、2009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注:
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决定将本风季第13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苏迪罗”与本风季第22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彩虹”退役,因为台风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造成重大损失;并决定将本风季第24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巨爵”与本风季第27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茉莉”退役,因为台风在菲律宾造成重大损失。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对责任区域内的热带气旋使用独立的命名方法,所有在其责任海域形成,或是进入其责任海域,或是有可能进入其责任海域的热带低气压都会获得名称,命名名称每4年完成一次轮换,只有退役的名称会予以替换,并且还准备有辅助名单,以便在名称全部用完时替补[32]。以下列出2015年的风暴名单,未经启用的名称以灰色表示,括弧内则是风暴的国际名称:
|
|
- 替补名单
|
|
|
|
|
- 英文原文
台风季影响
此列表列出了所有于2015年西北太平洋曾经活跃的台风。包括该台风的强度、持续时间、名称、登陆地点、死亡人数以及损失总计。所有损失皆以美元作为单位。括号内的风暴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所使用之当地命名;未命名之热带性低气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之风暴编号。
ACE的计算公式:,每6小时取一次数据,单位为。[33]
参考资料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